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刺绣和当代绘画结合创新

[日期:2015-11-2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在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发展史上,刺绣艺术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刺绣形式的突破与创新也是我们作为刺绣工作者永恒的话题。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其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地域不同的艺术特色。“湘绣、蜀绣、粤绣、苏绣”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的四大名绣。随着时代发展演变,流派纷呈,各领风骚,如精微绣、乱针绣、发绣等。扬州水墨写意绣以精细素雅著称,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绣工细腻,配色协调,虚实有度,技巧精湛。是刺绣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是在扬州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地域文化及扬州传统刺绣技艺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扬绣作品主要分为实用性和装饰性,以仿古山水的作品最为精美,而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双面绣和神韵天然的水墨写意绣更是以逼的艺术效果名满天下。

 

  关键词:传统刺绣 绘画 创新

 

  刺绣与绘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刺绣的蓝本来自于绘画,绘画在观念、技术以及形式上推动刺绣艺术的发展。在刺绣与绘画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两个方面,诠释这两种艺术的相互关系,刺绣与绘画皆为视觉艺术,尽管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两门艺术间有着颇多相通之处,故努力掌握两者之精妙,进而融会贯通便有可能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令公众认可的新品。众所周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现代工艺美术刺绣艺术品,设计是艺术的灵魂,要充分结合诗、书、画、印艺术,如此作品境界就高、画意就浓、感染力就强,刺绣是以丝线作画,而绘画则形诸于油彩。因此,形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具体说来,刺绣给人一种精密、细致、典雅、华贵的感觉,只要做到气韵生动即可,有着较强的装饰性;而绘画则讲求写实所必须的造型、明暗、透视、质感等。往往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但刺绣与绘画,在艺术领域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传统刺绣与绘画的相同之处

  既然都是艺术创作,刺绣与绘画之间无疑有相同之处。即两者都有一个如何造型的问题,都讲究诸如线、面、色块、肌理以及作品的整体感觉等。一言以蔽之,都必须讲究真、善、美。因此,创作者便不应只拘泥于两者固有的技法,而应尽可能的汲取两者之长,相济相长,融会贯通。如传统的刺绣技法多为抢针、齐针、平针、滚针、旋针、施针、平套、散套等而绣制。到后来,肖像中像须采用“ 乱针绣即以不规则的针脚排列组合之。于是其技法又衍生出了诸如三角针、小乱针、长乱针等极富变化的新技法。这些技法看似随意实则工整如是既可较为准确地再现原作又可以其本身的肌理效果传达出刺绣工艺的独特美感。 细究起来,刺绣作品的不断发展,解释在研究绘画的基础上,吸取绘画精髓,对作品造型把握更准确,对色彩运用更自如,并能突破刺绣绣制过程中依葫芦画瓢的旧技,自觉地将画理融入刺绣绣制中,从而以别一种艺术样式忠实的再现原作。总之,一幅成功的绣品,不仅要依赖于作者的刺绣功底,还需凭借其绘画学养。

  二、刺绣与绘画艺术的区别

  扬州水墨写意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素以精工细作著称,多以历代名家字画为蓝本,如四王山水、扬州八怪、近现代齐白石、傅抱石等名家的书画作品。通过研究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从传统美术与技艺中汲取营养,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将画理与绣理融为一体,绣制出格调高雅、飘逸传神的水墨写意作品,达到了“绣画难分”的境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在绣坛独树一帜。 扬绣取材于绘画,但和绘画作品有本质的区别,时间价值和人工价值都不同。扬绣通过不同粗细的丝线绣制,注重用线和丝理的变化,一根丝线可以分出16股来绣,针法达40多种,每种颜色都不是单一的。而绘画没有时间限制,只要是大师作品要价都可以很高,而高级扬绣的时间成本高,人力数量也多,纯粹靠技艺水平定价。绣娘完成一幅扬绣作品,需要付出一般工艺作品难以达到的“艰辛”,尤其是一些以名画作为底稿的作品,往往需要花上数百天的时间。用“针线”表现和用“水墨颜料”表现,整个过程完全是“另一番天地”。从刺绣本身来看,虽然完成后的作品“看似”和原作完全相同,实则是“相距千里”。绣娘为此付出的劳动,自有其“二次创作”而独享智力成果的一面。 纵观历史,凡是扬绣名手无不有着深挚的绘画根基。一方面绘画为扬绣供给合理的绣稿,为扬绣塑形;另外一方面,绣理亦同画理,从调配颜色以及构图上都给扬绣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不妨拿彩墨画为例。彩墨画讲求五彩:颜色深浅干湿枯线条,由于软笔的性能而矫捷多变。水墨的自由湿晕之妙,枯笔、飞白、至淡之色远远不是针线所能体现的。然而苏绣亦有其自身特色,花线所独有的如丝般光彩的异常变化灵动,在体现写实的花鸟题材时有着绘画(中国画以及油画)所没有的活泼性。与墨之五彩相对应,扬绣差别针法构成的线面有著迥异的肌理质感。丝线虽由於显光,难于与配景融合,但却可以层层叠加,在疏密粗细中体现比油画更为细润的颜色条理,显光直接影响著调配颜色,扬绣更善于将相比较强烈的颜色协调。在现实操作上,水墨写意绣作品耗时长,工序多,一般分为:设计上稿、上绷配线、手工刺绣、装裱等工序。为了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含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每一步都很重要,缺一不可。首先设计者对写意绣的风格、特色要有足够的认识,包括刺绣的个性与特点如丝路的转折、受光角度的不同产生的反射效果各异,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艺术效果,要研究如何运用刺绣技艺提高作品的表现力,设计作为第一道工序,更是关键所在。扬绣由于是慢工细活,是一个很纠结于细节的历程。水墨写意绣重在通过刺绣技艺的形式来表现作品的笔墨技巧,体现画面的意境、神韵、气势等,所选的画作不仅要有较强的水墨味,更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充分体现扬州水墨写意绣的特色和品味。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色泽饱满,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具有很强的中国味,因此水墨写意绣主要选材于中国画。在选稿后,绣娘还要根据画稿的内容和题材,考虑绣种、针法和选用哪一种质地的底料进行上稿,同时还需要读懂画稿,仔细揣摩画理画意,然后根据不同的物象、质感、层次、虚实等去布置丝路针法、线条粗细、晕色等,做到胸中有腹稿,认真分析能否通过刺绣再现画作的艺术魅力,最终选定适合刺绣技艺表现的画作。在整个绣制过程中,不仅要求刺绣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懂得一些基本绘画原理,同时还要求刺绣者具有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和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扬绣是来源于绘画,却超越绘画的艺术。

