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青竹刻艺术史

[日期:2015-11-0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留青竹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独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留青竹刻艺术充分运用素描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艺术特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从它的起源、形成、地域变迁上具有独特性,从现状看艺术地位有了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留青竹刻 起源 形成 地域变迁 现状

 

  一、竹刻艺术起源

  中国盛产竹子,因其节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四季长青,自古以来被视作祥瑞之物,为人们所喜爱,几千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和描绘的对象。从《诗经》、《离骚》到绘画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竹子都是朴素而气质高尚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子是属于君子型的植物,所以《幼学琼林》说:"竹称君子,松号丈夫。"所谓"高风亮节"是人格的修养直接取法乎竹的证明。因此我国历史上特多爱竹成癖的古人,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王维有"竹里馆",苏东坡则宣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文与可的《竹颂》中提到"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就更将竹拟人化了。因国人特别喜爱竹子,故作为雕刻材料是合乎人们审美心理的必然选择。

  竹刻形式在我国起源甚早,但形成为专门艺术,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竹刻形式在西周时已经形成,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朝笏,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官位不同,笏的材质也不同。“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木象可也”。士大夫所持朝笏,均系竹制狭长板子,这种笏上面还都刻有一些纹饰,虽然还谈不上是一种工艺品,但毕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重视对竹子的使用与修饰,并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简单的成品。

  与笏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竹简。竹简,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的普遍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简牍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在考古发掘中,这类用于记载文字的竹简多有发现,如《孙子兵法》、记载处方的竹简等。除此之外,竹扇、竹制笔杆、竹篮、竹席、竹盒等等,形式应有尽有!

  二.竹刻艺术的形成

  竹刻艺术形成在唐代,日本收藏着我国唐代雕竹尺八一管,三节,遍体文饰,孔正面五、背面一。孔之四周及节之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诸形象,纯是唐风。其雕法用留青,保留青筠作物象,以去青筠下露之竹肌为地。这是传世最早的竹留青刻实物。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卢氏宅条说:"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大于常用笔管……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这是竹刻见于著录之始。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过宋代詹成刻竹:"詹成者,高宗朝匠人。雕刻精妙无比,尝见所造鸟笼,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一位竹刻家,但有关詹成的事迹却无详细记述。

  在明以前,传世竹刻器物及知名刻工绝少,当时尚未形成专门艺术。宋代以后,雕刻巨像若洞窟摩崖,寺观雕塑,已渐趋衰落;而可陈置几案的小件雕刻,则异彩纷呈,粲然夺目。如琢玉、镂牙、刻犀、范铜、塑瓷,乃至镌砚、模墨,多为前代所未有。雕刻的体制规模,题材技法,至元明而大变。竹刻就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因为各种工艺必然互影交光,息息相通。至明中叶,文人艺术家们在前人基础上致力发展,终于把竹刻从比较简单的、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提高到比较细致的、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使之形成为一种专门艺术。以后,便名手辈出,穷工殚巧,蔚为大观,成为雕刻史上我国特有的一朵艺苑奇葩。

  竹刻自明正德、嘉靖时形成专门艺术后,又可分为3个发展历史阶段,即明代、清代前期和清代后期。在明代,约从1520年至1644年。这一阶段刻竹名手集中在嘉定和金陵两地,以嘉定为主,故后世评论者按作家地域,有嘉定派、金陵派之分。刻法有朱氏的浮雕、圆雕,濮仲谦的浅刻,张希黄的留青3类。这是竹刻工艺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清代前期,为1644年至1795年。这是竹刻鼎盛时期,技法创新而又启迪于后者,有吴之、封锡禄、周颢、潘西凤4人。涌现的竹刻大家最多,而且绝大部分为嘉定人。一地荟萃,嘉定堪称竹刻之乡。此是竹雕刻法大备时期。在清代后期,指1796年至1911年。这期间,竹人更多,而且不再限于嘉定、金陵两地,东南诸省各有名工。竹刻技法致力于表现书画之笔情墨趣,都趋向浅刻,浮雕渐少,圆雕则濒绝迹,故称此为以雕刻再现书画时期。自明中叶至清末,竹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再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

  留青竹刻起源于唐代时最早装饰在扇骨、茶叶筒等竹制器具上,多为花纹图案,层次感不强。到明代后期,竹刻艺术家常州府江阴的张希黄发展了前人的刻法,使竹刻与书画艺术结缘,留青竹刻突破了以往的图案形式,融笔墨韵味和雕刻艺术为一体。

