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设计中文化符号的探究——南京长江大桥文化衍生品设计

[日期:2017-07-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叙事设计思维的探索、分析当代文化创意设计对文化符号的表达与衍生,并以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实验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叙事设计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该探索,掌握叙事设计方法并合理带入文化符号,设计出饱含情感能够传达怀旧观念的叙事作品。


关键词:叙事设计  文化符号  南京长江大桥 文创衍生品

 

引言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今,信息的传播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时尚的观念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会给物质市场带来新的需求,从而促使已有的设计思维和产品形式也都发生改变。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叙事学逐渐被引用到设计领域,最终形成叙事设计,它为文创设计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设计创意方法。和其他的设计方法相比,叙事设计更强调设计主题对情感的表达。能够为人们带来产品使用功能以外的丰富体验。

 

一、叙事设计中文化符号探究的选题背景

《设计学论坛》一书中描述,“叙事设计表达是借助文学范畴的理论,将‘叙事’当做一种方法来进行设计和创造。通过设计语言符号的构成形态来叙述“故事”,从而达到表达情感或创造文化体验的设计目的[1]。”对于产品来说最直观的设计与语言就是设计的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设计活动中涉及的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风格等等。设计语言符号就是在塑造产品的过程中添加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组成,叙事设计就是需要通过对元素符号在产品中的组合布局来叙述一个主题。在绘画领域中,叙事设计可以把对画面构图,人物动态等方面的有意描绘作为叙事途径。正如著名的古埃及壁画是埃尔涅弗法老墓壁画(图1),图中按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层次,根据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有一部分绘制了两个保持站立双手合十的大型人物和四个单脚支撑双手和另一脚都以60度角高举指向天空的形态。画面里所有人的脸和身体都朝向右侧,呈现了类似祭祀的活动场面,表现了古埃及时期人们生活的情境,叙述了早期埃及文明的发展状况。在该壁画中,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动态造型和绘画风格来辨识出这是一幅出自古埃及的壁画。因为仅在古埃及的壁画中出现人物侧脸,正肩,侧身的常态造型,并且对人物的发型和面部五官的设置也有的标准化的统一,我们常从埃及文化中看到圣甲虫、荷露斯之眼、阿努比斯等埃及独有的标志性文化元素,它们已经成为古埃及群族的文化符号。这种绘画表达手法在各个文明的发展史上几乎都存在过甚至沿用至今,早期的绘画目的旨在记录群体活动或大型自然事件,有历史就有文化,在后期的发展中,这些具有民族特点的代表了时代、制度、人文的艺术作品就被后人归属为文化符号。


1


2

文化符号是一个集体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2]。因为文化是独有的,所以它们通常能够在色彩、造型等风格上体现出自群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能够区别于其他的文化符号。我国经典的文化符号有: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兵马俑等(图2)。从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不同文化时期中演变出来的符号,他们每一个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不同的文化符号中,我们能看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民族精神价值的核心内容也在变动。每一个优秀的文化符号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用新的方式和载体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更替。汉字在历史的演变中,由甲骨文到简体字,我们的文字语言在简化的过程中被规范化,目前的汉字全部由点、橫、撇、捺、弯折五个部首组成,它们是从汉字老旧字体中浓缩出的最具代表的汉字文化符号。


二、主要研究方向

21叙事的概念

叙事是对于故事的描述,是描述者在有意采取不同的描述方法的前提下,用不同的情节和步骤向听者陈述自己意图的方法、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作为文学写作用语,叙事是指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作为一种书面文体,可以指一个历史学家用一种特殊的故事形式表现过去的技巧。在影视创作中,叙事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传达故事。

Philippe Starck设计的“外星人”(图3)也许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榨汁机”,自 1990 年面世以来,它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上百万,但我们可以确信,不会有任何一个使用者会觉得它好用。它可以是使用者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但它绝对不会是一个方便使用的榨汁机。如果我们只从使用功能角度来看,“外星人”会被批判的地方太多,但除了榨汁之外,它堪称十分完美。对于一件著名却又并不好用的家居产品,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设计师的理念和用意才能让产品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当使用者真正亲身去用“外星人”榨汁的时候,就会发现它非常的不方便,它会使溅出的果汁比真正流进杯子的果汁还要多,并且弄得满手黏腻,会让使用者感到非常难过,当生活中出现不开心时,人们最擅长的就是指责和抱怨,假设使用者在一个有人协助的环境中进行榨汁,“外星人”奇特而不便的使用方式就能够引起人们在交流中展开疯狂的抨击,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我们能够感受到“外星人”榨汁机不便使用的功能特性是设计师对产品进行的一种“自黑”式设置,这种有意的设置使产品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呈现一个等待被评价的状态,能够引起人们生活化的话题,促进人们通过交流达到部分价值观念的统一从而彼此间的增进感情。

