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刺绣应用于仿古山水画的中国式意境美探析

[日期:2015-11-2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扬州刺绣与书画的渊源发展特征、刺绣工艺与中国山水画的融合阐述刺绣工艺在具体表现形式中的应用方式,剖析刺绣在山水画中表现出的中国式意境美。

 

  关键词:刺绣 山水画 中国式 意境

 

  前言:中国画是传统文化、哲学、美学与历史积淀的产物。传统的中国画更注重物体的精神表现,东晋的顾恺之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理论。追求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是绘画的最终目的。在形与神的比重中,中国画更注重神的刻画,可以说“神”是第一位的,而形则“写意”。在处理画面的时候,为了追求内在的精神,形体可以适当的变化、夸张、概括,以达到服从于“神”的目的。

  一、扬州刺绣与书画的渊源发展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它以绣针引丝、续、棉等各种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是一种彩线造型的艺术。扬州刺绣始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刺绣实物是于1980年在扬州高邮天山出土的西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的刺绣品,绣品釆用辫子股针法,运针、用线颇为细致,其基本针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扬州刺绣深受书画艺术影响,尤其是工笔花鸟画对扬州剌绣的影响最大。自晋唐以来,刺绣和书画结合的更为紧密以至于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的新趋势。扬州刺绣在构图、纹样的取舍上努力追求书画的趣致和传神意境,以体现书画气韵。明代中期,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其《药清轩秘录》对此也略有记载 “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据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掉约博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宋代的扬州刺绣针线细密,色彩美妙,富于生活情趣,明代扬州刺绣更是以色彩鲜明、题材丰富、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而出名。清代扬州刺绣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时的扬州商品绣用途广泛、品种繁多,色彩对比强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1959年建立扬州市绣品厂,绣师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发展创新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绣和水墨写意绣。仿古绣体裁主要以宋元及清代工笔山水、花鸟、扬州八怪作品为范本,兼绣近代名人名作。扬州刺绣以其精细的绣工,层次分明的山水,比例构造准确的亭台楼阁及人物树木为中心要素,配以棱角分明,设色古雅的花鸟,进一步凸显艳而不俗的整体风貌,且伴随着厚重的绣面,让画面极富立体感。水墨写意绣则是绣师们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将画理和绣理融为一体,灵活的运用各种针法技艺,表现出中国水墨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使得扬州刺绣在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上屡有斩获。

  二、刺绣工艺在中国山水画的具体表现要素

  扬州刺绣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自己的独特的位置,除了受到扬州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的熏陶之外,对于刺绣的绣制要素的把握亦十分精确,形成独具扬州特色的绣制要素。传统的刺绣绣制要素通常包含审势、构图、选择画幅、配色等,这些都是一幅好的刺绣作品形成的关键。而扬州刺绣不仅在刺绣的过程中遵循传统刺绣的绣制要素,更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启示,扬州刺绣最基本的就是构图。其构图实际就是艺术再创作过程,如何将风土人情和地域风貌在有限的画幅中表达出来,并将形体、线条、明暗、空间等元素呈现在画面组织结构中,按一定审美要求法则进行构图。扬州刺绣的特色是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画作,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并以此开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绣和神韵天然的水墨写意绣,其特点是追随中国优秀水墨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形成了高雅、传神的艺术风格,使其在刺绣界独树一帜,扬州刺绣素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色彩雅致,工整,光洁。通过绣师以精湛的技艺极力表现中国写意画潇洒传神的笔墨神韵和工笔画的精致严谨。譬如双面绣《蓬莱仙境》正是基于以上特点进行了创作,作品历时两年精心制作而成,绣作者対画意有着较深的理解,对画面的近景、中景、远景以及整个画面的虚实对比处理,都是经过了严谨的设计。近景的山石及松树采用相对较粗的四丝绣线,通用施针、散套等多种针法,表现出山石巍峨挺秀,老树苍劲,有着较强的立体感, 中景的灌木草,楼台亭阁,各类人物,巧妙采用各种传统针法,对线色的选用更加准确。远景,尤其是波涛水浪,更能体现出绣作者很强的技艺工底,对画面的处理甚为恰当,把渐虚漸远的画意表露无痕。

  三、刺绣工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方式

  扬州仿古刺绣山水选材一般来自于历代众多名家的优秀作品,是对美术作品的再次创作,一件成功的刺绣作品能超越原作品所不及的精妙之美。使其具有更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譬如《蓬莱仙境》其画风格华丽严谨,独具一格,对画面的近景、中景、远景以及整个画面的虚、实对比处理经过严這的设计,近景山石及松树来用相对较粗的四丝绣线,运用施针、散套等多种针法,表现出山石巍峨挺秀,老树苍劲,有着较强的立体感,中景的灌木杂草,楼台亭阁,各类人畜,巧妙来用各种传统针法, 对线色的选用更加严谨准确,所绣画面充分体现了“扬绣”的平、整、光、齐的艺术风格。所绣作品结构精确,色彩艳而不俗,宫廷气氛浓郁,灌木杂草层次分明,繁而不乱,人畜神采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远景,尤其是波涛水浪,是整个画面最难处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绣作者突破前人用线禁区,采用一根丝绒的1/48进行刺绣,在针法的运用上也打破了前人针法单调的局限,试创“滚游针”和“虚散套”相结合的针法。行家们说“刺绣怕虚不怕实”,最难表现画家那虚无缥緲的用笔和画意,把渐虚、渐远的画意表现得了无痕迹, 所绣波涛丝路柔顺, 感覚出波涛阵阵鸣, 远处爆如飞,溪水潺潺若响,小路曲径幽通的艺术效果,加之整个绣面以设计得体,做工精细,图案线条流畅的红木框架,使得作品更加完美, 让人看了身入其境之感。

  四、结言

  综上所述,中国式的意境美正通过刺绣表现艺术得以完美的呈现,传统的刺绣手工艺形式的运用、加之大胆的绣法创新为扬州刺绣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刺绣技艺与中国山水画相融合正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世界。

  作者简介:

  王萍,女,1969年出生,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艺近30年,致力于扬州水墨写意绣和仿古山水绣的传承发展,创作出《海峤春华》、《扬州种》、《云舒浪卷》、《雪景寒林图》等一批优秀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大奖,得到业内外专家高度赞扬。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