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借由本人核雕手串八大弥勒的创作过程,按照其材料挑选、构图、雕刻、开脸、署名的顺序将雕刻重点和雕刻难点逐一介绍,意在与广大核雕创作者们进行经验交流的同时,也为核雕收藏者们提供更好的赏析角度和赏析重点。
关键词:核雕 八大弥勒 创作过程
明《核舟记》曾记载,“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小而精致传神,可谓是核雕赏玩和评析的价值所在。弥勒作为伴随核雕时常出现的人物作品,无论是其充满福祉的意涵还是其笑容可掬的形态都令观赏者迫不及待地纳入囊中。但核雕无论从比例,刀法,拿捏,耐性等方面对创作者的考验都不亚于其他雕刻门类,甚至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要求更甚,故写此文将此次核雕作品《八大弥勒》手串雕刻过程中的创作要领和创作经验分享如下,以便于核雕爱好者们学习交流。
如一般而言,在任何作品动工之前都要首先要进行核雕的筛选,这时创作者一定要保持气定神闲,仔细观察核的形状、大小、长宽和核的表面来决定材料的雕刻题材和雕刻样式。而弥勒佛一般以以超世间的形象大行于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所以在民间备受信奉,必须体现出作品保佑平安、有福相伴的寓意来。弥勒手串多为男士佩戴,倘若不违背原料长度和宽度被打磨掉的厚度不超过一厘米的基本原则,在筛选橄榄核时一般选取长度3.7cm,宽度2.5cm左右大小差异不大的橄榄核八颗,再加上中心顶珠一颗,长度基本符合男士手腕比例。
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挑选好素材之后,并不是马上雕刻,通常有心的创作者进行的第二步骤是和核进行“灵魂对话”。所谓的灵魂对话,即是与材料进行长久的凝视,思考,在内心进行明确的成品形象具体化之后反过来再赋予创作者自身信心。这种交流即是雕刻家的一种精神沉溺,同时也将赋予作品新的生命。通常认为一件作品是否能够打动人心,在创作之前与作品进行交流是最重要的一项环节,无论是木料、玉块还是皮具皆是如此,万物皆有性灵,这种灵性是耐心和沉静的源头,寻找到了灵性创作者才有可能发明自己的雕刻语言,有所想即会有所感。
在上刀具雕刻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步奏即是绘画草图。通常先会在核表面用铅笔画出弥勒面部的基本样子,此时创作者都会参照核本身的大小来决定弥勒的头部比例。因弥勒的特色在于脑和大肚,故有些核雕的弥勒脑大肚小,有些作品脑小肚大,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独特风格,但无论上下是否平衡,其作品的中轴线始终都要保持两侧都是匀称和谐的,这样出来的弥勒成品的笑容才会更显喜气。
在八大弥勒的核雕过程中中,开脸是体现出手工雕刻价值的一个最重要环节。因弥勒以笑诸称,本身数量又多,手工雕刻的细微和误差便是呈现核雕作品的独特之处。具体来讲,如上图中所示,首先弥勒的表情神韵、五官刻划、以及大肚自然逼真,即是作品被放大数倍依然能够找出灵动的细节——脸上的生动笑纹,飞扬的上眼睑以及衣服上的飘逸褶皱都仿佛是动态行为的一瞬间被定格记录下来,使得作品生动不僵硬呆板,手工的细致以及刀法的精湛是机器雕刻所无法复制的;其次,手工不似电脑雕刻的复制属性会存在些许误差,因而也使得串珠上每个弥勒看似大体相同,但仔细观察又发现各具形态,使得作品整体形象呈现流畅、舒展、安详、自然之韵味,观看把玩之余仿佛让人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抛开世俗的烦恼,让人心气神一下子平静下来。
以上皆为在八大弥勒核雕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值得一提的是,为保持作品的新颖和个人风格的凸显,创作者也应当在扎实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力求作品的与众不同。一般镂空透雕用于家具木雕中较多,因为透雕的装饰性在于对空间的延展,倘若将透雕手法用于实物比例较小的作品中,例如手串,挂坠等,一是直接接触于人体肌肤久之镂空内部和外部会出现色泽变化,再则由于配饰较小,浮雕相对与透雕而言则更能凸显细节。在以往的弥勒手串或是其他配饰雕刻作品中,创作者往往会将自己的名字以浮雕形式放在每一粒核的背面,而在此次雕刻中,将镂空珠透雕融入在作品签名中应是至今还为数不多的尝试。这样创作除了显示出打破一般署名风格之外,同样也还考虑到了视觉美观方面,因为无论是项圈还是手串,在结尾部分一定会加一个搁片或是隔珠以示收尾,在此次八大米勒手串中也在收尾加入了白色隔珠。然而隔珠会相应打破弥勒的偶数值,考虑到左右的绝对平衡,故在白色隔珠的另一端头再加入一颗镂空珠来支撑左右两边各四个弥勒的对称,在颜色上与弥勒颜色一致因而没有破坏整体的突兀感,却又是署名的最佳装饰,可谓一珠三用。
在核雕创作中,除了应具备一切创作所应具备的天赋,耐心和坚持以外,最重要的是提升创作者自身的悟性。所谓的悟性就是不断在创作中思考,在思考中突破,比如如何增加弥勒的笑容细节使之真实而又不显累赘?如何在传统宗教作品中加入现代元素而又不显得凌乱?如何在整个作品中加入其他配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创作中不断地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既是创作者悟性的提升过程,亦是作品的灵魂在过程中塑造和丰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核桃把玩与鉴赏》,王玉成、何悦,[J]《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1月
【2】《论核雕刀法》,王照烽,[J]《百度文库》2010年8月
【3】《核雕品鉴赏知识》,尹怡君,[J]《天津社会保险》2011年6月
作者简介:王继锋,男,出生于苏州吴中区香山街道,现为工艺美术师,舟山核雕传承代表人物第六代,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常务理事,1996年开始从事核雕创作,师从殷丽芬、陈云华、市核雕传承人须培金、周雪官,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