3


4

2.2文化及文化符号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3]。中国的国家文化就集合了五千年以来我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国百家争鸣的各种文化会在特定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趋于统一。十七八世纪,学院派在法国被官方特别重视它重视艺术创造的规范性,包括主题、方法和艺术语言。学院派作品(图4)是极具特征的,他们重视传统,始终向传统学习。所以我们能看到学院派的作品形式会和市场有一定的差距。学院派的作品特质会从作品的常用色彩与艺术语言中表现出来,成为学院派的文化符号,它们能够代表学院派,显著区别于其他的艺术品风格和文化。

文化符号通过感知系统向人们传达着一个群体的文化内涵。通过造型、色彩、声音、触感等方面来区别其他民族的文化,它们的每一种特征与属性都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凝聚和代表。建国初期我国各阶层努力学习新思想新技术,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壮大起来,在改革建设期间影响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应属南京长江大桥(图5),1968年后,南京长江大桥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野,它大量出现在各类生活用品上,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伟大革命意义同时又如此强势扎根于基层人民日常生活的建筑。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大桥的主体造型和桥身装饰,都在以自身外貌特点叙述着我国建国初期改革中取得的成果和伟大的革命精神,作为我国工业技术发展和无产阶级工人集体建设的伟大成果,大桥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设宣言的物质呈现,它作为文化符号出现在70年代后人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物件上,体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大桥的崇敬与热爱,有力表述着我国在20世纪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增强,这些信息在海外的传播,也抬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使得人们对大桥的存在更加重视。可以说,大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时刻激励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进步行动。

5


6

2.3文化符号的叙事特点

文化符号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具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4]。可以说所有的文化符号都是一个能够传递文化综合信息的载体,是一个从集体中推选或创造出的一个具备所有文化内涵的单元体。当一种文明或文化发展成熟时,群体就会寻找一个作为精神与信仰的代表,它可能是一个图形、一种声音或一个具体物质,它将是一个群体结合时代的代表象征,这就是文化符号。它们给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的精神层面带来激励。柏林墙(图6)是德国内部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时期的标志性建筑。1989年,在柏林墙倒塌的时候,许多人将从柏林墙上拆下来的石块出售,有的人甚至掘地三尺要彻底摧毁柏林墙的存在痕迹。时至今日,在柏林墙景点处仍有仿造的墙体碎片出售。当地政府借助柏林墙的碎片为载体向世界各地到访的游人讲述它成型的原因和过程同时能够间接显现历史中特定的社会时代形势。这种以“历史实物”来表述历史情况的方式可以借鉴在许多文创产品开发。南京长江大桥在维修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残体被拆卸,这些残体的状态也许并不会像柏林墙的残片一样不堪,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大桥上的残体碎块例如带有浮雕的铁片并不会陈述出战争矛盾等信息,它们承载了大桥建设时期我国的社会情况,它们的材质触感、浮雕内容都能间接证明我国为了发展建设做出的各方面的努力探索与进步,这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南京长江大桥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意义。

2.3.1 叙事与文化的关系

在小说中,笔者会通过叙事的写作方法讲故事。无论用哪些具体的叙事手法,都是为了更完善地表达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一位笔者都在用作品来描绘一个世界,作通过品表达笔者想要传递的声音。叙事作为一个能够融合情感与空间的表达手法,阐述一部作品的灵魂。灵魂就是笔者精神情感的凝聚,是整部作品的文化所在。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曾利用美元做了一件具有叙事含义的衍生品(图7,8)。当前来的游客结束参观美联储(FED)后,工作人员会递给参观者一个装满被碾碎的美元的袋子,加入参观者能够把其中的碎条拼起来,会发现它一共价值是364美元,上面印有“真钱”字样。钱是真的,但并不能流通使用。他们会向参观者介绍每年美元的废旧纸币的销毁系统,和销毁美元的意义,讲述在经济体制的循环发展下美国独特的经济文化。这件具有收藏价值的“美元”衍生品形式与柏林墙碎片的产品形式较为相似,它们都是对标志性文化符号进行的设计,有着本质区别的是,美联储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经济体制产物,而柏林墙是一个已经被摧毁的社会形势的发展道具,前者的衍生品被用来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情况进行叙述,而后者的衍生品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和纪念。

