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缂丝的起源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宋代是缂丝的一个鼎盛时期,产生了缂制书画的高档艺术品,明清江南缂丝继承南宋缂丝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民国后期则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缂丝在苏州得到振兴,2009年9月缂丝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立足于对缂丝渊源、突变和传承的脉络进行梳理,总结规律,不仅可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而且也是今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借鉴。
关键词:缂丝 发展 传承
缂丝的历史
缂丝的历史大致可分为缂丝的起源时期、发展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苏州缂丝的崛起时期。
1.缂丝的起源时期
中国缂丝有证可考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缂丝在文献中有“剋 丝 ”( 《松漠纪闻 》)、“克丝 ”( 《博物要览》)、“刻丝”(《鸡肋篇》)、“刻色作”(《格古要论》)等名称,“缂丝”(《名义考》)是明代以来的称呼。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在蒙古国出土的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
2.缂丝的发展时期
缂丝工艺发展到唐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缂丝得以发展。当时的制作多为丝带等实用品,缂织技法一般以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尚有明显的缝隙即“水路”。此外,也有掼、构和搭梭等缂织法。唐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缂丝工艺也在这个时期随着遣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以至于今天我们还能在邻国日本看到百姓将缂丝作做为自己该国最为贵重的面料用来制作腰带、和服和僧人的袈裟。
3.缂丝的鼎盛时期
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至北宋晚期,受皇帝的趣味和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这些摹缂正如卞永誉所言的那样:“文倚装成,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画界精工,烟云缥缈,绝似李思训。”
在北宋与南宋的更替之时,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的转移,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故有“北有定州,南有松江”。宋代,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已达到相当水平,那时“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制作最盛”。北宋的缂丝已长于制作花回较大的匹料, 所作产品以实用品为主,同时, 地处北方的辽人也善缂丝, 辽主常在宋帝生辰时以缂丝御衣作贺礼[1]。而迁入汉地的回鹘人更擅长缂织五色袍[2]。
南宋时,江南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尤以朱氏的技法最佳,使得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宋徽宗赵佶对她极为推崇。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高峰。靖康以后,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
元代,缂丝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袍服上,开始采用金彩,缂丝风格简练豪放,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这对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极有影响,又加之当时是信奉佛教的蒙古人统治中国,对金色的喜崇使织物内加金的作法成为风尚,且金彩又多盛行于与佛教有关的挂轴制作,如《纂组英华》记载元代缂丝作品《释迦牟尼佛唐卡》,其中释迦佛用十色金彩织出,异常精美。
明代,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明宫廷“御用监”下设“缂丝作”,以管理缂丝的生产。宣德朝后,随着国力的富强,禁令渐弛,织造日多,并重新摹缂名人书画,“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至明成化年,缂丝生产已再趋繁盛,作品主要产于苏州、南京和北京等地,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即名噪一时,其中缂丝《瑶池献寿图》、缂丝《沈周蟠桃仙图》等佳作终为宫廷所收藏。
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衮服就是一例。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
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的控制着,缂丝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明清的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官补,无不是缂丝中的上品佳作。缂丝在清朝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即融和了缂丝、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
清代,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采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的比比皆是,如《御制三星图》上截缂乾隆皇帝的“三星颂”和《岁朝图》,下截蓝色隶书乾隆御制岁朝诗,文字书法缂织精细,显示了名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缂丝从唐朝到清朝的美好发展有几个重要原因:①国力强盛,唐朝,宋朝,元朝,这几个朝代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②百姓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有时间去缂织东西,创造缂丝。③国家皇族喜欢缂丝衣物,是皇族的御用织物。当时的缂丝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奢饰品。④文化的发展,唐朝以来,出现了多少有名的文人墨客,这正是文化的发展,带动了缂丝的发展。
4.缂丝的衰落时期
晚清至解放前,随着国势衰弱,中国近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工艺美术行业更是受到了极大的摧残,陷入人亡艺绝的困境,缂丝工艺也不例外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
5.苏州缂丝的崛起时期
解放后,在党的“保护、提高、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缂丝枯木逢春,苏州缂丝开始复苏。1954年成立了“苏州市文联刺绣生产小组”(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邀请了两位缂丝老艺人沈金水、王茂仙进行缂丝制作,先后缂织了《玉兰黄鹂》、《牡丹双鸽》、《博古图》和《双鹅梅竹》(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等一批缂丝艺术品。
