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工艺家具思想来源,梳理了工艺家具在制作中的审美理念和表现,并以“明式家具”为例,总结了中国工艺家具的审美特征,为继承和发扬工艺家具的制作技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工艺家具 传统艺术审美特征
工艺家具是指以手工雕刻制造而成的具有艺术性、观赏性的一类家具的总称。一般工艺家具是相对于实用家具而言的。在注重家具实用性的基础上,更注重家具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别具匠心的设计造型。
追求境界、崇尚高雅、富含魅力的中国工艺造物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彰显出华夏民族独特又鲜明美学审美个性。而传统古典家具也在文化历史的滋润下,展现着独树一帜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和谐性
“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是中国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思想观念上的一个突出特征。”中国传统思想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也成为了中国几千年的道统传承。儒家中庸思想影响,体现到家具中,就有了在主张“和”与“宜”的前提下对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有机整合,和谐相生的呈现。在这样的追求下,中国工艺美术把高度的和谐性完全表露出来;由内而外,把物质形态和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为审美性服务,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境吻合的和谐统一。
“而到了明朝时期,家具根据整体要求做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装饰适度、繁简相宜。”一件中式顶箱柜选材设计为例,面板选材金丝楠木,纹理图案呈现对称性;利用金丝楠木独特的天然纹理——水波纹,在选材时两块面板选用相近纹理,以求作品达到更好地审美意境,和谐统一。
范围再扩大点,那厅堂家具陈设来说,整体就相当讲究严格的对称布局,即家具的种类、数量、形制、用材都相同或相近,沿着房间中轴线对称陈设。这种端正、平稳的陈设布局,是恒定规范的等级和社会性、公共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家具已经突破了本身的概念,从单件到组合,成为室内装饰和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它的装饰放到整体的居室环境中来分析。”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室内陈设上突出对称,在视觉效果上给人稳定和谐的感觉,室内整体环境显得庄严肃穆沉静。这种严谨、周正的布局符合传统审美观,体现了儒学中庸原则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象征性
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一直是中国工艺思想的追求。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在这样的思想下,要求这种联系必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在这种强烈的伦理意识驱使下,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般都有特定的寓意,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等,以抽象化的表现,形象地阐述伦理道德观念。“中国传统图案一大特点则是形生‘意象’,在形象塑造上,追求神似或寄托某种情感和愿望------原始和传统观念与生命交汇融合;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影响,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内容,其他艺术形式不断的交汇融合与借鉴。”
苏作家具用料以俊秀著称,其格调清秀大方,造型精致典雅,线条简约优美,并因当时苏州的木材来源稀缺,苏作匠人对木材的使用,到了挖空心思的地步,可谓“惜木如金”,制作每一件家具都要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对每块木料反复观察、衡量、精打细算。具体表现为:制作大件器具往往采用包镶手法,杂木为骨,外贴硬木薄板,尽可能把木质纹理整洁美丽的部位用在表面,而小件碎料拼接更是常见。
由于文人士大夫们对家具创作的躬身参与,苏作家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哲理上较正确地揭示了工艺造物的使用与审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儒家学说的代表及其后学。尽管孔子讲‘君子不器’,但实际上注重器物对人的心性的影响,注重器物在礼乐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正是孔子的观点。”苏式家具的装饰,题材多取自历代名人画稿,以松、竹、梅、山石、花鸟、风景等为主,“岁寒三友”松、竹、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物,寓意深刻。
三.灵动性
在古代,囿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局限,唯心主义思想多为主导。体现到中国工艺思想主张上,就形成讲究心物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S形”就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在造型和装饰上的结构范式。这种流动的线条结构范式把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涌动感描绘地淋漓尽致,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红木家具不管是S形的线条造型,还是榫卯结构,或是雕刻工艺,均蕴藏着流动不息的生命力,这是匠人们一雕一刻、一凿一铲间所赋予的无限灵动美。
