【内容提要】自从紫砂壶由宋代初萌起,到明清成熟期,特别是一把上好的紫砂壶,尤其是名家、大家的作品,多由紫砂创作艺人在上面精心设计,装饰文字、图画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紫砂壶不断被世人重视,更受到爱好品茶人仕的极力推崇和广泛宣传,使紫砂壶的文化内涵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关键词:装饰内容 书法的形势 绘画的形势 手法创新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装’中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从古到今由装而引发的故事数不胜数,紫砂壶也是如此,紫砂壶由于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大到数米高、小到方寸间。这为书画装饰构图展示了广阔的空间。方壶、圆壶、怪壶在陶艺家的巧思之下,展现出了奇思妙想、异彩纷呈!紫砂壶的装饰从内容上主要分为两大块:书法和绘画
一.书法的形势
这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供春、时大彬等制壶高手开始用竹刀在紫砂壶底镌刻自己的姓名,成为制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拉开了紫砂壶陶刻的序幕,元末蔡司霑《霁园丛话》里记载说“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这反映了古人高雅情致的心境,有文人隐士的雅意追求。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供春壶下把稍处壶身上都划有小篆“供春”二字。一种可能是说——此壶是我供春所制作,可以名字来六纪念,或赠友人,以此缘情;另一种可能是壶艺创作者可以“供春”以舒心致,是说——茶乃云山春味。趁早采就,此壶可为己为友为祖为神为仙供以春茗,抱缘天下,以春润缘,妙也在艺者一心大化之中。
随后陈艺之、汪大心等人专为陶工代书铭刻,被誉为“陶之中书君”。清代邵云开始,在紫砂行业中开始形成了专门从事紫砂陶刻的工种,人称“刻字先生”很受世人尊重,从此紫砂壶的陶刻由少量进入批量阶段,师承徒习,沿袭至今。书法也因其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正、行、篆、隶、草、或粗或细、或大或小、或润或枯,无所不可。线条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能淋漓尽致地在紫砂上表现出来,与壶相映成趣,在使用的同时又增加了把玩的乐趣!
做陶刻每天都要练习篆书、楷书、隶书、草书、写生和临摹古画。工夫在“陶外”。在一件作品上刻什么内容,首先要看这件紫砂器是什么造型,有什么用途,有时也会根据别人的要求和建议,选择诗、书、画等不同内容,或者把这些结合起来,其实这也是歌“会者不难”的问题,你就当它是一张白纸,在上面创作好了。
二.绘画的形势
有了书法的参与,绘画当然当仁不让,在文人雅士的推崇下,一大批书画名家,如董其昌、郑板桥、任伯年、吴昌硕、唐云、朱屺瞻、冯其庸、陈大羽、启功、韩美林等进入了紫砂陶刻的领域,他们在紫砂上作书作画,然后由专业的陶刻工雕刻。陶瓷艺术装饰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历代陶器和瓷器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纹饰中,总是执着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砂壶图考》中,谈到郑板桥定制一壶并亲笔书诗文:“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以诗画达情舒意:刻松柏,以托“曲曲虬龙欲腾化,方知此身是前身”。刻翠竹图,以应“未曾出土已有节,及到凌霄尚灵心”。刻菊花雅石,以和“曾沾春露,独傲秋霜”之志。在书画上,山水、花鸟、人物、动物、变形图案、或工或写、或深或浅、或远或近无所不能,通过黑白、粗细、虚实、刚柔的对比变化,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出来,更有艺术家将字画融合为一体,使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字画合一,将奇特的造型结合在一起,增加审美的趣味!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紫砂壶的装饰手法也日新月异,多种多样,同时也吸收了其他门类的工艺,结合到紫砂壶的创作中来,书画也成了最普遍的装饰了。如泥绘、彩绘、粉色泥、铺砂、绞泥、嵌色泥、瓷釉、镂空、包金属、彩釉、镶金银丝以及堆、雕、塑、捏、印等,但是无论如何书画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紫砂的篆刻是融书画、篆刻、金石、文学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功底,在上面刻出来的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了!
随着紫砂壶的陶刻装饰内容的越来越丰富,大壶远看气势宏伟,小壶近视妙趣横生,有道是“字随壶传,壶随画贵”,紫砂壶的装饰可以说成了紫砂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一些现时的刻画大有粗制滥造的现象,不仅不能为壶艺增色,反而破坏了紫砂壶的原始美,有的紫砂壶收藏家说“不刻还好,刻了难上大雅之堂”,用这些劣刻劣画之壶怎么能让人有“品茶乐道”的雅致享受,试想在一把壶上烂刻一气,字不成型,画不可识,实劣甚之极。可见刻饰艺人与紫砂壶艺人都须共同把关定位,共同提高文化修养和书画技法,真正继承古人、发扬创新紫砂壶艺术,为紫砂艺术的继续辉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汪成琼 紫砂壶陶刻艺术浅谈
〈2〉张渝欣 陶瓷艺术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3〉杨志仲 顾洪英 浅谈紫砂壶的再创作——书画雕刻艺术
作者简介:
张毓阳,197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现居常州武进,工艺美术师。常州是书画艺术促进会培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