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水墨绣——不是绘画、胜似绘画

[日期:2015-11-2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扬州水墨写意绣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荆棘,如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伴随着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困恼,扬州水墨写意绣该何去何从,该如何应对如今缤纷绚丽的艺术品市场;怎样将扬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如何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如何创新出与时俱进精品力作等等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新一代刺绣传承人去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扬州 水墨 绣画

 

  扬州刺绣在扬州工艺美术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地位。扬州刺绣经过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也正是这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浓郁的人文情怀,优美的自然风情孕育了扬州刺绣独特的美。

  一、扬州古城文化

  古城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江淮平原,东濒黄海,南依长江,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扬州地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土地肥沃,物产丰盛,蚕桑发达,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扬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2500年来数度繁华,为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咽喉,是商贾云集的港埠和人文荟萃的都会。自汉代起,扬州便形成了物富民殷的繁盛景象。唐代的扬州,更是富甲天下,成为全国第二大城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及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把当时人们对扬州的仰慕写到了极致。明清时期,扬州盐商富可敌国,特殊的文化背景、繁荣的商业经济与深厚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名闻遐尔的“扬州八怪”,并在艺坛享有盛名。

  盛世繁华孕育了扬州灿烂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扬州学派、独树一帜的扬州画派、极富个性的扬州戏曲、巧夺天工的扬州工艺等,使其成为一个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了扬州民间艺术的土壤,刺绣——一种精致优美的扬州民间传统美术,就生成于这一方热土之中。扬州自古繁华富庶,人们衣着起居,多以刺绣为饰,尤其逢年过节、婚丧寿诞,刺绣更为盛行。所以大多家庭妇女自幼即工于刺绣,其时富贾人家的大家闺秀除了琴棋书画自娱自乐、陶冶性情外,“闺阁绣”也是她们修身养性的一门必修课,除富宦人家女子善绣外,村妇也多仿效,民间俗称“女红”,故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江苏扬州广陵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大街小巷和乡镇中遍布刺绣作坊,扬州“彩衣街”也因集中经营诸色锦绣衣衫及各式绣品而得名。

  二、水墨写意绣的特点

  扬州刺绣以水墨写意绣最为擅长,绣师们多采用名家字画为底本,将画理与绣理融为一体,灵活运用各种针法技巧,所绣作品无不被表现出俊逸的笔墨神韵,达到了“绣画难分”的境界。不仅如此,扬州刺绣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刺绣针法美与丝线美的质感与特性,彰显刺绣艺术的独特性,使作品具有不同于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不是绘画,胜似绘画”。2000多年来,扬州刺绣创作出难以计数的庙堂刺绣、民间刺绣、宫廷刺绣、艺术刺绣作品,不同时期的扬绣作品,折射出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民俗风情、地域文化。扬州水墨写意绣将刺绣由装饰性向艺术性发展,大大提升了刺绣作品的文化品位,使传统技艺产生了质的飞跃。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的相融相合,为扬州刺绣的传承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也为其他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扬州刺绣技艺精湛,素以劈丝精细、阵法缜密、色彩雅致、表现力强著称。扬州刺绣特别强调绣师的悟性,将才艺与感悟糅合在一起,即所谓“心线神针”,讲究“精、雅、和、顺、匀、活、透、洁”。“精”指劈丝精细、针法缜密;“雅”指名人名作、画面清雅;“和”指色泽调和、浓淡相宜;“顺”指丝缕和顺、转折自然;“匀”指皮头均匀、疏密得当;“活”指技法灵活、针法活泼;“透”指虚实结合、空灵透晰;“洁”指绣面光洁、服帖如画。这些特征形成了扬派刺绣的独到风格。扬州刺绣借鉴扬州画派,让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相融相合。它得益于扬州文化,又将自身融入到扬州文化之中,彰显出厚重和精致的地域文化特点,为人们研究扬州文化的构成及其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扬州写意绣重视技法。它的绣品创作主要经历选稿、读画、上稿、配色、绣制和装裱六个工序,在这六个工序里,除了装裱和部分上稿工作是由装裱师和画师完成之外,大部分的工作都由绣师自己担任。写意绣对绣师的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同时也给予绣师一定程度上自我创作的空间,而扬州绣画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扬州绣画主要是绣书画作品,通过模仿书画来达到绣与画的结合,画味绣意的形式美感。绣画源于实用刺绣,正因为有了实用性刺绣作为奠基,才逐渐衍生出了绣画这种艺术型刺绣形式。