  三,竹刻艺术的地域变迁

  常州在早期历史上本算不上江南竹刻中心,嘉定竹刻和金陵竹刻从明万历年起就有盛名,可惜它们在清末开始衰落.反倒是常州,传承了张希黄的留靑竹刻一脉,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清末,常州的留靑竹刻开始独占鳌头,近现代常州留靑竹刻更是人才济济。国家出版的史料专著上称:“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占鳌头”。著名鉴赏家王世襄先生在其编著的《竹刻》中介绍了五位全国顶尖竹刻艺术家,常州就占了四位(徐素白、白士风、范遥青、徐秉方。竹刻在表现书画题材时,往往运用四种留青法:全留,多留,少留,不留。竹青由厚到薄,颜色由深至淡,对应着书画里,墨汁由浓至淡的过度。而这需要竹刻家对书画题材的认识以及对竹刻技艺的掌握程度,进行艺术的创作。所以说,竹刻家也需要懂得必要的书画知识。只有当材料,技艺,认识完全具备时,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四种留青法是留青竹刻的精髓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只有留青竹刻可以表现书画,而其他竹刻却不能的原因。

  四,竹刻艺术的现状

  作为“常州三宝”之一,于2007年入选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术地位进一步提升。

  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有徐、白两派,徐门写意,白门写实。笔者自1998年开始从事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研习创作,有幸拜在现代竹刻大师白士风先生之女高级工艺美术师白雪飞女士门下。师祖白士风继往开来,在结合古人优异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流派。著名古玩鉴赏家王世襄在《竹刻》一书中这样形容白士风:“白老擅长多种刻法,而已留青最为精。题材则真草篆隶、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无所不能。”白士风能被尊为当代留青竹刻大师,确立白氏门派,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花3年时间刻成竹简《孙子兵法》,全套共13篇6000多字,放在地上排开约9平方米,在竹刻史上堪称精工巨制。新加坡藏家以3 万元从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买走这件作品,几年后台湾地区藏家又以60万元收藏,在那个年代实为天价。

  笔者自2008年随师父白雪飞女士开设“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馆”,在博物馆每日观摩师祖大作,得到了更多的前辈艺术熏陶。他的《孙子十三篇》,每字每句皆是细致雕刻,从开切到铲底,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急躁。水滴而石穿,白老历时八年,终于完成了这样的一件艺术珍品,可谓史无前例。

  他的《试银针》将芭蕉叶下的女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女子左臂倒撑,右手捏针,坐在医药箱上。其心系他人,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他的笔筒《松鹰》更是于2009年被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从三千多件民间文物中选为四件民间“国宝”之一。同时,作为笔筒,白老在红木中镶嵌竹刻使得笔筒形状不再受竹子控制,也体现了其别具匠心。

  他的花鸟臂搁《八哥海棠》,由名画家唐云画稿,花瓣柔纤仿佛有香气沁出,鸟儿玲珑活现,每一根羽毛都好像触手可及。这件臂搁可以说是白门传统精工的一件代表作。刻工恪尽传统,在形制上白士风却喜欢创新,他把过去比较单纯的臂搁、笔筒,扩展到用红木镶嵌的横台屏、扇形挂件,把留青竹刻在民间的生存空间扩大了很多。白老精于留青,专于留青,大胆创新,为中国留青竹刻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竹刻这门手艺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作品符合了大众口味,多次获国内,国际的奖项,并获得留青竹刻史上首位二项国家专利。

  白士风在竹刻艺术上已取得伟大的成就,形成了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一座丰碑。如今其女白雪飞女士作为非遗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发展和传承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自费创立“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馆”,成为现今白氏留青竹刻产业和技艺领军人。多年来师父教诲我“业精于勤”要苦练基本功,在此基础之上走创新之路不断融入现代艺术元素,与时俱进!将前辈传授的传统竹刻技艺结合自己的才智锐意进取,为常州白氏留青竹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西厓刻竹 王世襄竹刻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4

  【2】贡金梁留青竹刻集 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7.6

  作者简介: 周红丽,1979年出生,江苏常州人。自幼热爱工艺美术事业,师从常州白氏留青竹刻创始人白士风先生-之女、高级工艺美术师---白雪飞女士。继承白氏门派写实特征,以竹为纸,以刀代笔,刀法细腻全面,运刀灵动简约、将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落款刻得秀雅劲挺。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作品获省内外竹刻研究专家认可和好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