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刺绣技艺与德行修炼

[日期:2015-11-0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妇女勤劳智慧的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刺绣技艺提高了中国妇女德行,指引中社会的完善发展。在现代社会,刺绣技艺对德行修炼又提出了为严峻的考验,只有刺绣技艺和德行修炼双重提升,中国刺绣才迎快速发展的春天。

 

  关键词:刺绣 技艺 德行 修炼

 

  清朝初期编纂的《全唐诗》第七百九十九卷,收录了侯氏所著诗篇《绣龟形诗》:“睽离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更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这首唐诗的大意是:丈夫已经离开怨妇十年多了,即使对着镜子,怨妇也不再梳理妆容了。每每看到大雁飞回,怨妇都要写信,每到秋天霜降怨妇都为丈夫制作衣裳。打开箱子整理衣裳时都会落泪,拂杵调砧捣练衣裳的时候更加痛苦。怨妇将绣成有龟形状的绸布献给天子,希望能够让征夫们早点回归家园。据说当时的皇帝唐武宗看到绣稿诗文后,不仅让其夫君还乡,还给予怨妇一定的物质奖励。这就是民间流传已久的“绣龟换君”的故事。

  姑且不去讨论诗文所讲述故事的真实性,单单是怨妇的才情和勇气,以及申诉之后的成果,足以让世人瞠目结舌。在妇女地位极度低下的封建社会,怨妇何以成功“逆袭”?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将展开“刺绣技艺和德行修养”的探讨。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是整个社会对男女社会地位的普遍认定;“男耕女织”则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传统经济模式;在封建社会上层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女性教育的信条。当然,最臭名昭著的则是封建礼教中的“三从四德”,即:从父、从夫、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故事中的怨妇绣龟行为即为妇功。妇功,与“女红”意义相近,旧时专指女子从事纺织、刺绣、缝纫等与针线关联的活动。刺绣作为妇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考察女子德行的重要标准。在封建社会中,受礼教约束,女子基本没有社会活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全天的活动大都在房屋内度过,书籍自是不用读诵,那个时候更是无电视可看,无网可上,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穿针引线,以此打发时间。商品意识浅淡的封建女子,没有生产指标,也不用赶工时,所以她们可以花一整年的时间绣一幅帕子大小的画绣。女子将全部封闭的内心世界寄托到所创作的绣品之上,或清新细腻,或委婉飘逸。所以,以刺绣为代表的妇功,往往能够体现一名妇女的才情和德行。古时男子挑选女子作为媳妇,往往都是先看女子的针线活,判断该女子是否心静,是否有才气。“绣龟换君”故事中的怨妇,定是将手中的针线活做得无可挑剔,加之情真意切,怎不感化帝王。

  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强盛发展后,中国刺绣登峰造极。虽然此后中国社会战乱不断,中国刺绣依然顽强地在中华大地成长。新中国成立后,男女社会地位平等。中国刺绣也成为部分地方重要的手工业产业,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而且还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利益。甚至一段时间内成为出口外贸的产品,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也逐步脱颖而出,引领着中国刺绣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之交的前后十余年,中国刺绣经历了大规模的产业方向变革,刺绣行业的主体产业由日用刺绣转换为欣赏刺绣。刺绣技艺虽然不再作为考量女子德行的标准,但是却与女子生活依然息息相关。刺绣技艺与德行修炼仍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习刺绣技艺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仅仅是刺绣针法就包涵直绣、盘针、套针、擞和针、抢针、平针、散错针、编绣、施针、辅助针、变体绣等十余钟,要想熟练掌握这些针法,需要在刺绣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除此之外,整个刺绣技艺内容中,绘稿、配线、上绷等等程序都需要从业者一一学习、并熟练掌握。因此,刺绣技艺首先考验的正是从业者能否有耐心,能否坐得住“冷板凳”,心平气和地坚持创作。同时,学习刺绣技艺过程繁复、丝毫必究,因此,刺绣人员必须要足够细心。同时,耐心和细心还有一个必须的基础——决心。要始终相信自己可以在刺绣道路上有所收获。耐心、细心和决心,反映到刺绣从业者的德行上,即是对待事情持之以恒、心思缜密,目标坚定。这是我们做事情理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在当下社会中必要的生存状态。所以说,刺绣人生。一名优秀的刺绣从业者,必然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

  结合现在的发展情况和行业需要,刺绣需要从业者具备优秀的艺术鉴赏能力,反映在德行上即是要有正确的美学观念,熟知美学标准。现在中国刺绣的主流产品是刺绣欣赏品,这些绣品往往会被悬挂在家庭、酒店、会议室等私人或公共场所,刺绣欣赏品的制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保障绣品工艺质量的同时,制作出来的绣品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标准,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和审美价值。目前,刺绣行业中的从业者依然是以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居多,她们美术功底较差,艺术素养不高,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刺绣欣赏品的创作。这就要求刺绣从业者不断学习艺术理论,提升欣赏水平,以弥补“先天不足”。与此同时,侵犯知识产权现象在刺绣行业中经常发生。刺绣工作者为了寻求优秀的刺绣绣稿,她们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获取摄影作品、油画作品等姊妹艺术,作为刺绣绣稿素材,但未获得产权所有人的允许。侵犯知识产权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刺绣从业者对刺绣稿源的需求难以满足,自身本来就鲜有原创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存在法律误区和侥幸心理,一时忽略或无法了解到侵权活动的危害。为了避免侵犯知识产权现象在中国刺绣行业中的再次发生,刺绣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在刺绣创作中遵纪守法,这也将是刺绣技艺带给艺人们德行修炼的又一内容。

  参考文献:

  [1]《吴地苏绣》,孙佩兰,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2]《中国刺绣》,张蕾,福建美术出版社,2009.11

  作者简介:张鹰,女,中专学历,工艺美术师,苏州镇湖绣品街鹰磊阁室主。张鹰从事刺绣工作长达二十余年,其作品工艺精湛、做工精细,深得顾客喜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