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台湾独特的文化特质,感受台湾工艺美术发展,浅谈台湾工艺设计理念与与品牌打造。希望能够为大陆工艺美术带来新的思考与借鉴,共同促进两岸工艺美术的文化交流和技艺切磋。
关键词:工艺时尚、绿工艺与第二生命、品牌打造
我协会于2011年组织工艺美术行业同仁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与技艺切磋,受到了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台湾工艺发展协会、台湾工艺之家协会的热情接待,使考察团一行逐步接触、认识了台湾工艺美术,受益匪浅。
台湾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与经验,在工艺文化的表现上,集中凸显了其精湛的技艺。台湾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包括皮革、陶瓷、金属工艺、玻璃、织染、木雕等,其材质与技法多样。
一、台湾工艺设计理念
1、工艺时尚
台湾工艺以“工艺时尚”为创新工艺设计理念,逐步推动台湾工艺发展当代性、甚至未来性。台湾工艺家以时尚的设计理念,通过其精湛的工艺技术与丰富的创作经验,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
如南台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暨数位内容及动画设计研究所林文炳的作品《磁铁灯》。该作品主材为竹片,竹片与灯座与相同的弧线,勾勒出完美的造型,透过滑动的变化使竹灯做简易的变动,因而改变光源位置,可适用任何环境,满足阅读所需的充足光线或为营造气氛的微弱灯光。通过磁铁的磁力使竹片巧妙的吸附于灯座上,不仅方便使用,同时拥有多种可变性。
《50%工业50%工艺》是由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学系吴孝儒创作的,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0%工业,50%工艺,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在工业与工艺间找到有趣的平衡点,希望藉由工业带来的方便功能性结合工艺,让外表看似技能性的工业制品,也有着工艺的气质。在开灯与关灯之间,发现工业与工艺的巧妙转变。
作品《湛蓝》是由新竹教育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詹莉湄创作的。该作品材质金工部分由铁、黄铜、红铜板片组成,玻工部分由平板玻璃、玻璃粉组成,电子部分由灯管、变压器组成。新竹是个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都会,以客家族群好客精神为主轴贯穿,并以蓝染作品具体形象的参考。玻璃是新竹传统工艺,将客家文化色彩带入玻璃中,以玻璃模拟蓝染刚完成时在广场风干的情境,让蓝染的图腾展现在墙壁上,成为被现代人接受的时尚工艺品。
这三件作品,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与现代材质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创作设计理念。
2、绿工艺与第二生命
台湾工艺以引导“绿工艺”发展为基调,强调工艺的本质与绿色环保相融合,以及作者在创作中的生活态度、设计理念符合绿色生活的一些模式。
台湾积极鼓励作品设计者用手边可找的到的材料资源,包括旧物件或废弃物,重新创作出新的物件。从“recycle”(回收资源,使其纳入工业生产循环系统)到“reuse”(利用可用的材料或资源回收再利用)再到“reclaim”(废弃物等材料不被回收分解,而是用来设计创作其他的作品,包括重新组合成心的材料),最后到“creative reuse”(利用且经过创意或设计,使这些旧屋或废弃物经由创意设计直接被再利用,使之减去回收、分解之后再利用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工艺美术材料上的一次简单的创新,更是设计理念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传统工艺多数遵守师傅或依照旧理所传,使用既定的材料以及工具进行创作。从大陆、日本的传统工艺可窥见端倪。但台湾的传统工艺却以“绿工艺”为理论依据,无意中摸索到了“第二生命”的概念。从工艺的角度上看,传统材料的取得通常不被视为生命的转变。例如,竹椅是从竹林中的竹材转变的,一般不会视竹林中的竹为物件的第一生命,而是将第一个成品视为物件的第一生命,竹材仅被视为第一生命在未完成时的过程阶段。但如材料被锯下来的边料,不会被使用而被视为垃圾,这时可以说它们完成了第一个生命阶段,只是完成后的功能是无用的物件,我们可视这些废弃物的状态为第一生命。如果我们将这些废弃物再利用,加上无限的创意创作一个新的作品,则我们视为第二生命。这样的设计理念,既环保又降低成本。从消费及设计观点来看,产生的创意可让人反思新旧事物的关系以及第一生命的设计或消费是否是最好的想法。
