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沈绣,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她是历史的见证,是文艺的载体,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源生于苏绣的沈绣以其文化底蕴和艺术特性而受到越来越的追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次方面的追求愈来愈高。沈绣由于其全球的影响,浓郁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特性,超群的魅力而吸引着人们的眼光。如今,沈绣已经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国礼,因此,研究沈绣的所传承的艺术特性既具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沈绣 非遗 苏绣
一、沈绣艺术的历史发展趋势
(一)沈绣艺术的由来
沈绣源生于苏绣,其发源地处于苏州吴县一带,此地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最早的时候,西汉的刘向《说苑》就曾记载了苏绣,另外,苏绣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被用于服饰。在《清秘藏》曾对苏绣做出“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的评价,可见在苏绣在很早价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加之苏绣发源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这些早已经融入到苏绣的灵魂里。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历史上,在艺术方面的唐寅、沈周等对于沈绣文化发展寄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曾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苏绣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清代是沈绣的全盛时期,解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题材广阔。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州、南通、常州、扬州艺人之手。
直到沈绣的横空出世,其首创人沈寿(1874—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号天香阁主,以绣品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得其手书“寿”字而易名;又奉谕出洋考察,后进京任朝廷绣官。沈寿在传承苏绣精髓基础上,革新绣法,将欧洲油画的用光用色和日本美术绣的用针融入中国传统刺绣,来表现欧洲油画和摄影。沈绣为清代宫廷绣,其色彩比传统刺绣更丰富多彩,绣品所呈现出的光感、质感、立体感,从不同角度观看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沈绣人物肖像的表现,生动、传神、逼真,一枝独秀,无与伦比。《意大利皇后像》是沈寿的第一幅仿真绣作品。1911年,这幅绣品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震惊意国朝野。1915年,沈寿所绣《耶稣像》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沈绣第一次走向了国际的艺术殿堂。1914年,沈寿应张謇之邀,来到南通创办女工传习所,任所长兼教习,在这期间创作《雪宦绣谱》传世之作。从此,沈绣在南通扎根,代代相传,为中国沈绣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百年后的今天,有着中国宫廷绣之称的沈绣艺术,传承、弘扬、创新,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刺绣艺术的巨大魅力。
(二)沈绣艺术的高超水平以及发展趋势
沈绣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以后,已形成独立的刺绣气韵生动、独特的风格,现在中国沈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2009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钓鱼台国宾馆向首次来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赠送了一幅精美的国礼——中国沈绣《奥巴马总统合家欢》,成为亚洲第一件进入美国白宫的艺术品。南通和沈绣一夜之间因“奥巴马”声名远扬。沈绣创造的辉煌,再一次载入了中国刺绣艺术的史册。
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在与时俱进。如今沈绣家装设计化的理念,让传统的民间沈绣工艺不再奢侈。个性化的量身定做,也让沈绣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而是更多的融合进购买者的思路与理念。沈绣已经不再是仅仅是去曲高和寡的艺术,更多人性化的地渗透使得沈绣成为老少咸宜的大众艺术。
二、沈绣所传承的艺术个性
沈绣历来与中国中国画,中国诗词紧密相连,并融合了“吴门画派”的精髓。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此外,在整体的历史上,沈绣一直从中国的文化里汲取发展的养分,沈绣的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多样、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民俗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平。
2005年5月15日北京嘉德拍卖公司以RMB 715,000 拍卖成交了一幅沈寿的作品。该作品:“绣品所用针法不多,只用了直针平绣一种针法,以丝毛顺线刻绣,即将骏马的肌肉骨骼,明暗变化的毛色,刻画的栩栩如生,毛色光鲜,精神抖擞”。这件出自沈寿之手的刺绣作品,并不逊于名家的笔墨丹青,堪称苏绣的代表作品。
沈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沈绣在她的仿画绣中以尤为逼真的效果而名满天下。
沈绣以天然蚕丝经过染练作为绣线,选历代名书作绣稿,在高档真丝绸面料上,由训练有素的艺人精心绣制,其技术要求极高,非一般绣女所能为。沈绣艺术品绣面光洁、平整、丝缕平顺,形象生动准确,色彩儒雅华贵,做到“色为我调”,“针为我用”,“凡能入吾目”之艺术水准,达到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保持了我国历代宫廷艺术的特色,书法大师刘海粟为其题字:神针,已成为国家对外艺术欣赏及文化交流的国礼。例如,在刺绣国礼《普京总统肖像》时,根据刺绣画面的需要,一根色线丝要劈成24缕细丝,而绣眼球的线,还要把一缕细丝再劈成四缕,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分之一,用极为细小的针去绣,同时还要准确地把握好眼球的多种色彩,难度极大。《普京总统肖像》整幅作品抓住了人物肖像的神韵,获得成功。
如今,沈绣在国画的基础上更加入了西方油画的精髓,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光影手段,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三、沈绣所传承艺术的意义
首先,保护沈绣所传承的艺术,这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沈绣被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这也是国家对它的保护,目前,我国虽然物质文明发展较快,但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落后与物质的发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沈绣以其特有的魅力加好能够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缺。此外沈绣对于中华文化的弘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沈绣的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其表现形式上,更有她的历史意义上的意义,沈绣的历史传承任重道远,人们通过研究沈绣产生对于历史人文的了解。
最后,沈绣的艺术传承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沈绣高手都是在绘画上的好手,传承沈绣艺术能够使如今的沈绣高手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例如南通沈寿艺术馆作为传承基地不仅弘扬了沈绣文化,对于我国整体当代民间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沈绣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特性,超群的魅力而吸引着世界的眼光,中华文化的传承,也为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作为沈绣第三代传承人更应吸取前人的优秀理念,放开思想,接受新的观念,为沈绣传承的艺术性尽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
印俊平,工艺美术师,南通仿真绣非遗传承人,任职于南通沈寿艺术馆。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
周晶,工艺美术师,沈绣第四代传人,任职于南通沈寿艺术馆。多次参加刺绣国礼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