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蟋蟀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蟋蟀盆在此文化构成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管是蟋蟀盆中的“北盆”还是“南盆”,都无一不服务于蟋蟀,服务于蟋蟀文化。蟋蟀文化与蟋蟀盆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关键词:蟋蟀文化 蟋蟀盆 境界 陶制
蟋蟀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昆虫,也被称之为促织,还被人们俗称为蛐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选蟋蟀、养蟋蟀然后将其放置“战场”斗蟋蟀,古已有之。围绕“选、养、斗蟋蟀”的一系列活动,形成了特殊的蟋蟀文化。蟋蟀盆作为蟋蟀成长和争斗过程中的重要器具,已成为蟋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蟋蟀盆是在蟋蟀文化不断形成完善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所以蟋蟀盆成长在蟋蟀文化的荫蔽之下的说法,是毫无争议的。
关于蟋蟀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当蟋蟀在诗词歌赋中出现时,大都不是逞勇好斗的“粗俗武夫形象”,而是被文人揣度为悲伤凄婉、吟秋畏寒的“纤弱女子气度”,宋代文人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就有“乃觉唯记一句云蟋蟀悲秋菊”。这种文人理想化的感情处理,自然不是蟋蟀文化的重点,而“选、养、斗”才是蟋蟀文化的核心所在。以“选、养、斗”为核心的蟋蟀文化大抵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宋朝时期方兴未艾,直至明清两朝方鼎盛一时,达于四方。蟋蟀盆随着蟋蟀文化兴起应运而生。蟋蟀盆又称蛐蛐罐,有着悠久的制作使用历史,至少在南宋时期即已有之,到了明清时期兴盛一时。目前存世最古老的蟋蟀盆当属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澄泥陶制蟋蟀盆。蟋蟀盆有瓷制、陶制、石制和漆制等材质之分,所作花色品种繁多。由于固有的地域差异,蟋蟀盆制作工艺又分为南北两大流派,俗称“北盆”和“南盆”,均以陶制为主。北盆工艺粗糙、式样单一、胎壁较厚、整体笨重;南盆工艺精巧、风格雅致,其中尤以苏州陆墓蟋蟀盆最获盛誉。而今,中国社会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洗礼,国强民富,赏玩之风盛行,蟋蟀文化也如鲜花般绽放在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一带。蟋蟀盆也因此获益,成为重要的工艺美术制品,为无数虫迷争相选购。
蟋蟀文化的主体是蟋蟀,蟋蟀盆服务于蟋蟀文化,它的出现最早是人们为蟋蟀脱离大自然后安置的新家,因此,早期的蟋蟀盆实用性是最为重要的。蟋蟀盆的制作材质虽然多样,但是陶制蟋蟀盆和瓷制蟋蟀盆是大行其道的,尤其是陶制蟋蟀盆是养斗蟋蟀的最佳器具。大自然中的蟋蟀穴居,驻穴在砖石、土堆、草丛间,常常夜出活动,生长于夏秋之际。蟋蟀生性好斗,一般情况下都是独立生存,彼此之间不能容忍,常常碰到一起就要咬斗,正因此,蟋蟀成为世人搏斗输赢的工具。养蟋蟀的难度在于如何炮制蟋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掌握其固有的生长习性。陶制蟋蟀盆是炮制自然的最好工具,它可以确保蟋蟀在无法逃脱的“类自然”环境下生存。陶制蟋蟀盆多选用澄泥烧制而成,盆口一般较大,内膛也较深,盆壁也要有一定厚度,同时在盆口上配置严密的盖子。陶制蟋蟀盆具有吸水透气功能,同时保温保湿性能突出,适合蟋蟀在里面生存。尤其是在相对严寒的秋冬季节,陶制蟋蟀盆就成了蟋蟀们的“温室”。新做好后的蟋蟀盆,经过黄土、黑土、白灰按一定比例混合打底风干后,然后去除碱性,再在蟋蟀盆内放置“水槽儿”、“过笼儿”,蟋蟀们的“安置房”就大功告成了。在斗蟋蟀的过程中,蟋蟀盆又扮演了“角斗场”或“擂台”的角色,石制、陶制和瓷制等各材质蟋蟀盆也无太大差异。由此可见,蟋蟀盆的最重要价值是“养蟋蟀”,而养的过程,就往往决定了“斗蟋蟀游戏”的精彩程度。
世人对蟋蟀文化自古褒贬不一,尤其是对“斗蟋蟀”贬多于褒。但是蟋蟀文化依然能够传承数千年,渐渐演变为雅俗共赏的民间活动。当然,参与者对于“斗蟋蟀”活动的态度,尽管存在差异,但是无非就是古人总结的三重境界:“留意于物”、“以娱为赌”和“寓意于物”。前两者均为陋习,“留意于物”往往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大有玩物丧志趋向;“以娱为赌”则显得太过于利益化,本是以此取乐,却用于赌博,娱乐也就难以称得上娱乐,赌博行为自然为人唾弃。唯有“寓意于物”方是蟋蟀文化的正统思想指南,在赏玩蟋蟀的同时,寄托内心世界的诉求,不功利不争斗,只为排解释放,以求得到内心世界的洒脱自在。人们以蟋蟀盆储养蟋蟀,百般呵护,本是跟养花种草无异。至于争斗,则是缘起蟋蟀好斗天性,假借此释放人之本性,只要不涉及钱物其他,依旧可以愉悦身心。蟋蟀盆的出现,大大满足了人们长期持有蟋蟀的愿望,并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蟋蟀成长对于特定环境的影响。同时,蟋蟀作为鸣虫,斗蟋蟀之余,人们依旧可以通过鸣虫响亮的秋鸣之声,品味大自然的生态魅力。蟋蟀盆的重要功效是“养蟋蟀”,而非是“斗蟋蟀”,无形中也是在告示世人,蟋蟀文化的核心价值正是亲近自然、寓生活于昆虫,而非是玩物丧志、以赌为娱。
蟋蟀盆本身只是蟋蟀文化的一个部件,但是却担负着呵护、培育蟋蟀的重担,通过它,人们实现了留有自然,无我一体的超然境界,也可以从嬉斗蟋蟀的娱乐活动中获得精神愉悦。蟋蟀盆的存在发展,使得蟋蟀文化传承有序,更使得赏玩蟋蟀的风气越发健康。
参考文献:
[1]《蟋蟀图谱》,边文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
[2]《蟋蟀选、养、斗——60年经验谈》,火光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苏晓红,生于1960年,苏州陆慕人,工艺美术师,陆慕蟋蟀盆制作知名艺人。苏晓红作盆技艺精湛,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认可度。所做蟋蟀盆精于炼泥,功手老练,成品器型端庄大气,内含文雅秀气神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