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独对《双耳三足炉》之气概

[日期:2015-03-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古往今来,人们对玉的范围并没有划定精确的界限。玉有哪些品种?玉的矿石标准是什么?这些始终是研究的话题。雕刻工匠选择上等的玉材,要经过构思和创新思维,雕饰出精美的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炼,不断自我挑战,不断谦虚前行,在艰辛的道路上,历经坎坷雕饰绚丽人生的过程。常言道:玉养人三年,人养玉一生。在玉雕的人生之路上,追求的终点并非是认可的奖项,而是领悟生命快乐的真谛,是雕刻出有独到品位和格调新颖的旷世奇品。作品代表着人的精神气概。这种气概也正是无数雕刻大师们的浩气长存的灵魂和跨越时空的中国精神。

 

  关键词:辨赏 创意 厚重 灵魂

 

  一、辨赏玉

  在中国的古文字中,往往一字多义。如一个“玉”字,按传统和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个方面的概念。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为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

  古往今来,人们对玉的范围并没有划定精确的界限。玉有哪些品种?哪些是属于玉的范畴?玉的矿物标准是什么?在中国玉文化的范畴内玉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始终是研究玉器的人们大气层无法回避的。

  在古人认为玉是“石之美有五德者”。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凡玉为白与绿两色。绿者中国名菜玉。其赤玉、黄玉之说,皆奇石、琅汗之类,价即不下于玉,然非玉也。按宋氏的观点,除白、绿二色者外,其余都不能算玉。

  这样就陡然地将玉的范围缩小了许多,使之变得很狭窄。那么,现代人的观点又如何呢?

  《辞海》对玉的定义是“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范围似乎又大了起来。

  《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平文:“玉是一种白色或绿色结构致密石料的总称”。这是从纯矿物学的观点做出的解释。它将玉的范围比《辞海》又缩小了许多。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官廷珍藏的玉器被虏往欧州。西方学者出于对中国玉石的好奇,对这些玉器进行了理化分析,但似乎也没有得到特别收获,只是按硬度不同将其分为软,硬两个类别。因和田玉硬度为6~6.5,便称为软玉。翡翠硬度为6.5~7,就称为硬玉。近代有的学者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对中国玉进行了划分。他们把玉和玉石区分开来,认为玉只指软玉和硬玉,并不包括所有其它的玉石。软玉未指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组成的玉石的总称,包括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至于玛瑙、青金、绿松、孔雀石、南阳玉、岫玉、珊瑚、煤精等其它矿物,一般都统称为玉石,不包括在玉之中。

  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玉器恰恰是从那些被列入另册的“玉石”肇始,奠定了玉文化的基础。笔者以为:玉在中国不仅仅是矿物,它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物产,内容相当丰富。

  中国玉文化十大精深,历史上多以白玉为最尊,真龙天子方可佩戴使用,但后来在装饰方面原珍贵程度显然已大不如从前。中国历代手工琢磨玉器用的材料不可谓不广泛,除了有前面提到的软玉和硬玉,还有一大批传统的玉材,如水晶、岫玉、绿松石,还包括部分海洋物产如珊瑚、砗石渠等,以及一些化石,如琥珀、煤精等。人们现在移之为“有机质宝石”或称“动植物性宝石”。

  而另有一些材料,虽然也很名贵稀有,但由于粒度小,不能琢磨玉器,例如:金刚石,橄榄石,天然红蓝宝石等,就只能称之为宝石材料,一般不称为玉。

  中国的“玉之美者”辨玉法则已经沿袭使用了千万年之久,相信读者对什么是玉这个问题,一定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我们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玉种的范围还将永远的延续下去。

  二、石破天惊,拥抱未来

  知道了玉本是地球上的矿石,需要经过人的艺术加工,便成为玉器,从而具有了工艺美术的特征,成为特质和精神合二为一的东西。当然,它的内涵主体应属于精神财富,属于观念形态范畴。离开了精神和艺术创造,它不过是矿石而已。《双耳三足炉》就是作者构思是以“阝”偏旁,我们取之“阝”为形,我们又进一步细分为“左耳旁”或“双耳”“阝”在合体字中又分作左右偏旁,于是,我们又进一步细分为“左耳旁分”和“右耳旁分”制作的这个“双耳三足炉”,以和田玉(白)为材料的玉石,壶底三足,意味着三足鼎立,突显尊贵、大气、寓意着有权力象征、帝王之物、霸气十足,这个“双耳三足炉”的问世,以“珒神”属于文明社会意识形态下玉文化体系的特征。引领着苏州玉雕行业的发展朝着帝王等级标志的显著趋向,这种创意作品不再是局限于普通玩件的狭小圈子内,而是展现于无限广阔的世界一言以敬之,它脱离了神性,保留了灵性,恢复了人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苏州光福镇,受历史传统的影响,玉融进了民众的群体之中,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家族中的一名成员,在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上接受世俗的切磋和琢磨。特别是伴随着当今城市的发展,工商活跃,经济繁荣,民众喜爱,玉器的运用深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生活领域之中。民间需要日益扩大,贸易交流数量激增,这一切有利条件使玉器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由之形成了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一批重要玉器产地,亦由之造就了一大批琢玉名匠和琢玉新秀,一时内形成争奇斗艳、繁花似锦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中,玉器既有着历史传统的影响,又产生了广大民族的需求,更兼各种文化艺术的相互推动,再加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这些有利条件再次将玉器推向了历史的顶峰。玉器作为一种具有鼎盛特征的艺术形式,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何朝何代,甚至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玉器在民众的影响也没有消失。