7


8

2.3.2 叙事与符号的关系

皮尔斯认为:符号或表现体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它是“确定另一事物(它的解释者)去特指一个它所特指的对象(它的对象)的任何事物”[5]。在电影叙事中,导演在每个情节都会设置好需要出现在画面中的有生命的主体、主体的精神状态和本体状态、地点、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将要发生的事件和环境要发生的改变等等,所有将由感知系统传达给观者信息的目的无不是通过有意的布局来呈现一个融合多种形式的大型文化符号来达成。从而我们能够认知到叙事就是通过设置各种单体元素来组合并展示一个特定的具有欣赏和体验价值的文化符号。以此表述观念的手段或过程。符号就像一个骨架,需要我们通过叙事来制造出每一根血管每一块肌肉,使它变得鲜活充满生机。

2.4 叙事设计

2.4.1叙事设计的概念

“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形象描述事情,重现某事件的过程就是叙事。从远古的神话故事到文字记录历史,再到舞台、电影、网络的出现,人们在经历中接受信息,并得到情感体验和精神收获。叙事设计由后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上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过分追求功能主义从而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在70年代,叙事学延伸到设计领域,叙事设计将‘叙事学’当作一种表达方法来塑造设计作品。叙事设计注重功能、结构规则、故事层次、行为人、环境因素,尤其注重设计与文化的相关性。叙事设计依赖语言符号构成形态来叙述故事,设计已经摆脱了物质功能形式,成为叙事的场景和道具”[6],叙事设计用情感成功链接了人与物。

2.4.2叙事设计的表达方式

在文学和影视领域中叙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叙述(如何讲)和故事(讲什么); 叙事设计思维可简单概述为“叙述属性”和“叙事设置”的结合。产品的“叙述属性”和“叙事设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分属与产品设计的不同环节,任务各异。如果将产品拟人化之后来看这两个概念,就很容易区分:“ ‘叙述属性’是产品自身为角色,主动地向使用者及用户传达设计目的与使用操作方式等各类设计信息的途径;‘叙事设置’是产品的造型、使用方式和使用感受的有机结合。将具有主题思想或故事情节的‘文本’设置在产品上,用以故事表述。产品此时是被动的‘被设置’角色。”[7]

任何一个产品自身都具有向使用者传达各类信息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在产品设计中“叙述”是产品经过设计后,通过对自身的大小、色彩、材质等形式属性的展示。向使用者传达自身承载的设计风格、设计创意、使用方式、叙事主题、设计理念等信息。从而实现设计师对“意图”的表述与传达。

设计工作室nendo2016年于CREATIONGALLERYG8画廊举办了一场名为“UN-Printed Material”的展览,展览终没有使用一张纸,却陈述着“向纸张致敬”的主题。该空间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展现了不同规格的纸张在各界人们的工作或生活中作为媒介的各种被设置的状态。这些作品都是通过3D打印技术,用起伏变化不同的轮廓呈现出各种抽象的纸张状态,设计师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了平面、空间、体积甚至动态,流畅的线条使它们看起来更像是一幅极简的速写。展览中的第一部分展出了 30 A1 大小的海报,所有“海报”或被悬挂、或被撕开、或被折叠,形态各异。第二部分(图9,10)的展品为明信片大小,每一组其实都是对纸张所发生的某种形态变化进行的动作分解。比如一本书被翻页的过程,一张纸被折叠又摊开的样子。在第三部分(图11),设计师利用框架勾勒出了一个个 3D 纸制品,比如一只纸袋,一个纸杯、一个牛奶盒或是折纸作品。