  三、扬州绣画的发展与创新

  扬州绣画源于宋代的绣书画(即闺阁绣)。宋代闺阁秀主要是以名画为主而创作的刺绣作品,它局限于临摹别人的绘画,没有对绘画有“艺术创造”方面的突破,脱离了名画,则失去了刺绣的源泉。扬州绣画不仅包含仿古绣,还囊括了新式的写意绣,既有传统的技艺,又有新颖的设计,艺术性胜过宋代绣画的装饰性,画貌甚似,它转化了传统民间刺绣的审美方式,再现了绘画艺术的美感。

  扬州绣画的绣稿是一种介于绘画、刺绣之间的过渡形式,并不是所有的画稿都能正式成为实用的绣稿。针对原画稿,设计者们必须抓住画面的突出特征,对其采取一定的取舍与删减,疏密不太相称的地方也可稍微增加一些点缀,使绘画变通成易于刺绣的形式。这是一个将女红技艺提升至艺术创作的重要层次,马虎不得。扬州绣画相比实用绣,对绣者的艺术修养要求更高。设计师和绣师都需要在造型设色上有着扎实的基础,并且通晓画理,掌握完善的刺绣技巧。当代部分绣者能将自身的美术功底融入刺绣中,以针代笔,以绣作画。

  绣画因其对物象的摹仿,催生出各种针法和绣法,在构图和设色上也比实用性刺绣更为讲究。扬州绣画构图上简单化,些许纹样的取舍留白,反而能于方寸之中布局得当,增进作品的艺术效果。扬州绣画造型用色对原画更细加斟酌,明辨色彩,尽量逼真地表现事物,而不至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注重“摹仿”的绣画与注重个人情绪表达的传统民间刺绣之间有着工艺上的继承,如选稿、上色、配制等。扬州绣画最关键的工艺就在于如何选取工整精致、层次清晰的画稿,来展现“绣如画,能当真”的理念。首先选的题材本身要富有绘画的特征,要易于表现。尽量多以文人画为主,绣风清新淡雅。不能一味地追求名作,而忘却了绣品的艺术装饰感,即使是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也未必一定是好的绣作,即便是名家的作品,也得据画面的布置具体分析。绣者需多学习先进的针法,与同行进行探讨,增进刺绣技巧。如果稿本水平不高,绣者的刺绣技艺再高,也难绣出一件貌似原画的作品。

  在古代,绣画属于刺绣中的高档品,拥有者多为帝王权贵或文人士子。古时绣画的“工细雅致”,促使它多为文人收藏的对象,普通百姓基本没有机会观赏。现今扬州绣画则扩大了范围,有所需求者即可用慧眼挑选购之。相比实用绣,扬州绣画更耗时费工,当然价格也更高。

  扬州绣画是一种欣赏性绣画,它要求融汇书画神韵,具有高超的艺术眼光。这种纯艺术性的刺绣作品,针法紧密工巧,线色丰富调和,形象写真生动,它经过了绣师的反复揣摩,脱离了衣衫鞋帽、帷帐鞍鞯,真正成为了现今登堂入室的艺术品。扬州绣画虽由传统的女红文化发展而来的,却以再现绘画神韵为目的,兼具了文人书画的精神内涵,当地民俗文化和时代气息,走进了艺术的大雅之堂。

  【参考文献】

  [1]邱书文——《美在人间永不朽——扬州刺绣》

  [2]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

 

  作者简介:

  金陵,女,1963年3月出生,扬州天艺坊艺术品有限公司助理工艺师。于2007年进入刺绣行业,在刺绣创作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