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子冈工艺在冠玉坊的传承及演义,从细节描绘出精彩的治玉的心路历程,作为创新的苏帮玉雕的优秀代表作,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
关键词:冠玉坊 子冈工艺 传承 创新
我出生在浙江上虞,十七岁那年便来到苏州拜师学习玉雕技艺。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驰声海内,秀丽、典雅且有“甲江南”声名的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环绕姑苏城内,令人心驰神往。苏州也是我国明清两代重要的琢玉中心,明代碾玉妙手陆子冈在这里名噪天下,可惜的是,其独特精美的琢玉技艺早已失传。二十岁时,我便专攻明清玉件与战国及两汉的玉件修补,尤其是陆子冈的作品,对其风格、刀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感情逐渐由崇拜上升为执着,也促使我开始尝试对中国八千年历史的玉文化进行研习解读,从中读出了“子冈牌”将诗、书、画能融会贯通于方寸之间,更承载了情感寄托的深层涵养。但目前,关于陆子冈的史料既零散又不系统,令明代“子冈牌”难以被正真复原,于是我下定决心,用毕生精力在我的玉雕工作实践中继续摸索这项技艺,为传承和创新该技艺尽绵薄之力。
玉雕作品不仅为了佩戴美观,而是一种对精神层面的描述,倾诉自己内心的语言。它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描述了从前、当下和今后的文化追求,寄托着玉雕者的内心世界。人们之所以喜欢玉雕作品除了基于审美的判断,还因为它可以贴近心灵,与精神和信仰形成共鸣。承古开今,我只想尽力延续“子冈文化”的魅力,为苏邦玉雕的辉煌添砖加瓦。通过近二十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沿着陆子冈琢玉技艺的精神指引,初步梳理出“子冈文化”的脉络。2004年,“冠玉坊”诞生在了姑苏城内,工作室秉持了精益求精的原则,精钻于每个细节,推敲琢磨每个制作步骤,力求苏作天工的完美呈现。
料者,美玉之所倚兮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乃石之美者。象三玉之连贯也。”玉生万物,表天、地、人三通,取日月之精华,既凝聚文化,又象征智慧,孕育财富。这难能可贵的自在美,赋予了每一粒和田籽料特有的气质。“子冈牌”虽小,但对材质要求极高,有“非好料不雕琢”之说。它形若方形或矩形,宽厚敦实,犹若牌子,不同于圆雕可根据原料的情况设计雕琢,对材质不好的地方可剔除或采用巧雕,子冈牌要求玉料质地、色泽尽量一致,因而选料尤为重要。而我坚持选用新疆和田上乘籽料,因为我对它们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理解。在我看来,籽料的气质会与人产生共鸣,使生命变得成熟稳固,化遭遇为光彩,变天堑成通途。这种坚持,近乎执着。每天,我都会在玉料市场搜寻,莹润是我选料追求的首要条件,也是作品成型前天生丽质的资本。
我对于玉料是挑剔的,但被选出的一定是细腻、坚韧、润泽、晶莹的,这是这么多年积淀下来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有他的独到之处。料子需在阳光下细心品读,盘玩,直到油脂浸出时,才会发现它脱胎换骨的变化。经过几天的琢磨,赏读颜色,细心盘算,直到胸有成竹时,我才会挖脏去绺,因材施艺。每块玉,在我心里都难能可贵,可以算是一个际遇。我不忍心浪费它的每一个边角,运用最为先进的科学方法尽可能把损耗降到最低,并会把边角制作成配套的小配饰。如果说我们追求的玉雕作品是有生命的,那材料就是它的筋骨,对筋骨的要求是不能做出任何妥协的,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外观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的是对美的再造。
接下来,在尽可能保留材料完整性的基础上,定格牌子的外型。子冈牌的造型,以端庄的矩形为主,我也偏爱这种中正、传统、沉稳的造型。考虑到整体的和谐感和时代气息的融入,我会特在顶端设计一个苏氏窗棂的形状,并影现出如意祥云纹,同时隐藏掉线孔。此环节需保证造型完美、流畅,决不能因材料局限造成形制上的缺憾。
涵者,余心之所善兮
玉雕作品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相结合的产物,是形与意的组合,是精神的载体与寄托,它被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俗之中,具有政治、宗教、道德等价值和内涵。在题材选择上,我偏爱寄情于景,将现代忙碌社会所向往追求的生活境界与情趣通过山水画作的风格来营造,一方一净土,一念一清净。除了将诗、书、画融入玉雕,更要将文化和意境融入其中,以在“子冈牌”中实现文化性和思想性的融和。我偏爱唐宋书画的禅宗风格,对其的刻划也力求做到虽用玉雕碾出,却不失画家的笔墨情趣。人文山水题材是最能营造这种意境的,追得其自然之美和生命气韵。山、水、花、鸟、人、舍……疏密得当地被安排在画面中,每个生命都有归属,有延续。寄情于山水,寻古探幽,呈现出清新淡雅,秀丽婉约且精致灵动的境界。