“UN-Printed Material”是一个典型的叙事设计,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轮廓都被设计师通过“肢体”语言的塑造,来叙述“纸”在社会各种环境中被设置的状态,它们并不是“纸”,却通过造型使自身呈现“纸”的样子,设计师将它们定义为能够代表“纸”的文化符号,使它们在展览中,由自身外表演绎“纸”在人类行为中被广泛运用的情景,向观者叙述“纸”从被发明以来,在人类社会中的多元发展与利用。叙述属性是任何产品都具备的属性,如果我们从认知论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发现这些“纸”的造型本体和设计师所要叙述的内容都会被观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的积累来定义。对于此次展览,nendo工作室曾对大众表达:将精致的细节归零,通过轮廓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我们希望能够捕捉到纸张独一无二的本质。从展览中我们不难读出每个由特殊材质制作的不同姿态都是在直观地展示人们对纸做出的使用行为,那么设计师追求“纸张独一无二的本质”就是对纸文化自出生以来,在发展过程中各种阶段性的突破和进化的探索。

9


10


11

2.叙事设置

在《设计学论坛》一书中,对于叙事设置是这样描写的:“ ‘叙事’依靠产品的设计手法来‘叙述’,用材质与元素传达传统文化、用语义将产品与自然形态进行外在内在的融合、通过产品的使用过程得到预定的心理及行为体验。 “叙事设置”主题及情节的传达和产品的设计手法是缺一不可的,它们会被巧妙地设置在设计过程的每个环节[8]。”把具有主题性的事件经过“文本”转换设置到产品设计中,通过产品的视觉形象以及使用体验来达到观念传递的目的就是“叙事设置”。

当我们确定设计主题后,需要给主题一个剧本,在设计领域中可以将它称作“叙事文本”,它是对于整个叙事设计的解释,包括设计理念、设计目的和设计步骤。在确定好剧本后,我们要按步骤确定产品形式,用设计语言把产品描述出来。这些步骤包括主题、情节和发展步骤。20114 月,日本遭受了诸多灾难后在米兰Tortona设计周上做出了一项暖心的行为设计(图12),在日本馆的入口有一个募捐箱,参观者投入硬币能够得到一个印有“Pray for Japan”的胸牌和一颗日本国旗形状的糖果。据此我们能够划分出,“Pray for Japan”是该行为叙事设计的叙事主题,日本国旗形状的糖果是能够代表大和民族文化符号,了解日本国情、募捐、得到并使用赠品是叙事情节,参观者主动募捐后得到并食用糖果是发展步骤,参观者食用后能够通过味觉的体验感受到灾难面前大和民族乐观的态度,这是设计师最终的设计目的,在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循序渐进体现着叙事设计的逻辑性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都会造成逻辑的断链,使参观者在体验过程中感到尴尬,无法达到传递观念的目的。

12


13

1)主题

叙事设计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主题和核心思想。设计师要以产品外形为基础,把理念变为物质形态。叙事主题一般具有鲜明的表述性。故宫文创衍生品在各大社交网路上被广泛传播时,有一款和纸胶带(图13)非常独特,因康熙在批阅奏摺时,经常在文末朱批「朕知道了」、「知道了」,这是皇帝与臣子沟通时略为随意的交流语气,与庄严肃穆的皇家形象有着一种反差的关系,它的存在更适合被提出并运用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在主题的设置上,叙事设计的目的在于传递观念,而故宫文创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包含文化的产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设计师并没有以传统的故宫造型元素来进行衍生,而是把这样一个具有调侃意味的文化符号带入了人们的生活,充分演绎了叙事设计的灵活与感性。

14


15

16

(2)情节

情节的设置针对的是产品使用者在使用体验中的心理变化。就像电影一样,在叙事设置中同样要加入情节的设置,这些设置能影响使用者的情绪,从最初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到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的体验感受,直至使用结束使用者在精神层面得到收获。法国地铁站台的广告屏曾播过一个简短视频(图14-16)。当地铁驶入车站时往往带动空气流动产生强风,把披散头发的女性吹得凌乱不堪。视频中配合地铁的驶入时间也呈现了一个正在经受狂风的女子,她的头发被吹起显得整个人有些愚蠢。许多观者都会看着她的惨状觉得好笑,此时大家对这则广告的印象应该是喜剧性的护法产品广告。然而就在观者刚露出笑容想要说一些评价的话时,视频中女子的头发会突然被吹掉。通过接下来视频中的语言信息提示,观者会发现这是一位癌症患者,并认知到日常生活中对癌症的忽视,从而加强对身边癌症患者的关注。这整个情节设置能使人们的情绪在整个体验过程中从好奇变化到觉得好笑再突然转折到戛然而止的沉默。它造成人们心情的大起大落,能够让观者发出自省,利用对观者情感的把控来达到希望更多人关注癌症患者的观念目的。