  三、刺绣在绘画艺术上的创新

  刺绣和绘画,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也早已成为一对“共存共荣”的联合体。在研究中国民间刺绣艺术期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传统的民间刺绣和现在备受关注的当代艺术结合起来会不会有更加令人惊叹的效果呢?不少当代艺术作品之所以备受人们青睐,是因为这样的作品反应的情感令我们似曾相识,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灵共鸣。而那些民间艺术似乎慢慢的推出了我们的视线,默默地坚守着属于自己的辉煌。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从事民间艺术工作。在这个名利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里,能够以一颗平和的心来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的人屈指可数。能不能出现一条民族艺术与当今艺术完美结合重现惊艳作品的新路子呢?毫无疑问,艺术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若想有所成就,其秘诀无非在于创新在于汲取不同艺术门类所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讲求“ 和而不同” 之哲学,并成为国人薪火相传的基本价值取向。笔者以为承认“不同,即意味着承认选择、承认竞争、承认创新。以‘和’为贵即意味着以宽容之心对待不同的艺术门类。相反,若只讲“ 同”而不讲“ 和”,艺术便无发展可言。因此,在刺绣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在当今传统艺术样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扬绣与绘画可谓“姐妹”,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在世界文化趋向大同的今天,扬绣艺术当不断吸取绘画的之长,不断地开拓,坚持其独特的民族性与创新性,才能永远立于世界艺术的不败之地,永放光彩。

  中国绘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式,始终没有离开继承传统艺术的精神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感动人的作品。有人主张完全摆脱自然和文化传统的束缚,也就是完全割破传统的继承与开拓创造的关系。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过去夸张个性,这种个性一定是单薄和短命的。我们从西方绘画史了解到:无论是野兽派、表现派还是立体派,不论其造型方法如何各异或者表现主观感受的程度如何不同,他们最终都有一个明显的继承脉络。

  人类浩瀚的优秀文化成果就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山花烂漫的原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采摘,从而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回顾整个中外艺术历史,有哪位大师不是踏着前任的箭头向上登攀的?独创性总是相对而言的,历史上没有绝对的、凭空的独创性的东西。艺术史上所保留下来的,是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环节,这些环节织成一张大网,每一种艺术品在此都有一席之地,这张网就是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传统提供出一块坚实的平台,以便使艺术家向上跳跃,跳跃的结果构成另一高度,又成为下一跳跃的基础。我们判断一件作品是否有创新,也是基于传统框架下决定的。

  创新和与传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艺术作品的创作如果没有开拓,没有创新,作品的价值就会贬低。艺术的开拓与继承并不矛盾,它们相辅相成,关键在于你的认识,你的选择。学习过程不仅是技艺的提高,而是艺术品位、艺术素质的培养。扬州水墨写意绣多年来秉承前辈的优良传统,经过创新设计,近年来设计了大量水墨写意绣的精品,在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屡获大奖,不断创造新的佳绩。这样就有了一个高度,我们尽可以在这个高度上再向上攀登。

  参考文献:

  [1]清朝丁佩——《绣谱》

  [2]邱数文——《美在人间永不朽——扬州刺绣》

  [3]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

  [4]杨天——《扬州刺绣传承现状的问题及反思》

 

  作者简介:

  金陵,女,1963年3月出生,扬州天艺坊艺术品有限公司助理工艺师。于2007年进入刺绣行业,在刺绣创作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