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小势大—浅说核雕艺术品

[日期:2015-03-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核雕刻历史源远流长。核雕艺术以其“物小势大”的艺术价值而被众人关注。本文从核雕历史、核雕赏析、核雕分类、三个方面加以叙述。

 

  关键词:橄榄核雕 艺术品 赏析

  橄榄核雕艺术品以“鬼工技”的精巧雕工被明代皇帝朱瞻基视为心头爱物,帝王的把玩使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珍宝。中学课本的一篇《核舟记》,苏轼夜游赤壁的一叶小舟让我们每个人对橄榄核雕都不感觉陌生。核雕艺术正因为他的“物小势大”的艺术价值而被众人关注,本文从核雕历史、核雕赏析、核雕分类、三个方面加以叙述。

  (一) 核雕历史

  核雕刻源远流长,宋代中期就有相关文字记载。明代的核雕艺术极为昌盛,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是皇室后妃、达官贵人的把玩珍藏之品。明宣德时,核雕艺人夏白眼能在橄榄核上刻出16个形态毕肖的人物,酷爱核雕的皇帝朱瞻基对他极为赏识。天启年间,核雕更为盛行,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很多人对此爱不释手。明熹宗皇帝不仅喜欢收藏核雕,还亲自操刀雕刻。他所创作的“五鬼闹判”形象生动,历来被认为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不过,明代的核雕材料主要是桃核和杏核,而橄榄核则用的相对较少。

  清代核雕名家辈出。从清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已演变为摩挲把玩的珍品,人们对核雕物品赏玩品味发展,核雕的取材也有所变更,选用一种核大、肉厚,质地紧密,含油性高的“乌橄”的核、胡桃核、松子核及莲子雕刻。雕刻物品的表现形式除传统的题材外,又有了更深文化内涵的发展。雕刻物品形态生动有致,刀法技艺娴熟细腻,耐人寻味。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各种核雕品种日趋丰富,但精湛细腻程度和其文化内涵已不及明晚期和清初期。不过江浙一带仍有不少擅长核雕的民间高手,如民国初年的殷根福等人。

  (二) 核雕赏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橄榄核雕已经成为人们闲暇把玩的一个新热点,更有许多人热衷于收藏其中的名家精品,以便保值增值。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早在明代《清秘藏》中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个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可谓之核雕三绝,其作品传世绝少。在清代,也有不少核雕名家高手,技艺超群,乾隆初年苏州明间艺人杜世元,也是用一枚不到一寸的桃核刻“苏子游赤壁”题材,与《核舟记》中的核舟有所不同,核雕在当时被称为“鬼工”。

  “材料不贵,人工贵。”核雕同其他雕刻类艺术品相比其艺术含量是不可估量的。欣赏橄榄核雕艺术品,主要应当从三个方面着眼:首先是艺术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第二是布局和雕工;第三是艺术品的材质。

  橄榄核雕艺术品的欣赏,需要注意题材、比例、线条和神韵等四个方面。

  材质:一般来说,核子存放的年限越长,则自然包浆的状态越好,同时也更有利于艺术品的保存。如果核子存放的时间比较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在鉴赏的时候,这一点需要格外注意。

  题材:对一件核雕艺术品来说,题材本身就代表了工艺家本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一件立意高远、题材新颖的艺术品,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一件橄榄核雕的价值高低,就题材而言,应当看其是否新型,是否包含了某种值得我们深思的回味的意蕴。

  比例:一个优秀的核雕艺术品,一定符合恰当的比例关系。在这方面,画作中的人体比例标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一个橄榄核雕艺术品如果缺乏良好的基本比例,即使后来怎样费尽心思地附件细节和装饰也很难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线条:核雕中的线条一般可以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三种基本类型。每种线条都有它一定的审美特征: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刚强;曲线表示优美、柔和、给人以远动感;折线表示转折、突然、继续、折线形成的角度则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等方向感,

  在核雕创作中,直线多用于描绘树木或建筑,以此表现“高标挺拔,坚忍不拔”的意蕴,给人一种充满生气和力量的美;斜线多用于表现富于动态的形象,如《苏州园林》中的山石、树干、树枝等,常用折线,山石的形状、裂纹和峥嵘多姿、坚硬感表现女性人体的圆润柔美和服饰的轻柔飘动,而且还用它描绘湖水在轻风吹拂下泛起的波纹、柳丝在春风中飘动的姿态、花草舒畅柔顺的叶子,天空中变化多姿的云彩,人物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情等。

  韵味:这里所说的“韵味”,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赋韵、韵节、韵脚之韵,而是核雕艺术品所内含的气韵和神韵。

  对于韵味,钱钟书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气”者“生气”,“韵”者“远出”。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示,“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托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不离。”尽管钱先生主要针对诗画而言,但对于橄榄核雕艺术品同样适用。同样的一个题材,有的大气,有的局促,有的惹人沉醉,有的则味同嚼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艺术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不同。

  (三) 核雕分类

  如果要把橄榄核雕分类,首先要将橄榄核按形状和大小作一个分类。核雕艺人一般把橄榄核分为,单核:又称为大核,一般直径不超过5厘米,比较适合雕刻单件作品,所以价值很高。小核:与单核相比,小核确实很小,通常只有0.5厘米之微,市面上非常少见,所以价格一般比较高。怪核:是指形状比较奇特的核子,像核雕艺人们通常所说的“佛手”,不用加工,本身就是一件很独特的艺术品。这样的核子因为少见,同样价格不菲。细长核:形体狭长,常用于雕刻核舟之类的饰品。圆核:形体通圆,是雕刻罗汉头之类作品的上佳材料。普通核子:这类核子比较常见,一般价位不高,多用来制作珠串。

  橄榄核雕从制式上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挂件。从用途上看,挂件通常用来做扇子的扇坠,有时也被人们挂在衣服上。如今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加入,橄榄核的挂件挂到了手机、PSP等电子设备上,显得既古朴又时尚。从题材上看,挂件一般能够独立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像“麻姑拜寿”“钟馗捉鬼”“老子出关”等,都是挂件常用的雕刻题材。从雕刻技法上看,挂件多采用浮雕和空雕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加作品自身的层次和表现力。从材质上看,由于挂件的内容比较独立、完整、选用的核子相对手串、念珠而言比较大一些。2.串珠式。包括各式念珠和手串,如十八罗汉、各式瑞兽、群仙聚会等。3.摆件。种类很多,主要以核舟题材为主,如东坡泛游赤壁、双层客船、八仙舟等。

  工作之余,将手串拿在手中盘弄把玩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劳累,而且可以养心怡情,橄榄核雕把玩也要什么讲究吗?没错,把玩得好,包浆渗透迅速,可有效增强安全系数,把开裂的可能性降低。如果是新核,最好先把玩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样等核面出现包浆后,手串就不易开裂了。快速包浆的办法是,把刻雕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半个月就会非常红润,亮光夺目,核壁自外而内显现出深红色泽,条件是要贴肉戴。这其实是24小时不间断抚摩,加之胸前汗水分泌充足,想不红也难。夏秋两季,是最适宜的。

  参考文献:

  【1】明 张应文撰《清秘藏》 清·钦定四庫全书

  【2】钱钟书《谈艺录》 中华书局 1998-04出版

  作者简介:

  陆小琴,女,生于1976年,苏州光福人,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文艺重点人才,苏州市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1995年高中毕业后,从事雕刻工作。其核雕作品具有飘逸灵动,典雅清丽,饱满圆润,华贵柔美的艺术风格。多次在国家、省、市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荣获金、银、铜等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