3步骤

人文思想回归到设计中来,产品的叙事作用被逐渐扩大,但在目前,除去装置与行为艺术,叙事依旧以产品作为展现媒介,它需要借助产品的物质功能让使用者在使用中得以精神与心理层面的体验。

  使用行为的体验叙述方式带有明显的行为“设置”特征。“在产品的使用操作的过程中设置与叙事主题相关联,同时能够感受到叙事主题表述目的的行为或动作,让使用者在使用操作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以亲历者的身份参与到事件当中,完成心理体验,达到叙述目的。”[9]

国际西联汇款公司在全球各地的业务银行设立了旨在为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后斯里兰卡重建项目的募捐箱(图17)。这个箱子的主视图形状是斯里兰卡的国家地图形状。它由透明的亚克力板制成,内部有从斯里兰卡采集来的海水。箱体旁设有一个水杯,通过一个管道与箱体链接。当人们投入硬币时,水面就会上升。当硬币达到一定数量时,箱体内的海水就会溢出,通过管道流进水杯。海水的溢出表达了人们对斯里兰卡的真切关爱,它将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收获,也可以达到传播公益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需要通过募捐才能使募捐箱内的海水产生变化,海水溢进水杯才能呈现人们对斯里兰卡关爱程度的增加,这一系列视觉体验在设计师的巧妙设置下必须由使用者主动参与,才能使海水发生变化。体现出人们对斯里兰卡救灾行动的关注与援助充满和平与爱的精神文化。募捐箱是一个全透明可视的状态,箱内的海水也会在参与者的大脑中不自觉的演绎投入东西后会“溢出”的假设。这些元素组成都是设计师的有意设置与心理诱导。它们能够形成一系列的符号传播过程,从视觉认知发展到具体行为。使参与者通过经验认知最终推理出募捐箱所展示的主题和设计师的意图所在。

17

.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研究目的与意义

1968年后,南京长江大桥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野,它大量出现在各类生活用品上,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伟大革命意义同时又如此强势扎根于基层人民日常生活的建筑。但作为“传统观念”,大桥文化却具备了时效性。20161028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封锁,进入建成以来的第三次维修,大桥与南京人民的关系就像装饰物与圣诞树的关系,他们早已习惯对方的存在——亲切而友好。在日常生活中大桥连接着南京城浦口与鼓楼地区重要的交通。大桥突然的封闭对整个城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28日当晚有许多的民众自发前往大桥进行封闭前的留影等纪念活动。作为热门事件,它调动起了南京民众的兴奋情绪,它的影响力使作为非南京本地群众的我留意到南京长江大桥的文化价值与设计价值。

南京长江大桥是一个多元化的符号元素,它既富有桥梁的连接功能,是一种努力实现不可能,能够焕发人民自信心的具体实践。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精神支柱。对于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铭记一个民族的发展精神与优秀的社会风气,我试图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从一个当代的角度,在一个更为广阔多元的社会历史条件中进行观察对照,从而分析与衍生。使南京长江大桥以一个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对其作为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等各种因素影响的整体加以辩证诠释。

当下南京长江大桥的文化主题是固有的,产品形式与设计方法却是多样的。大桥文化符号与叙事设计的关系就像革命宣言与喇叭的关系。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一个老旧的红色文化形象,它传统而亲切,上文也提到在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上个世纪历史长河中,大桥作为党的象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工人的伟大劳动成果,它曾在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的视野中出现、停留,它是活在记忆中的一种标志性建筑,也是人生一段精彩时光中的固有存在,可以说70年代以来的每个民众对它都抱有深厚的怀旧情感,这种情感需要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记录、储存、传递。

 

.南京长江大桥衍生品实践

毕业设计期间我做了一系列以记忆为灵感来源的观念衍生产品,把人们通过感知系统得来的带有特色的记忆用叙事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试图以存在的物质作为媒介来重现大脑深层的虚拟感觉,从而记载并传递这一充满红色符号和时代感的人民情怀。每一种不同的产品都试图阐释叙事设计的各种思维与特殊方式。