在不断的成长中,我以刀代笔,以简胜繁,突破常规,去除多余,清水远山,虚实相间,让想象空间无限放大,努力将苏帮玉雕独有的风格发扬光大。我愿我的作品能够带给当今社会一种禅宗的静怡和单纯,并为此不断努力琢磨。此环节中,运用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内涵把握上,每一件玉雕作品,都要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要与人的思想有共鸣。“冠玉坊”的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我对感情需求的理解。无论求福、求富、求长寿、求喜庆或是求个人修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玉雕就是这样一个精巧的载体,表达着一份无法衡量的情感和祝福,而这也是“冠玉坊”所追求的。我们将中国最为传统的吉祥寓意图案,经典故事,融入到具有“冠玉坊”风格的作品上,实现情感的寄托和意志的转换。
纵观玉雕史,由简入繁,又由繁入简。以世间各种美好事物为灵感创作出的纹饰承载了历史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所以,汲取历代玉雕优势与“子冈文化”结合,才能实现承古开今的夙愿,才能完美体现玉雕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变革,并形成当代玉雕的个性和特点。在发展的道路上,不仅要继承陆子冈精湛的传统技法,而且还要体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创新思想与手法。
技者,守艺之所向兮
《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明了雕刻的态度,对工艺技法的一丝不苟才可成就“再造美”。我认为一件玉雕作品是要涵盖超越自身寓意的文化内涵,具备文玩雅兴,以及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民族传统和习俗,是思想感 情的表达,情感的寄托。
粗雕做胚,基本造型的环节本就是一个覆水难收的过程,我不断创新的花头环节,更增加了粗胚的难度。但粗雕是之后一切工序的基础,也是我认为最需求精的一环,故而不能掉以轻心。对此,我通常会谨慎地按照现代科学原理计算和雕琢,根据规定严谨的玉牌宽、窄、厚、转角角度要求来打胚,绝不会因为玉料的局限而轻易改动。玉牌的造型一定要准确、周正、匀称、适中,相对高差适宜,不得产生误差,且形制一定做到刚柔并存,严谨沉稳。牌子多做剔地阳纹,以浮雕形式表现更好的立体空灵感。这一环节要用尽耐心将多余的底子慢慢剔除,呈现大概轮廓。减去的部分要始终保持相同的力量,做到平整均匀,这也就是传说中“子冈牌”的“磨地子”。徐渭在《咏水仙簪》中有记,“略有风情陈妙常,绝无烟火杜兰香;昆吾锋尽终难似,愁煞苏州陆子冈。”后尽己力研究的失传已久的“昆吾刀”,原来是一种刀法,它追求线条流畅飘逸,块面轮考究,使得动物及人物神态精准、传韵。玉牌在保留古典规则的同时,形制上要更显地道。浮雕效果讲究深浅配合,明暗配合,形成立体感,空灵感。虚实相生,疏密得益,即使内容丰沛也令人不觉繁琐而有灵巧之感。在减地的过程中,景致外型慢慢显现出来,与粗胚不同,其上,要更细致地描绘出景色的细节,为下个工序做出充足的准备。再雕、再画,再画、再雕……如此往复,直至精细的景致被完美表达,可以是候鸟身上的一根羽毛,可以是人物身上的一件配饰……
此后,抛光是最为精细考究的环节之一,我所追求的抛光效果是能够显示玉石晶莹温润的油润感,具有高贵的气质,温雅而不张扬,细腻而不尖锐。于此,我采用最为先进的技术及工具进行工作,手法也要根据繁简线条来细心处理,酌情考虑。玉件完成后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在隐蔽周正处落“冠”字款,并为玉件打眼,配以同料磨成的莲花小珠,用手搓素色线串好,作品才算完成。
一支铅笔,一块素玉,寥寥几笔,远山近水,清风明月,方寸之间,令人遐想。这份事业,会将我带入无比静谧的世界,不断润泽净化我的内心。每个人喜欢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有时候可能是背离的,很庆幸,我在这两点上达到了统一。在这个时代从事玉雕事业,我们手艺人得到了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更多良机,太多的机会学习进取,太多的机会汲取养料,太多的机会求知交友。而且,我们可以运用很多现代化手法使这门技艺推陈出新,故而,我们又是幸运而满足的。我很热爱这份事业并会执着于此,没有过多奢求,只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延续中国传统的玉雕技艺,传承“子冈工艺”的精髓。我会坚毅地寻找路径,并赋予坚定不移的行动力,承古开今,简单纯粹地静下心来雕琢、研习,研习、雕琢。
参考文献:
[1]《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导读》,邓淑萍、张丽端、蔡庆良,国立故宫博物院(台湾),2011年
作者简介:
陈冠军,男,1976年3月出生,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从事玉雕制作二十年,多次获得国家级玉雕金,银奖等。其作品独树一格,赋予文化,美学修养于一体,过硬的玉雕技术功底为其的玉雕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明代子冈牌的当代传承人,也是当代文人牌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