一把红木圈椅,S形的扶手造型,弧圈一木连做,一气呵成,线条简洁流畅;表面无缝无隙,平滑如镜,丝光玉润,造型典雅优美;技艺可谓炉火纯青,与书法艺术异曲同工,一笔一划,苍劲洒脱,飘逸灵动,迷人的造诣令人叹为观止。
榫卯为红木家具的灵魂结构,一榫一卯之间,传承着几代人的心血,饱含着文化与价值。榫卯就像是一个基底,人的骨架,支撑着一个生命力,红木家具的生命力,成为生命延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是思想和心灵,承载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成为人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尽管如今机械雕刻得到了大规模的运用,它能大大提高家具雕刻的效率,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手工完成的红木雕刻作品才能包含雕刻者的思想和灵魂,雕刻匠人以刀代笔,在一凿一铲间融入了无限的情感,赋予了红木作品灵动的生命力。
四.天趣性
古时,取材不易,这也形成了中国工艺思想“惜材”“因材施艺”重视工艺材料自然品质的特点。主张“理材”、,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这种出于刻意而后演变成自然美的行为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之喜。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顺义顺心的举动反而成就了卓越的意匠,也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明代时期,苏作家具作为主流不断发展,在用材方面,苏作家具惜料如金,很多大件家具都是由小料运用精湛榫卯技术拼接而成的。当时,苏作家具的主要用料是黄花梨、紫檀木、鸡翅木等优质硬木,根据明代人特有的审美取向,以黄花梨的使用为最多。也正是因为选材黄花梨,配合着这种材质,明式家具多造型素雅,简约大方,不重雕饰。
之后,明代郑和下西洋带回来大量小叶紫檀,积压在皇宫内。到了清代就被大量使用,作为生产宫廷的主要材料家具。由于材料的宽泛,有料可做,所以在用材方面,清式家具比明式家具更显大气厚重,舍得用料,一般以制作大型家具为主。同时,以色泽浓重的紫檀木为首选材料,配合着深色的紫檀木,清式家具注重雕饰镶嵌工艺,制作出的家具无处不彰显着皇家的气派与风格。
五.工巧性
“如琢如磨”一直是用来写文章的,但用来描述做工艺家具业是很妥帖的表达。古时工匠多为民间艺人,并以此为生,这就促使他们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追求达到“艺无止境”自我要求。无数工匠成了无名的艺术家,也把中国工艺美术的技术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不断总结出符合时代的审美效应,工巧在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成为评判技艺水准的一个标准,一些特殊的工艺甚至以“绝技”相称。逐年累月的积淀形成了无数代工匠有意识地引导下的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或以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或以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明清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可谓达到了审美上的顶峰,同时,它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也凝聚了优秀的工艺,工艺上也可谓是到达了巅峰。在明代家具中,榫卯工艺得到了极好的运用,它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了。注重装饰性是清代家具最显著的特征,镶嵌是其主要装饰手法之一。由于镶嵌的材色和图案丰富多彩,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家具的色彩装饰效果,又拓宽了家具艺术美的表现形式。
雕刻在明清家具艺术整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着明清家具设计美学的智慧光芒,一凿一铲间传递着明清两代工艺思想追求的审美情趣。以阴线或阳线作为造型手段的线雕,有深浅之分、生动形象的浮雕,表现雕刻物的整体形象的透雕,立体艺术感浓厚的圆雕;这些传奇的刀尖艺术,展现着一种扑朔迷离的美感,蕴藏着无穷的美学内涵。
作者简介:
周大男,1957年生,苏州人,工艺美术师,1973年开始从事工艺家具制作。在1988年8月与常熟市古建公司合作指导,1989年6月与上海解放塑料包装集团公司配套家具工程项目,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近年来制作的明清古典家具在省“艺博杯”及“姑苏杯”的评选活动中,获得了金、银、铜等多个奖项。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木作家具装饰文化传承探究》周橙旻,吴智慧,关惠元,南京林业大学 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 《艺术百家》2012年第五期
2、《论中国古代工艺造物思想中的“现代主义”设计倾向》刘祥波 李焱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二期
3、《论“重道轻器”思想对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的影响》 江建龙 蒋炜 美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