台湾的三义根雕,早期无意中得到废弃的樟木根材,发现其造型优美,便依形加工成屏风或摆设,受当时社会的欢迎而成为一个工艺产业。但久而久之,工艺家为了寻找所谓好的根材,刻意砍伐以得到珍贵的创作材料,反而失去了“第二生命”的意义,再度成为一个传统工艺产业。
台湾的许庆福是“第二生命”概念的代表人物。他喜欢到处去寻找各种造型素材,包括海边的漂流物、植物的种子、椰子的叶托甚至是丢弃的旧建材等,依照它们的造型予以加工和修饰,使之成为一件件有趣而又栩栩如生的作品。他对这些作品表现技法统称为“巧雕”,借用巧意进行雕刻,同时展现自然之美与工艺家创作之美。
物件“第二生命”的创作概念,应该是不断追求物件以新的生命形式或提供新的进化或转化的机制而存在的。这种价值在“第二生命”的概念中,要重于被创作出来的作品价值。传统工艺家若过度重视作品的价值以及材料的价值,就无法跳出原本思考的条条框框,即使一开始是以“绿工艺”为出发点,也就是使用废弃物去创作,经过时间的沉淀,仍会回到老路,失去“第二生命”的意义。在当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创新的价值有时要高过有形的价值。
二、台湾工艺品牌打造
工艺是文化的一环,是最基本的文化种子。台湾工艺美术非常重视品牌的打造,包括工艺品牌的打造、大师工艺的介绍、工艺环保的宣传。
1、 工艺品牌的打造
打造品牌指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从品牌的基础入手,对品牌的成长飞跃、管理、扩张、保护等进行流程化、系统化科学的运作。打造品牌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采用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方法,在市场、消费者及科学的原则指导下开展。
台湾三义木雕、莺歌陶瓷的品牌就是台湾工艺品牌中的佼佼者。台湾三义是目前台湾极具实力、发达的木雕产业地区之一。事实上,三义的木雕产业和福建莆田的木雕产业在工艺实力与产业区域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不仅表现在材料、创作内容等方面,在销售地域上也十分接近。但是与之相比,莆田木雕产业仍存在着一系列亟待完善的地方。比如,现在莆田木雕工艺的传承仍延续“师带徒”的传统技艺传授方式,工匠们在工艺操作中很少主动结合自身的创作医院,只是单纯地遵从技艺要求,导致工匠们最终的工艺作品仍处于一种“价格产业”的状态。而在三义,已经很少见到传统的“一对一”技艺传授模式,三义木雕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系统—师傅更加注重于木雕从业者的“软件”涵养,要让木雕从业者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匠”。
保证优秀木雕工艺品不断问世是三义木雕品牌的核心。三义木雕打破了传统木雕产业打造品牌的限制,积极为品牌推广寻求契机。它建立了三义木雕博物馆,向工艺美术业界展示的同时、结合多种方式向社会积极宣传台湾三义优秀的木雕产业,将木雕之美具体呈现,让参观者对木雕的应用与艺术获得完美的体验。三义木雕博物馆推动三义木雕从工艺品转型为艺术品,肩负着木雕搜集、典藏、展示,也兼具研究、推广任务。
2、 大师品牌的打造
不少工艺家长年埋首创作,不懂得包装与行销,使得台湾工艺品虽美,却无法打开更大的市场。为了协助工艺家建立自己的品牌,台湾工艺研究中心补助近千万推动台湾工艺家品牌形塑计划,为工艺家及设计公司搭起合作的桥梁,展现精彩工艺品牌形象。
如陶艺家周妙文的“陶妍”品牌;漆艺家黄丽淑的“游漆园”,结合漆艺与台湾传统喜宴退出的“喜宴·花开富贵”系列产品,创造属于漆器的新生活美学;鲁凯族工艺家彭春林充满原民风格的“kaludasan彭春林”品牌以原住民特有的文化特色,创造出具有时尚部落风格的生活布品;通过品牌设计,以陶艺家许朝宗的铁锈花釉产品,形塑具时尚品味的意象,同时为表现作品精神和陶瓷素材,特别以埔里编织纸作为素材,设计成手提袋;玻璃工艺家李文福与艺术家李明道创作仿生系列作品,挑战多元素的创意设计题材,搭配纯手工吹制玻璃的工艺价值,呈現突破性的表現。工艺品牌形塑计划,藉由设计师与工艺家的激荡合作并创新,让传统工艺以新的面貌呈现于大众面前。