  悠长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苏州众多技艺精湛,风格高雅的传统手工艺品。尤其是玉雕中的“双耳三足炉”以造型隽秀,技艺精巧而名闻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雕品博览会金奖。其奖项将成为当今全国若干玉雕专业评比奖项中的重要一项,其专业性,权威性和凝聚力不仅辐射全国,且品牌效应及其影响力也获得更大提升。

  三、厚重积淀,推动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苏州玉雕从业人员以滚雪球般的速度迅猛发展。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山清水秀的自然条件,开放宽松的市场环境,络绎不绝的海内外客户,以及爱玉、藏玉的传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玉雕创业者、从业者。包括浙江、河南、福建、安徽、上海、新疆以及江苏等诸多城市。他们在了解苏州历史文化,感知“苏雕”特色的同时,将自身擅长的玉雕表现方法和技巧融入其中,更丰富了“苏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技巧,并经常切磋,取长补短,使苏州玉雕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愈发显现出当代玉雕的丰富和多彩。

  当代的苏州玉雕取得了超常发展,古城内外玉器商铺林立,多种流派、风格交融,产业和整体技艺水平已跃上全国第一方阵。依托本市及周边地区玉雕产品的雄厚基础,整合各方资源,建设更高更大层面上的展览与评比的平台条件日趋成熟。这意味着苏州玉雕将迈进更高一级的层面,步入新的起点。

  这件“双耳三足炉”出自我之手,我在创作思路上以它代表着苏工创意创新活力无限,技艺水平不断提升,精品佳作大量涌现的新面貌、新气象。作者在围绕当代玉雕的传承和发展,创作与创意、品牌与提升作了思考,在观念上进一步拓宽了设计思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存出新,使作品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以创意推动创作,以创新引领发展。

  这件仿古玉雕炉融入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在纹饰、制作及技巧方面也着力追求作品之外的意蕴,其古朴的造型,精致、富丽的纹饰充满着凝重的典雅之韵和现代的审美感。

  玉,本非世间凡物,但一件玉雕作品不仅是作者技法技巧的显示,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创作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四、雕工匠之灵魂

  古城苏州,自古就是玉雕之乡。所谓“苏琢”、“苏雕”的能手层出不穷,其历史之久,以吴县草鞋山发掘出的四千年前曾面纹玉琮饰品就可见一斑。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载:五代广陵五钱元 ,令吴郡玉工颜规,于王府解玉制器。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说明在明代时,苏州琢玉为全国之首。

  明代明嘉靖,万历间苏州琢玉名师陆子冈,所制玉器精妙典雅,奇巧玲珑,名震京师。《苏州府志》:“陆子冈,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现有“子冈”款的玉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不少,如一件《青玉合卷杯》,高7.5cm,宽13cm,杯由两个直筒圆口器相连制成,成为兽首足,杯身上下各饰一圈绳纹,作捆扎状,一面镂雕一凤纹作杯把,一面凸雕双螭作爬行盘状,在两螭间,绳纹结扎口上方,刻一方章,书“万寿”两隶书,杯身两侧分别有剔地阳文隶书铭文一组和杯名,以及款式各一。一级铭文“湿湿楚璞,即琢即雕,玉液琼浆,钩其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诗上部绳索纹外有“合卺杯” 名,另一侧铭文是:“九陌祥烟合,千香瑞日明,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诗上方与“合卺杯”相对处,有“子冈制”三篆书款。

