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红雕漆指漆器工艺的一种,即雕红漆。明曹昭《格古要论·剔红》:“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漆器﹞有剔红、填漆两种。”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
关键词:红雕漆 扬州 艺术价值 雕刻
红雕漆,是一种以天然大漆为主要原材料,辅以银珠粉等各种颜色,在坯件上反复涂刷,再用刀具雕刻成各种文字图案的独特传统工艺。红雕漆,又称“剔红”,剔红就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纹样。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最多见。元代雕漆在唐宋雕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名家辈出的局面,张成、杨茂、张敏德均为技艺高超的制漆巨匠,浙江嘉兴为雕漆的制作中心。元代的雕漆作品既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国内收藏的元代雕漆数量极为有限,有相当一部分流失到了海外。元代雕漆共有剔红、剔黑和剔犀3个品种,其中以剔红为最多;形制有圆盒、长方盒、圆盘、八方盘、葵瓣盘、樽等,以盘、盒居多;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和花鸟等。
所谓“大漆”,又称生漆、土漆、火漆等,主要产地为中国的福建、云南、贵州、四川,甘肃,新疆等地也有少量生产,另外越南也生产此漆。生漆在我国古代秦汉时期已有使用,如马王堆出的漆器,在艺术上已经达到很高的造诣,从出土的明代雕漆果盘、印泥盒及其他生活用具上看,可见其时雕漆工艺已臻于成熟。
扬州红雕漆历史悠久,其起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明清,近现代已形成个性独特、体系完整的漆艺品类。历史上的红雕漆作品,多为皇室王族及达官贵人用作把玩件和收藏品,它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红雕漆艺术品对制作要求很高。首先是对原材料特性的准确把握,生漆因产地不同,其性能也各有异,如浓度、水份、颜色及干燥速度等都不尽相同,在使用到红雕漆工艺中,要合理调配,调试到我们需要的干燥速度,浓度等。雕漆中主要用的颜色有红、黑、蓝、黄等颜料,是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进行调配的。然后,进入刷漆工序。刷漆,是指在原有做好的坯件漆胎上将生漆每天不间断的刷涂,直至我们想要的厚度,作品的大小所需厚度各有不同,常规作品在二百层,即一厘米左右,大型作品有时需要六七百层,甚至更多。
红雕漆的核心技艺之一。漆坯刷成后,在作品上需要雕出各种图案和文字,使其具有更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传统红雕漆上选用的图案,多为吉祥如意的题材,也有花鸟、人物、山水的绘画作品,还有其他民俗题材的面和图案。一件优秀的红雕漆作品,往往漆艺高超,图案优美,浑如一体,相得益彰。不是所有的画稿都可以用作雕漆,需要选择适合表现漆器艺术的书画作品,并与漆坯的形状、形式相匹配,由专业的设计师绘出设计稿,这也是一次二度创作。然后,将作品的设计稿复印贴到漆坯上,进行雕刻创作。制作时先用斜口刀具,将图案的轮廓纯开好,再用钯刀将空的菱钯掉,底层座三毫米左右做锦纹地,然后根据图案的前后层次关系,把大的层面推拿出雏形,再将细部图案雕刻成形。在刀法上可用推刀、钯刀、钩刀、片刀、削刀等刀法,在点线面的有机合理结合外,还应注意其远近、大小、疏密、深浅等之间的关系,每个元素应注意形式美,同时也要控制整体的协调性。在作品雕刻完成后,待其自然风干,使作品达到一定的硬度,一般需要放至4-6个月,然后进行刮、磨等工艺将其抛光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光细度和油润度。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扬州红雕漆创造了独特的雕漆语言,逐步形成了精致圆浑的而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童兆鹤,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江苏扬州人,1968年出生。现任扬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扬州漆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扬州兆鹤漆器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工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