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晶作品的意境
【内容摘要】意境是指水晶作品创作中的一个核心,但意境这个概念又有点抽象甚至玄乎。那么怎么把握这个核心范畴?如果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对水晶作品的意境进行剖析,廓清水晶作品“意”与“境”的意义,这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意境的理解。
关键词:水晶作品 意境
我收藏了一块水晶:米癫拜石,米芾见到出色的石头便下拜被认为疯癫,其实只是具审美眼力的艺术家在某些石头中发现了造型美,用今天的话说,他进入了体会抽象美的领域。
英国雕刻家亨利·摩尔,他凿出的人体已不完全是人的外表皮相,他表达了人的动和静,伸和缩,歌颂了宇宙主人的力量!有人说他的灵感来自东方,他从我们的假山石里获得了启示,我却要反过来思考,我们的水晶作品又从哪里得来的启示?吴道子作画前要看舞剑,搏斗启发了大草书,这些都不是假的,造型艺术离不开对人体美的研究。
我们爱自然的野景,而水晶中的自然野景却让观者不用踏遍千山万水,只要来到东海——水晶之都,全世界的水晶集散地,就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地壳运动在水晶中留下的痕迹,两个白色绿泥石和几根发丝包裹在透明的茶色水晶中就可以形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那水晶中层层的层莲,绿色层莲叠加像极了桂林的龙脊梯田,而白色的却又形成皑皑白雪,千里雪飘。
一、水晶中的意
有人会嫌弃水晶中的裂,而我的一件镶嵌作品:红遍神州,却恰运用了这一片大亮胶及周围的红云母片,镶嵌几颗红宝石,形成一声春雷红遍神州的独一无二之水晶奇景,在2011年江苏省艺博杯大赛中荣获金奖。我在水晶中会看到卧佛、观音及石头记孙悟空从石头中蹦出的场景,发晶随着舞动出曲线飘逸之美,活脱脱一个美猴王,我还会遇见耶稣和十二门徒,一块水晶中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一经启示,水晶作品中可以体现出各自敏感与独特的思维,我深深体会到在水晶作品中“培养慧眼”远比“训练巧手”更重要
艺术应触及人们的感情深处,因之意境还是最根本的,我们汲取一切有利的表现手法,为了便于传递多样、更复杂难于传递的意境。
艺术贵在无中生有,酒是粮食或果子酿的,但已不是粮食和果子,酒也可以说是无中生有吧!
我爱水晶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美之中,首先须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水晶般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水晶艺术生活的核心。
水晶雕刻作品通过线条、块面来完成,水晶雕刻刀运行所产生的线、面本身具有丰富的意味,这应是水晶雕刻中意的又一层面,那具象的意(味),这是中国文化中的纯美形式,具有丰富的德性意蕴。
二、水晶中的境
“境,疆也。”《说文新附》
即境的基本意思是疆界边界,因此境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这也是“境由心生”“境生于象外”最基本的意涵。
苏州留园有布满三面墙壁的巨大爬山虎,早春刚刚冒芽时,茎枝纵横伸展,线纹沉浮游龙,野趣感人,小时候也特别喜欢邻居家的满墙之绿,真是难得的大自然艺术创造,水晶中也时常遇见许多形成渔网状,也很漂亮,我们还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一网情深,引来客进入水晶中的神奇之境!
老子式的时空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寂兮,独立而不改,周竹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中国人特有“大”的方式把握自然万物,在空间上表现为“运”,在时间上表现为“逝”,空间和时间相互关联融合表现为“返”。不管是运还是逝都是人立足自身在时空中的心灵远游,也是想象力的运动,比如:水晶中会形成高远的空间境,那么就要创作高大特立独算的意象来对画面空间进行境的营造,而要产生深远的空间境,就要在意象的塑造上层层加密来对水晶空间进行境的营造,而要产生平远的空间境,就要塑造低扁之形的意象来对水晶空间进行境的营造。这几种空间境都是通过立足自身远或体悟性感知而获得的。
水晶视觉艺术应该是独立欣赏,在某种情况下排斥故事情节的干扰有没有意境呢?有,水晶是从形式本身体现的,不是靠文学外加进去的,水晶本身(线、形、面、方圆、高低、长短、色、光、节奏等)作为语言是能传达一种意境、感情的。同是没有具体形象的花布,有的感觉大方,有的感觉小气,大方和小气就是不同的意境,就是形式本身所体现的意境。大方过头就变成死板,形式略一变,意境就随之变化,小气的形式略一变有时令人感到亲切,这是形式本身的语言给人感到的大方、小气死板、亲切等意境。
也许是职业病吧,我就是随时随地以探寻形式美的目光观察水晶:无论是绿泥石水晶形成的山,三色云母形成的胖嘟嘟的企鹅,或是一缕发丝、一团缥缈的棉絮……只要其中有美感,我总是毫不犹豫收来为自己所用,有的已经存放十年、二十年之久。每每想起或拿在手上细细观摩,沉浸在水晶美的意境中,在水晶雕刻多少条构图中,因取景和构图的目的突出构思的意境,但又岂能以有限的规律来约束无限的意境,水晶中的棉絮就像人心中的思绪,水晶中有身边的一草一木,电闪雷鸣。
三、意与境的融合统一
水晶创作的意境理想是“意”与“境”的融合统一。
这时意和境不再是各自独立,境也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是充满意的更高的人生哲学的美学概念。这也是“境生象外”的更高层次的意蕴,意境产生自意象又超越于意象,否则画面没有意境或意境效果不理想。
黑白的水晶,艳丽的水晶,还有迷离的水晶,隐隐约约,水晶宫里无声色,但突然会射来敏锐的眼神,那是几个小小的水晶云母,黄铁矿之点。
水晶适合大弧面、小精细,把有的细节做得比传统的做法更精致、更细致,把该弱化的部分简单处理,即可呈现出想要的意境。
有时会想通过水晶的构图设置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例如《灵化》雕刻出一个达摩在风雪中苦修,直至雪花飘飘、落满袈纱,上而白色矿物点像极了雪花。
心情好时,雕刻《称心岁月》,每天如京剧花旦哼着歌,唱着歌,心情愉快,老了头发落下还是黑色的。
艺术应触及人们的感情深处,因之意 境还是最根本的,我们汲取一切有利的表现手法,为了便于传递多样、更复杂难于传递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画语录》,吴冠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9
【2】《论中国画的意境》,徐学凡,艺术生活总第187期,2015年5月
【3】《判断力批判》,康德,邓晓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5】《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单江红,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首届首饰设计师。她热爱工艺美术,其扎实的美术功底和对水晶特有的解读,对水晶多了许多人文的关怀,形成自身独有的水晶作品艺术表现形式体系,在行业中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其作品多次在艺博杯等专业评比活动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