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镇湖刺绣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形成期、成长期、转型期和成熟期。每一个时期都凝聚了镇湖刺绣从业者的艰辛努力,同时也受惠于时代发展。在镇湖刺绣的壮大成熟历程中,各方因素通力作用,将镇湖刺绣不断地推向发展新高度,成为全国工艺行业的翘楚。
关键词:镇湖 镇湖刺绣 发展
镇湖刺绣作为苏绣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一跃成为苏州工艺美术领域的翘楚,尤其是在以姚建萍为代表的镇湖绣娘不断努力下,镇湖刺绣已经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重要符号,成为我国外事活动的助力者。随着社会认知度和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镇湖刺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时期。回顾镇湖刺绣的成长,其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形成期、成长期、转型期和成熟期。
(一)镇湖刺绣形成期
镇湖地处太湖之滨,地域和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副业生产主要从事种桑养蚕。家家户户都有桑地,一年要养四批蚕:春蚕、夏蚕、秋蚕和桂花蚕。农家自备丝车,土法缫丝。蚕桑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民间刺绣产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镇湖农家妇女的绣品拿到苏州绣品市场交易。辛亥革命后,宫廷绣品订货中断,商品绣日益兴盛,苏州城内绣庄不断增多。精细绣品多为城区专业女工刺绣,粗放绣件放料给苏州城外农村绣女刺绣。镇湖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妇女加工的绣件都是由绣庄背包“放生活(发放绣件)”的直接下乡发放。民国16年(1927年)苏州至西华客运轮船通航,镇湖个体刺绣发放人员逐渐增多,建国前后共有20余人从事绣件发放。1955年2月光福区建成刺绣大社,镇湖建立刺绣发放站,负责全乡刺绣的发放工作,个体发放逐渐停止。1961年至1964年镇湖发放站主要经营被面、台毯、靠垫等外贸出口绣品的加工生产。1972年后,刺绣和服、腰带进入日本市场,针尖刺绣站承吴县刺绣总厂、苏州刺绣厂生产任务,培训技术人员,各大队配备技术辅导员,各生产队挑选技术水平较高的绣女建立样品绣小组长,这些绣女不参加农业劳动,长年绣制和服、腰带。吴县刺绣厂还组织技术人员到镇湖各大队进行绣台布的技术辅导。教习扣边、抽拉雕技艺。外贸出口台布生产遍于千家万户,小到6岁的女孩,大到七八十岁的老妇都能绣制台布。1983年农村铺开推行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承包到户。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农村绣女除了“春种秋收”两忙参加劳动外,农闲时间可专门从事绣品制作,绣件的需求量猛增,镇湖刺绣发放站绣件供不应求,很多绣女外出寻找货源。苏州市区的皋桥和南门发放站、苏州刺绣厂、苏州刺绣研究所,还有横塘刺绣发放站、要渎绣品厂等,都是镇湖绣女光顾的地主。她们领料加工,精心绣制,按期交货。自此,镇湖刺绣以一种民间绣的形式拉开帷幕。
(二)镇湖刺绣成长期
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绣女抓住了这一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从事刺绣副业的生产。因从中获得的利益较大,从而吸引绣女增加投入和扩大生产,从而使这一副业逐渐演变为主业而在家庭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她们逐渐产生了放弃农业,走出土地,到镇上开店的念头。镇湖刺绣正是由家庭副业逐渐转变成个体私营发展而来。一批镇湖绣娘先后走出镇湖、走出苏州,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150多个刺绣品销售点,并形成了一批刺绣品牌。市场化和产业化使得镇湖刺绣在苏州市郊刺绣普遍衰退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壮大。1998年镇湖建成了一条集生产、销售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绣品街,长约1700米,吸引了300多家刺绣经营户,使镇湖刺绣品形成了"集聚效应",有力推动了镇湖刺绣市场的发展。2005年,绣品街共接待刺绣旅游购物人数达到18.6万人次,其中许多是来自法国、英国、韩国、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参观团和短期学习班,刺绣已成为镇湖一张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名片。与此同时,镇湖已成为刺绣品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绣品经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截止2006年,镇湖刺绣从业人员达11000人,占镇湖全部劳动力的三分之二。其中绣娘8000多人;另有3000多人从事刺绣品的销售、设计、装裱、镜框制作、运输以及面料和丝线供应等。2005年镇湖绣品全年销售额达到4.98亿元。2005年,镇湖刺绣,成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织绣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和2000年,镇湖先后被江苏省和文化部命名为刺绣"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镇湖刺绣在传承苏绣艺术精华的同时,兼收并蓄其他绣种和艺术的理念、技巧,不断推陈出新,有的绣品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贵宾。