用绘画叙事方法做了一系列的平面设计。并在最终以和纸胶带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大桥胶带的设计中我设置了简化的大桥造型和卡通的汽车、人物、天气等元素。图案中,大桥是静态的,但是天气、人物、汽车、是一个动态的造型。由于产品自身具有叙述的主动性和自发性的特点,胶带上的各种元素能够组成温馨的大桥日常运作状态。以图形叙事向观者表述一帧鲜活的社会剪影。

最具叙事设计代表性的作品是一组以记忆为叙事方式的罐子(图18)。它包含了叙事设计中的“叙述属性”、“叙事设置”(主题设置,情节设置,步骤设置),名为“保质期”。它是五十个7.5x10cm的圆柱形铝质罐子。外包装有黑色、白色和从老照片中提取的蓝色黄色等彩色作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背景色。由于技术的限制,老照片所能呈现的色彩是上个世纪独有的。我们从中提取的天空,陆地等环境的颜色,与现在的摄影作品中的天空、陆地的色彩也是不同的。它们呈现出几种常见的滤镜色调,作为具有历史文化代表性的色彩符号。每个老照片上的内容都不同,有工程师的身影、清洁工的笑容、大桥桥身的造型等等,来呼应罐内的具体内容。设计以五感作为切入点,以记忆为灵感来源。从7080年代的人们与大桥相关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包括大桥本身的颜色触感,周遭天气等元素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将不同的,物体,气味,声音等能够唤醒人们记忆的片段载体呈放在罐子里。这些载体包括气味木块,卡通造型的尺子,扫帚等能够作为符号代表身份的不锈钢切割片,沙土,镜子,跳跳糖等等。并在罐身标注着,希望消费者用不同的方式来体验不同的感受。把记忆罐子里承载的记忆总和起来才是历史中真实的大桥。用罐子来尘封,呈现出记忆是一个渴望被重新提及的状态。消费者在打开罐子后,会通过阅读使用说明,在未知的前提下,听到某种声音、闻到一种气味或看到一个物质等等,并得到一个惊喜。它们将是极其具有代表性和刺激性的形式状态,能够刺激人们的大脑神经唤醒深层或久远的记忆。就算跟自己记忆并不相似,也能认识和体验到另一个身份的专属记忆。让消费者感受到社会中不同的角度,发现事物多样性的一面,从而感受到在人生历程中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万物才能得到一个客观的真实世界。这些记忆的设置其实就是以五感来向使用者描述一个虚拟的南京大桥符号形象。由于上个世纪建成初期的巨大影响,大桥作为一个实体建筑被形象化,它出现在各种产品上使人们接触到最多的就是作为文化符号的大桥,这是人们最直观的视觉记忆部分。

这五十个不同的罐子被设置了不同的体验方式,使用者首先都是要结合罐子包装上的信息,打开罐盖。接着按照五感来划分。

    视觉罐子的主要内容有烧毁的照片、带有简单话语的字条等等,使用者只需通过双眼接收文字色彩等符号信息即可;

    听觉罐子部分主要是设置了风和火车的声音。使用者需要结合视觉,通过阅读罐子内的使用说明,与罐身产生互动,如摇晃,抛掷等行为来听到某种仿声,从而接触到他人记忆中的声音。

嗅觉罐子略为刺激。正常情况下,使用者打开罐盖能够迅速感受到某种仿江水、或大桥天气等概念气味,潜意识会迅速分析出该种气味是否熟悉,从而找到记忆中对应的情节。嗅觉是最常见的能够唤醒人们深层回忆的感知系统之一,因为对于气味人们常常抱有喜欢或憎恶等较为明显的情绪和情感,从而相应的记忆在大脑中的存在也更加深刻。

味觉罐子比较特殊,由于特定的食品或记忆中的某种味道难以储存或难以仿制,我决定利用味觉来传达情绪记忆。南京的公交车一直是出了名的快速与刺激,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对南京的公交车记忆都是深刻的。我曾乘坐公交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那也是我在南京念书期间第一次与大桥相遇。横跨长江的大桥路程着实有些漫长,通过蜿蜒上升的引桥后从南桥头堡开始路况就进入了颠簸状态。宽阔的江面、来往的货船、强烈的疾风和大桥的长度都始终没能削弱我对公交车颠簸状态投入的注意力。所有的感知系统结合起来给人留下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甚至我激动和兴奋的情绪中已经生出了恐惧。这种心情在后来的设计和生活中使我关注到了一种零食,就是跳跳糖。跳跳糖给人的印象是:神奇、化学、刺激、好玩儿、糖。这些印象标签与乘坐公交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体验印象是有一定相通之处的。所以作为唯一的味觉罐子内置物,我将跳跳糖置入罐子,并附上使用说明。使用者将会通过文字提示按步骤,通过一系列行为得到体验。

