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金砖与陆慕蟋蟀盆

[日期:2015-12-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陆慕工艺有两宝,御窑金砖蟋蟀盆。二者同为陶制品,分别具有特殊的发展过程、技艺特色。其中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尽管如此,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苏州工艺美术中的两朵姊妹花。

 

  关键词:陆慕 蟋蟀盆 南盆 吴中 四大名家

 

  金砖和蟋蟀盆是生长在陆慕沃土之上的两朵娇艳之花。因用土属性特殊、制作工艺繁复、传承历史悠久,加之制作技艺都是以前辈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泥水火三者运用规律极难掌握,金砖和蟋蟀盆才得以在陆慕生根发芽,声名显著,至于其他地区则无可复制。

  提及苏州城北的陆慕,世人最先想到的莫过于御窑金砖。明朝王鏊《正德姑苏志》:“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陆慕御窑金砖形方料细、质地紧密,敲之有金石之声,在明清两朝深受皇家建筑器重。而今的北京故宫,地面用砖绝大多数产自苏州陆慕。2003年2月,天安门城楼开始了自1949年以来第三次大规模修缮。经国家文物保护专家的多方论证与对比之后,最终决定一万五千余块大“金砖”和特制古城砖全部由相城区陆墓御窑供货。与金砖的“仕途通达“相比,同为姊妹艺术的陆慕蟋蟀盆则显得光环暗淡许多,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在蟋蟀文化和苏州工艺美术中的特殊地位。据史料记载,陆慕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昌盛于明清。明朝人李诩著书《戒庵老人漫笔》,设有“陆慕促织盆”(促织即蟋蟀)条例记载“宣德时苏州促织盆,出陆墓邹、莫二家。曾见镂雕人物,妆采极工巧。又有大秀、小秀所造者尤妙……”。到了近现代,陆慕蟋蟀盆经历了战乱和文化大革命之后,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发展。尤其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陆慕蟋蟀盆再次在全国虫界声名威震。

  从御窑金砖和陆慕蟋蟀盆的运用角度看,御窑金砖自古都是极为重要的建筑用材,虽有少数用作陈设等其他用途,但是建筑用材的使用属性依然是主流,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数千年来不曾改变。反观陆慕蟋蟀盆,虽然其主要的功能依然是喂养圈斗蟋蟀,陆慕蟋蟀盆器型端庄文雅、制作工艺精湛,透气性吸水性极强,同时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十分适合蟋蟀盆生长。但是在最近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陆慕蟋蟀盆追求制作工艺和产品式样的研发创新,很多优质高档蟋蟀盆已经成为观赏品,以供人们把玩陈设。虽然在发展历史和社会认知上存在着差异,御窑金砖和陆慕蟋蟀盆在选材用料和制作工艺上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这也成为苏州工艺的一大奇观。

  明朝张问之撰写的《造砖图说》描述“自明永乐中,始造砖於苏州……其土必取城东北陆慕所产乾黄作金银色者……”。无论是御窑金砖还是陆慕蟋蟀盆所选用的制作材料都是出自陆慕澄泥。陆慕地处苏州古城北、齐门之外、阳澄湖畔,河流交织穿越其内。陆慕原是农耕地区,地下多是黏土层分布,而且该地区的黏土颗粒细腻、沙质极少、碱性低,黏而不散、粉而不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稳定性。陆慕澄泥的物理属性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太湖之畔的湖中淤泥也不能与之相比,十分适合陶制产品的烧制。尽管如此,在选择陆慕澄泥制作产品时,依然要十分讲究。金砖和蟋蟀盆在选择陆慕澄泥时,一般都会中层土,先将土壤表层的浮土、杂土去除,往下深挖至七八米后再取。

  无论是御窑金砖还是陆慕蟋蟀盆,其制作流程十分复杂,但是都可以分为三大步骤,即制作、烘烧和浸磨。制作步骤中包含澄泥浸泡、筛滤、炼泥、制坯等数十道工序,其中,炼泥工序最能体现手艺人的技艺水准,所谓炼泥,就是将浸泡晾干后的细泥,赤脚反复踩踏,直到踩实为止,这一过程消耗体力,考验眼力,非有长时间的操作经验难以做到。炼泥的目的就是将细腻团中的气泡全部挤出,同时又将泥土本身的黏性充分激发出来。在烘制阶段,金砖和蟋蟀盆都需要依赖传统土窑进行烧制,所不同的是,金砖大都较大,所以烧制过程中常常用稻糠为燃料,以均匀细腻的文火连续烘焙数十天;蟋蟀盆则体型娇小,往往先以文火开头,而后用急火攻之,一炉蟋蟀盆往往十多个小时即可烧制完成。烘烧完成后,金砖和蟋蟀盆都要出窑浸水,其目的就是让其吸足水分,去除经历烈焰后的火气。而后进行研磨,以令成品光滑可鉴。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程,陆慕古镇已经被席卷其内,御窑金砖和陆慕蟋蟀盆严密依赖的陆慕澄泥,正一步步被高楼大厦、马路桥梁所侵蚀,好在各自行业内的手艺人一辈辈依然坚守,继续素手生花,延续手工技艺的魅力。2006年5月,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6月,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 [1]《苏州工艺美术》,汤钰林主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13.3

  作者简介:苏晓红,生于1960年,苏州陆慕人,工艺美术师,陆慕蟋蟀盆制作知名艺人。苏晓红作盆技艺精湛,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认可度。所做蟋蟀盆精于炼泥,功手老练,成品器型端庄大气,内含文雅秀气神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