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雕漆笔海《清溪山居图》析雕漆工艺中笔海的创作和艺术价值

[日期:2015-12-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雕漆工艺作为漆工艺中的特色工艺,其工艺要求高,生产周期长,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吸引了众多藏家的关注。本文从雕漆笔海入手,在介绍其制作难度和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雕漆工艺精品的鉴别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几件雕漆笔海精品,以此为雕漆工艺精品的传播做出一点尝试。

 

  关键词:雕漆 笔海 艺术价值

 

  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汉族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五六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贴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待雕刻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雕漆工艺由于髹漆时对自然条件的要求较高,因而每天最多髹漆一到两层大漆,一件纯雕漆作品的完成,最少需要的髹漆时间就将近要一年,再经过雕刻和打磨等,最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因此可以说,雕漆工艺精品的生产制作周期较之其他工艺品类是非常长的。中国古话,慢工出细活,也许正因此也决定了雕漆工艺品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红雕漆《清溪山居图》笔海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设计,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陶健制作。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新城道中》,诗的内容是“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这首诗生动的描述了作者出游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作品画面设计繁密之中见虚灵,份量重处见灵巧,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开合有度,首尾衔接天衣无缝。山的主体部分:以悬崖石壁为之,如倒挂金钟悬之画面,雄奇、别致,杨柳、松柏挺立,大块的山崖、山之坡脚于细致的小桥流水强烈对比。山之阳坡,置之屋宇,屋宇之背,悬以数曲飞瀑,飞瀑落下为水面接之,泛起阵阵涟漪,寥寥数笔,可谓之逸笔草草,水面之上架一石梁,一老叟驻足石梁之上,远眺前方,似观秋云度曲,似留连山之奇景,似观之秋叶,似听瀑之坠石之音,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面。

  作品表面涂刷四百多层的中国大漆,采用传统雕漆的各种技法进行雕刻。刀法运用是为充分表现山水画面而设,共有尖刀、平刀、拿刀、勾刀、开线刀、斜刀,切刀,劈刀等,主要有推冲走线,拿刀开线,平刀纯面找平,找平时突出阳面。斜刀劈出大面,中面,小面。凹刀淌大面,留阳文,凹刀淌凹面留阴文,阴阳结合,和谐统一。作品刀法运用,为了准确雕刻出房廊结构,使房廊起线准确,透视分理,棱角分明清爽,用尖刀进行把传统刀法提炼概括为一刀,一刀到底,一气呵成,流畅挺拔。表现山水景物中三度空间,塑造形体,表现体积、空间、重量、山石质感。雕刻时把浮雕、镂空透雕、锦文与水文、水文与脚草的深入刻画,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力雕刻一遍后,静下来仔细观察雕刻体,捕捉细节的丰富与生动。整个作品的雕刻艺术独具匠心,刀法圆润,精工细腻,线条流畅,器型大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漆艺精品。该作品获得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金奖,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雕漆笔海作为红雕漆工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历史上也是精品辈出,尤其是乾隆时期,创作的雕漆笔海不仅设计优美,题材多样,同时也呈现出口径和高度相差不大的造型特点。笔海由于圆形口径的较多,所以在设计上非常强调整体画面的连接性,要求处处是景,不能单一脱节,构图要具有连续性。在雕刻时,除了根据设计画稿进行操作,同时还要注重立体性的呈现。所以在雕刻时,要非常注重细节的雕刻,尤其是通过镂空雕呈现出远近的区别,对制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制作者不仅要读懂画稿,同时还需要对画面进行分割处理,明确远近景的区别处理,通过刀法的运用来呈现画面感。因为笔海多为案头赏玩,是可以近观的文玩,所以,对制作要求也是特别的高,要追求精致与细节,可以说,每一件能够让人细细揣摩,近距离观赏的雕漆笔海或者雕漆工艺品都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由于雕漆工艺的特殊性,较之其他工艺品种,雕漆工艺精品更多的是强调作品的精致和雕漆工艺特色的呈现,如光滑圆润等,而对其历史性的要求相对较弱一些。如在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剔红》中提到:“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因此,这也给当代剔红收藏者以一定的指引和提示。

  笔海作为雕漆器中兼具实用和收藏价值的品类,则更具收藏价值。现当代扬州漆艺人也创作了多件具有一定工艺水准的雕漆笔海,获得过专家和市场的好评。如雕漆笔海《秋山无尽》就曾获得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特等奖,后被收藏家所收藏。这里再给方家介绍几件清代的雕漆笔海,一起领略雕漆笔海的艺术魅力。

  雕漆花卉诗句笔筒,清乾隆期创作,高12.5厘米,口径12厘米。筒壁随形作五开光,以拐子纹相间隔,内雕回纹锦地,上压雕折枝水仙、桂花、菊花、梅花、兰花图,并配相应的乾隆御题诗。筒口缘和近足处雕回纹。

  雕漆诗句笔筒,清乾隆时期创作,高11.5厘米,口径6.5厘米。通体绿漆雕回纹锦地,上朱漆雕楷书乾隆御制“小园闲咏”五言诗,末署“乾隆御制”和“乾”、“隆”二方印章款。

  雕漆竹林七贤图笔筒,清中期创作,高17.7厘米,口径20厘米。筒壁通景雕竹林七贤图,远山小亭、茂林修竹之间七位长者或对弈、或携琴访友、或展卷赏花,旁有小童相伴。盒底髹黑漆。

  参考书目:

  1、《扬州漆器史》,作者张燕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2、《雕漆》,作者陈丽华,故宫博物院遍,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陶健,女,1968年生,民建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工艺美术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