另有一组有关于具有哲学性的叙事主题的作品,它是以“跳桥”为主题的吊坠。自杀这个的念头几乎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人们都曾想过的,毕竟人生中遇到难以面对的挫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一系列的吊坠设计将大桥钢架结构元素和小人造型串连,形成一个站在大桥边缘即将坠落的场景。它呈现的是一个鲜活生命即将消逝的瞬间。因为当我们作为“局外人”时,往往能客观来看待这个社会环境,会在自己的意识中去否定这个跳桥的小人的自杀行为,所以希望观者通过阅读该产品后,在负面情绪爆棚想要轻生时,跳出自身所处的环境以一个客观的角度理智地分析,积极地面对人生,从而以正确的途径解决困难。由于“自杀”作为一个敏感话题人们对它的理解一定是各有千秋,所以对于这个设计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起到警示作用,希望人们能够珍爱生命。

18


19

.设计总结

叙事设计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赋予了产品文化性,用户能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文化内涵。我们无法重现当年大桥作为文化符号出现在人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辉煌程度,但是希望能在不脱离时代背景的情况下记载下人们珍贵的记忆,而这些记忆的总和能给现当代社会群众展现出一个最真实的大桥。以文创衍生品为记载、传递记忆的载体,将这种观念通过叙事设计更好的传递给关注大桥的人。这种方式通过产品来演绎并记载大桥自身凝练的革命精神,但愿能给更多即将或已经被人淡忘的革命产物提供一种生存的方式和可能。将历史文化符号与时尚设计方式结合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叙事设计是一个把观念在产品上再次描述的过程。在大桥衍生品设计实践中我能了解到大桥自身强烈的文化符号感。作为20世纪典型的红色符号,它更加贴近大部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由于技术的有限在建设的过程中受到的种种考验,我国革命工人面临了多少艰辛和委屈都是无法在文化符号中表现的,但随着时代的日益发展,作为大桥所包含的革命意义与时代精神会逐渐隐去。现在大桥已进入维修阶段,两年后它又将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无论新旧与否大桥是始终存在的,重要的是我们应把这种能代表革命发展过程与精神的文化符号衍生、记录并传递下去,它是革命前辈留后代最具价值的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

[1]广州美术学院 张剑《叙以物·言无声——解析产品叙事设置的步骤与主题选取》,载《设计学论坛》,江苏南京: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2]冯峰 《时间的宫殿》,载《美术学报》,广东广州:广州美术学院,2010年第4

[3]徐耀新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意义重大》,载《新世纪图书馆》2016年第11

[4]曹宁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浅议叙事设计作品及应用》2012

[5]薛菲 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品的叙事性研究和设计实践》2015

[6]《皮尔斯选集》第二卷,转引自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

[7]雅各布森和哈利:《语言的基本原则》,转引自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8](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9](台湾)汉宝德《文化与文创》

 

作者简介:

沙安强,男,1982年生, 200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江苏美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1. 广州美术学院 张剑《叙以物·言无声——解析产品叙事设置的步骤与主题选取》,载《设计学论坛》第110

1.百度百科:文化符号http://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8C%96%E7%AC%A6%E5%8F%B7

2.百度百科:文化http://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8C%96/23624

[4].百度百科,文化符号http://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8C%96%E7%AC%A6%E5%8F%B7

[5].《皮尔斯选集》第二卷,转引自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

[6].曹宁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浅议叙事设计作品及应用》2012

[7]. 广州美术学院 张剑《叙以物·言无声——解析产品叙事设置的步骤与主题选取》,载《设计学论坛》,第111

[8].广州美术学院 张剑《叙以物·言无声——解析产品叙事设置的步骤与主题选取》,载《设计学论坛》,第111

[9].广州美术学院 张剑《叙以物·言无声——解析产品叙事设置的步骤与主题选取》,载《设计学论坛》,第11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