台湾工艺家品牌形塑计划结合设计规划团队进行品牌识别体系设计、品牌导入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策略规划三厢辅导工作。包括通过参加国际展览、国际比赛推广台湾工艺,帮助工艺家建立品牌形象,透过跨领域整合,让全世界能看到台湾工艺之美,创造无限商机。
3、 工艺环保的宣传
工艺环保是台湾工艺的一大特色,旨在宣传环保知识,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从我做起,建设和谐家园的理念。结合传统技艺与多种媒材,并透过跨领域合作,运用包括竹艺、漆艺、木作、植物染、蓝染、陶瓷、金属等工艺材料,采取绿色研发构思,包括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循环再利用及减少有害物质等环境保护概念,完成多功能居家用品的创作,从关怀体贴消费者出发,融合生活工艺的美学精神,展现新世代创新思考与活力。
通过对工艺环保的宣传,就是对台湾工艺特色的宣传,有利于台湾工艺品牌的塑造,促进工艺文化传承,使台湾工艺在21世纪全球化产业环境挑战中持续成长。
三、台湾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大陆考察团在访问期间,有幸参观了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开设的工艺工作室(workshop),包括竹艺、陶瓷、金属工艺、玻璃、织染、雕漆等。
1、 工艺与家居的融合
在竹艺workshop中,处处是竹艺饰品,如墙上挂的钟、竹子做成的屏风与书桌,甚至在工作室中有一面竹子做成的竹简墙,留有所有参加竹艺学习学员的签名等等。这是传统的材料、传统的技艺,可是却通过不传统的构思和设计理念加以实现,最后创作出有实用价值的工艺品。在体现工艺的实用性的基础上,融合了美学,无时不让人感受到工艺带来的特别与惊喜,原来工艺品与生活那么贴近,好像就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开过。
2、 工艺与传承的融合
在工艺工作室中,笔者发现,不论是竹艺工作室还是陶瓷工作室、还是雕漆工作室等等所有的工作室里面都有很多年轻人在认真地创作。这不禁引来了笔者的好奇。大陆工艺美术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囧状。年轻人不愿从事手工艺行业,一些传统的技艺已随着老一代艺人的逝去而消失,人亡艺绝的现象开始显现。而台湾呢,却是年轻人纷纷利用假期时间花钱学习这些传统的技艺。这其中的反差值得深思。通过了解,发现台湾有关部门十分重视传统技艺的保护,不是口头上时时在说“保护”传统技艺,而是做了大量的实事去宣传去保护。比如,台湾有关部门会通过采取一些手段灌输给台湾人民一种理念,就是通过学习这种技艺来培养情操,并不一定要以此就作为一辈子的职业去营造,这也许只是一种兴趣、一种生活态度。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台湾很多年轻人,甚至爸爸妈妈带着小孩子也会来学习。
通过这次参观,笔者认为台湾工艺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使得台湾工艺在市场的挑战中能够持续健康地成长。
这是一次大陆传统工艺美术与台湾创新工艺美术的文化大碰撞,也是一次探讨传统与创新能否融合的实验室。希望能够为大陆工艺美术带来新的思考与借鉴,共同促进两岸工艺美术的文化交流和技艺切磋。让我们共同期待两岸工艺美术和谐的明天!
参考文献:1、《工艺新趣》-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
作者简介:
席雯,1982年9月出生,现任职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业务部,2010年获工艺美术师,主要负责国内工艺美术行业管理、国内工作美术作品评审组织、各类专业比赛组织、会员发展、管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网站等工作。先后参与组织多项国内重大行业会议及展览,参与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50周年庆典活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换届工作,参与亚太手工艺大师评选活动、参与组织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评审活动、参与千年发展目标基金中国文化与发展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