(三)镇湖刺绣转型期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苏绣产业,提升镇湖苏绣的品牌形象,近年来,镇湖街道政府坚持走规模化和产业化之路,营造镇湖苏绣产业集群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苏绣发展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向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申请支持。“创意刺绣孵化基地”孵化创新型人才,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这种人才培养形式旨在通过一线艺术工作室专家手把手地辅导,共同来提升原创题材与刺绣技艺的完美融合,让刺绣艺术真正融入到新视觉、新文化、新媒体、新平台之中,以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强自主创新,引导产业向现代企业发展,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型。金融对接,推动苏绣进军资本市场。刺绣艺术品进军资本市场,对镇湖乃至中国刺绣艺术行业的影响都将是巨大的。当然,要想更好的进入资本市场,首先要创新营销形式,实现苏绣精品大众投资。其次要推动良性发展,倒逼创作形成风格体系。最后要提升品牌价值,助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未来,镇湖希望通过在中国文交所平台不断推出更多刺绣精品,在平台上开辟出“苏绣板块”,从而进一步引领中国刺绣指数风向标。为刺绣产业腾飞插上“电商翅膀”。刺绣产业的“集聚效应”在镇湖有着生动的呈现。在刺绣产业已成为镇湖经济发展的支柱下,面对汹涌而来的电子商务大潮,如何让这个传统产业与电商结合,为刺绣产业插上二次腾飞的翅膀?这是一个新课题。“重新定位、版权先行、理念更新”这是镇湖拿出的破题之道。
(四)镇湖刺绣成熟期
目前,镇湖刺绣形成了老中青三代齐头并进的人才梯队,刺绣产业基础完善发展,产业链不断壮大丰富。尤其是与苏州市区的零散经营状态形成的悬殊差异,更使得镇湖刺绣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成为苏绣的在全国行业的标杆。随着各类硬软件条件的成熟完善,镇湖刺绣已经走在了自我造血、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康庄大道。
镇湖刺绣由原生态走向市场态,再到转型成熟,其发展历程漫长艰辛,但无疑又是成熟和具有很强代表性的,究其原因,除了数代镇湖绣娘的艰辛劳作外,依然依赖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和地域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刺绣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生产要素这一重要条件。首先是地理条件,历史上,镇湖交通较为闭塞,目前,镇湖的交通得到改善,变得更为方便和快捷。其次是劳动力条件,镇湖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8000绣娘为镇湖刺绣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刺绣也已经成为镇湖居民的主要收入渠道,迎合了镇湖生态发展理念。第三是传承有序,大部分镇湖绣娘都是在口传身教的长期培育中成长起来的,数十年不变,传承有序。(二)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产品的市场需求。从需求来看,目前对刺绣品的需求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在现代工业化的生活中人们厌倦了机械化和标准化,反而追求纯朴简练、宁静致远、回归自然、个性化与原创精神,这种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正好与苏绣等手工艺品所表征的文化相契合。因此,苏绣成为了人们精神慰藉的文化产品之一,精神服务的功能得到加强,随之市场对其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在我国日益推崇的当下。(三)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镇湖刺绣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镇湖政府规化修建绣品街和成立刺绣协会这两项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直接推动了镇湖刺绣的发展。同时每年在资金扶持、教育培训、项目引入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定期举办的镇湖刺绣艺术节更是让镇湖刺绣得以快速发展。
参考资料:
1、《镇湖镇志》;镇湖镇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9
作者简介:
吴萧贤,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高新区东渚镇人。从事刺绣多年,能够熟练掌握平针绣、乱针绣等刺绣针法,擅长人物、动物和山水等刺绣题材的创作。近年来,其作品深受市场欢迎,并获得了数项工艺美术大展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