缂丝从复苏到兴旺是许多人一起努力才结出的硕果, 是沈金水同辈的艺人以及王金山的师弟们作出自己的贡献[3]。特别是苏州刺绣研究所曾成功地复制定陵出土明代万历皇帝缂丝衮服,充分体现了苏州缂丝艺人的整体实力。在20世纪80年代,苏州缂丝曾发展到历史上的最大规模, 有上万人、万台机。 然而,90 年代之后,由于市场的变化,缂丝生产急剧萎缩,仅存几家小厂,当中国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时候,苏州缂丝得到苏州市政府和文化局的积极支持和切实有效的帮助,目前各项保护措施正在逐一落实。
缂丝的传承
缂丝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是民族风貌的体现,我们必须传承缂丝文化。要传承缂丝文化,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奠定了缂丝文化的基础。缂丝文化需要融汇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日益深入和广泛的交往,多种文化模式并存,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文化多样性,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碰撞,缂丝文化的价值才能被人们普遍认识。
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基础和氛围,继而缂丝文化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二、正确认识缂丝文化
1.了解缂丝的现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缂丝文化的现状,就像医生需要知道病人的病因,才能更好的治愈病人。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社会实践中更新的。作为缂丝工作者,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缂丝文化的现状,才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缂丝文化。缂丝现在生产规模都还是比较小,全国也只有苏州有十家左右的缂丝作坊,每家的缂丝艺人数量不等,大一点的也只30-40人,且缂丝艺人平均年龄也逼近50岁了,还缺少新生力量的加入,所以缂丝在传统纺织行业当中应该算是濒危保护品种了。
2.了解缂丝工艺
① 缂丝工艺复杂,做工昂贵。缂丝制作耗时较长,工艺十分复杂,缂丝工艺既有它独特的一面,也
有它落后的一面,对待缂丝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缂丝的技艺和刺绣及织锦工艺相比较,因为缂丝有设备和工艺的限制就没有了刺绣的随意性,同时因没有提花装置就缺少了织锦的可重复性,从而在手工艺的纯正度上比较,可以说已达手工艺顶峰,没有什么可超越的技艺空间了。
对于缂丝独特的工艺,我们能不能去联系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让其发展;不能仅对文人字画、名家小品一味的复制,或者说只把缂丝作品当作工艺品来看待,这样的话缂丝就是一个小众的文化。我们需要将缂丝工艺品联系到生活实用当中去,比如制作缂丝的衣物、围巾、钱包....让缂丝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技艺创新,缩短工艺制作周期,降低织造和使用成本,使其能服务于大众,健康发展。
② 就缂丝工艺相对其他织绣的缺点。缂丝跟苏绣相比,苏绣相对能更好的表现画面的层次感,物体
的厚重感,那么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需要通过创新而改善,或者说,我们把缂丝跟其他工艺相结合,这也是一种创新,我们需要将缂丝文化创新,让缂丝更加有生命力。因此,我们正确的认识缂丝文化的现状,了解缂丝工艺,甚至,我们更需要了解我们的民族传统工艺,才能将缂丝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三、培养缂丝人才
说到培养缂丝人才,这是一个很难大的话题。首先,制作缂丝,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一件很累很乏味的事情,加之,待遇一般,导致很少人为之。其次,我身边的大多数家长认为,让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毕业出来找个待遇好点的工作,从而,也导致很少人学习缂丝技艺。最后这种种的问题,造成从事缂丝的人越来越少,人才缺乏,年轻人更缺乏,让缂丝又回到过去,变成了家传的手艺一样。
那么怎么样培养缂丝人才呢?
第一, 学校增加传统工艺课程的兴趣班。说的更大一点,需要更加完善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都认为学习从娃娃抓起,需要先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兴趣转变为爱好,爱好转变为事业,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缂丝人才。
第二,公益性的传统文化讲座和活动。从事缂丝事业十余年的我,一直认为缂丝是很少被人知道的一门技艺,要想让更多的人学习缂丝,就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缂丝。
第三,国家的支持需要更加全面。国家落实一个政策,却很少人知道,靠个人的力量就更加难。
想要培养缂丝人才,我们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更多的机会,了解缂丝文化,这样才能为培养缂丝人才创造未来。
传承缂丝文化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对缂丝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高度,缂丝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记忆与精神寄托。作为中国人,除了应该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更应该具备强烈的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
缂丝为我国古代优美的丝织品,与其他织物相比,有着显著不同的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缂丝经过两千多年的沿革和变迁,几近灭绝,今天已在苏州得到继承和保护,这一中国丝绸手工艺的孑遗从此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考察其深厚历史文脉,总结其流变传承的规律,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的镜鉴,有着显在的意义。
十几年来我对缂丝的观赏临摹复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其中感受到缂丝前辈们博大的文化修养以及高超的技艺水平,作为一位缂丝工作者,我由衷的感到有义务将缂丝技艺与当代人们日趋提高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在缂丝领域里继续创新发展,使缂丝技艺不断传承。
参考文献:
[1] ( 宋) 叶隆礼.契丹贺宋朝生日礼物 [M] 契丹国志( 卷 21)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00- 201.
[2] (宋)洪皓.松漠纪闻(卷上) [M] 元明善本丛书(历代小史)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7: 3- 4.
[3]王金山,沈金水(苏州艺苑名师) [G] 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0:155.
作者简介:
范玉明,男,高级工艺美术师。2003年创立苏州经纶无尽织绣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缂丝、刺绣技艺的研习、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