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顾绣探究

[日期:2015-11-0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谈顾绣探究

张鹰

[内容摘要]顾绣在中国刺绣艺术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顾绣虽不是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之一

但是其特有的发展历程和艺术价值,却奠定了其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对顾绣进行探究,是一名刺绣工作者了解中国刺

发展史的重要一课。

关键词:刺绣  顾绣  探究  艺术

2014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亚信上海峰会的部分国家领导人夫人参观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文艺演出,现场观摩了顾绣艺人穿针引线、针尖作画的高超技艺。顾绣,这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又一次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顾绣,有别于苏绣、粤绣、蜀绣、湘绣等中国四大名著,她是唯一以姓氏命名的绣种,这在中国刺绣工艺中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以窥见顾绣的独特性。本文试图从几个角度探究顾绣艺术,在加强顾绣认知的同时,感悟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所在。

(一)顾绣的形成和发展

顾绣形成和发展根基在上海(明朝时期称“松江府“),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顾名世造私家园林于今九亩地露香园路,生活起居于此,因此,世称其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或“顾氏露香园绣”,“顾绣”成为其简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关于顾绣起源,有“顾绣始于缪氏”的说法。缪氏即缪瑞云,顾名世长子顾箕英之妾。缪瑞云入顾家之前,便已经熟练刺绣技艺,进入露香园后,看到了顾家珍藏的宋元名家画作。缪瑞云以此为新的创作题材。所作画绣经常受到顾家往来文人雅士的点评,技艺倍增。顾氏书画绣开启了顾家刺绣风尚,衣食无忧的顾家女眷终日潜心研读书画、钻研画绣,韩希孟作为顾绣登峰造极的推手,也逐渐脱颖而出。韩希孟是顾名世的孙媳,其丈夫顾寿潜,别号绣佛主人,精通诗书画;韩希孟画绣皆通。夫妇都有很高的艺术素养,珍视刺绣,试图确立顾绣的独立艺术地位。韩希孟刺绣作品作为顾绣代表传世较多,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等均有其佳作展示。顾绣在缪瑞云、韩希孟两代顾家女眷手中被确立起来,并开始声名远播。此时期的顾绣作品凝聚了丰富的艺术养分,非功利趋势所做。然而,顾家“富不过三代”,清代顾氏家道中落,丰裕的物质生活一去不再。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设帐授徒,并销售顾绣作品贴补家用。顾绣开始从高大宅院中走向民间,形成了更大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此时期顾绣作品较完整承袭了缪韩风雅,一经面世便备受追捧,“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 顾绣从闺阁走向民间,针法外传,大大丰富了中国刺绣的表现手法。顾绣传到上海四郊,民间妇女争相仿制。商人开设绣庄,收购绣品,顾绣之名传遍江南。但同时,顾绣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创作土壤,加之商业运作化后,其原有的艺术风格秘传弥散。此后,顾绣渐渐衰落,年久几至失传。由此可见,顾绣至今400余年时间内,历经了形成、壮大和衰落的三个自然阶段。虽然形成壮大时期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流星一闪,但是所塑造的顾绣艺术却有着深远影响。

(二)顾绣的艺术特色

首先,顾绣画稿多取材于国画名作,题材高雅、绣作清雅,契合当时社会文人士大夫的雅致生活。“生活风尚趋向于艺术化,文人流行避俗之风,以耽情诗酒为高致,以琴棋书画为闲雅,以禽鱼竹石为清逸,盛行清客、韵士,有林园之趣、古玩之好和品茗之癖。其中,部分富有的江南士人好游山水,竞筑园林,追求一种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顾绣所具有的艺术风格是艺术生活沉淀的结晶。它挣脱了传统手工艺“造物实用”的物质追求枷锁,也脱离了以绣谋名利的世俗造物观念,是优化的传统庭院女红艺术。其次,顾绣多“绣主画辅、画绣结合”。 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这也是它最为独特之处。人物脸部多先绣后画,表现云雾则索性用画笔上色而不加绣。画绣结合的创新绣制方法,表现山水作品尤为合适。书画是艺术载体,绣制还存留在工艺层面,如何让二者的结合体共同达到艺术高度,这就要求顾绣制作者在具备刺绣功底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绘画技巧,否则缺其一,都会事倍功半。

(三)顾绣引发的启示

现今的顾绣虽然已经被列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其发展状况远远不及四大名绣,依然处于岌岌可危的生存状态。纵观顾绣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化运作是一把“双刃剑”,唯有“忠实艺术”才是工艺创作的真谛所在。顾绣之所以成为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一现昙花,就是因为早期作品的“唯艺术化”,后期的衰败除去环境竞争外,最主要的主观原因还是原有艺术特色的缺失。

参考文献:[1]《中国刺绣史》,孙佩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顾绣考》,徐蔚南,上海,中华书局印刷所,1937

作者简介:张鹰,女,中专学历,工艺美术师,苏州镇湖绣品街鹰磊阁室主。张鹰从事刺绣工作长达二十余年,其作品工艺精湛、情景深入,深得顾客喜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