  玉雕杯雕琢精湛,运线挺劲有力,形象生动传神,镂、剔、透、琢兼有,工艺稳健精到,为罕见传世作品。子冈玉雕成为玉雕工匠之祖,他的工艺技法,传承后代主要有六个鲜明特点:一是技艺全面,玉器之立体雕、镂雕、透雕、高浅浮雕、剔地阳纹和阴线刻纹等,都技艺精到;二是设计奇妙,富有巧思,法古不泥古,更具创新,刻画生动;三是制器多实用品,如壶杯、水注等,则器型多变善变,立意新颖,又规整精致;四是所琢玉器,多铭文诗句,具浓郁书卷气韵。有五言、有四字句。书法有草书、行书,字体清秀富有力度,并均与内容和谐;五是刻款形式,对拘一格,都为图章式印款。刻字多阳文,也用阴文,或阴阳互用。字体有篆隶两种。不显目、不固定、器府、背面,把下端和盖里等处均有;六是所选玉料,全系新疆玉,多数是青玉,少量白玉,琢玉选材不局限于玉,玉石镶嵌亦颇有成就,善于因材承势,贵在巧思和巧作。

  到清代,苏州的琢玉技术达到了鼎盛时期,被誉为“吴中绝技”,清乾隆时,曾几度招募苏州玉工到京师,所制玉器放“苏做”,并令艺人传授技术,以前北京前门一带玉工,大多是苏藉或苏州艺人传教的手艺。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苏州玉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由其是明清时期,苏州的手工业已扮鼎盛,苏州作为全国三大琢玉中心之一,可以说是名手辈出,佳作纷呈。从业人员从多,精品佳作迭出,在当代形成“享派”、“海派”、“扬派”、“苏派”等玉雕流派中,苏州玉雕以选材精良,造型隽秀,雕琢精细,寓意深邃而独树一帜。

  光福是苏州玉雕的重镇,在这里集聚了几百家玉器作坊和几千名从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玉雕从业者也慕名而来,彰显出吴地文化的吸引力,也进一步扩大了光福玉雕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近几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在产业规划、完善产业组织,建设交易和技艺交流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光福玉雕以“小、巧、灵、精”出彩,关键是个“灵”字。它的创意和创新是“苏派”的灵魂,它拧结着“苏派”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走出一条不同于他人而独具个性特色的发展之路,不仅形成了特色,也形成了品牌,受到市场的欢迎。

  当今苏州的薄胎及仿古玉雕已成为玉雕的显著特色品牌,以其它地区无可比拟领跑全国。当然,我们所说的创新离不开传统,创新或者是出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创新可以是多元的,不管是仿古件、手把件、挂饰件,也不管是动物、人物、景物,它在表现方法上都可以出新。我们的文化丰富,积淀深厚,不管做哪一个题材,哪一个内容,我们都有多元的选择。这不光是玉的精髓体现,更是玉雕工匠师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汗水与灵魂的体现。

  时代在前进,玉雕工作者只有根据自身状况和优势切实转变观念,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立足创新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今的玉雕光有理念还不够,更要强调艺术性。正在从原来的一般工艺品向工艺艺术品转换。更使玉雕更具艺术魅力,需要玉雕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功夫在事外”这不单单是制作技艺水平的提高,还包括美术基础,理论素养,文化修养等方面,只有做到厚积薄发,才能真正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平和艺术魅力。

  即使玉雕技艺较高的从业者,也要不断磨炼和提升自己,要具备大智、大气、大度的涵养才能成为大家。所以,以玉雕为职业的从业者,一不能放松自身的学习,学无止境,是我永恒的追求。

  我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向同行艺人们虚心请教,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创优、创名牌产品,才能提高光福玉雕品牌的知名度,使光福玉雕逐步成为苏州玉雕的重镇和全国玉雕的重要产业基地。

  我记得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这样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一时间,“中国梦”成为一个举国上下的热词。

  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超越的强大感召力。在我看来,我们祖辈的传承就是在这条时间的长河中,川流不息,追风踏浪,靠着强劲的内生动力,靠着伟大的中国精神,镌刻出光辉的梦想。这些成千上万个玉雕师们如同东方醒狮以豪迈的气概永往直前。

  人间正道是沧桑,众志所为无不成。这些扎根于中国沃土上的奇师之魂即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这种特殊的艺师基因,就是历史弥新的民族之魂和中国精神。他们敢想、敢为、敢闯、敢为天下先,将文化精神发扬光大,雕刻出光明灿烂的美好人生。这几年,有不同的新品问世,我们苏州光福的艺术大师们在创作着自己的心中之梦,精工之梦的奋斗中,用我们从容的自信,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用我们的热血绘制出我们这个时代无数工艺师的智慧和磅礴撼世的优秀作品而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本土化才能扎根大地,花开叶茂。在玉雕前进道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时代发展永无止境,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陶冶情操,不断提升,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弘扬中国精神,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雕刻出举世瞩目的灿烂作品。

  参考文献:

  【1】施晓平《苏州大讲坛》 2011年8月

  【2】马建庭《苏州玉器》 2012年创刊号 第1期

  【3】姚士奇《中国的玉文化》 2010年10月第一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