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普通绣娘成长为刺绣工艺师,不仅要有成熟的刺绣技法,还要精通绘画、摄影美学知识,并补充文学、哲学知识,以提升阅读世界的能力。在多年的苏绣创作和知识学习过程中,我对虚实乱针绣中“虚”与“实”、“简”与“繁” 、“少”与“多”的体悟日益加深。本文尝试从唯物辩证法的视野分析虚实乱针绣绣法,认为这是一种很高超地运用了矛盾统一、整体与局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理论的创作艺术。正是对这些唯物辩证法的合理运用,任嘒闲先生的创作理念才迅速得到广泛认可,虚实乱针绣才成为苏绣走向更高艺术殿堂的一条大道。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 虚实乱针绣 任嘒闲
虚与实、简与繁、少与多、有形与无形,矛盾的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地体现在一种绣法的艺术呈现效果之中。这就是虚实乱针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闲在传统苏绣技艺基础上借鉴西方素描、摄影等理论和技法首创的一种绣法。其“虚”,是指刺绣画面空白的部分,以极精极简的用针、大胆的留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其“实”,是指刺绣细致刺绣在绣面上的实景,体现苏绣传统的精细美感。虚实对立、转换、统一,以少胜多,是对唯物辩证法高超的艺术运用,进一步增强了苏绣的立体感、层次感、透视感,极大地提升了苏绣的艺术格调。
本人有幸曾在1995-1997年当面受教于任嘒闲先生,她的艺术理念、她的创作技艺都对我产生了不小影响。多年来,我一直没有间断对虚实乱针绣的思考总结,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感悟。
一、虚实乱针绣的发展由来
画、绣相生。国画,曾经是苏绣最主要的创作蓝本。随着社会人文的发展变迁,西方绘画、现代摄影作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涌现后,也自然成为了苏绣的创作蓝本。西方绘画、现代摄影作品对光线表现技法、立体感、层次感、空间感的要求更高,而传统刺绣单纯表现点、线、面,讲求绣实绣满,较难实现对西方绘画、现代摄影作品的再创作。能否通过创新来丰富艺术表现力,成为苏绣艺术能否继续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清末民初,刺绣大师沈寿在继承传统刺绣针法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洋画的光影、色彩表现技法,创造了“仿真绣”,使苏绣达到了仿真、逼肖的艺术效果。
20世纪30年代,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杨守玉受沈寿的启发,把西方绘画,尤其是油画中色彩和素描的处理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刺绣之中,创造出“长短参差,斜线交叉,分层搀色”的乱针绣,突破了传统刺绣针法“密接其针,排比其线,平、细、齐、密、精细雅洁”的套路。乱针绣“使绣者之手指能离开眼的约束,将心灵之感受表现于绣中”,苏绣得以被更多人认可为独立的造型艺术。
1958年,师从杨守玉的任嘒闲先生又把西方素描的笔触、现代摄影的光影效果、中国水墨画虚实的韵味融于苏绣之中,首创虚实乱针绣。她首批创作的《圣母像》、《杨守玉像》、《爱因斯坦像》等一批作品,以细乱针把人物的主体形象完整地绣出,在处理人物背景时,只用少许与所绣人物相同或相近颜色的丝线,以交叉针绣出。有的背景甚至不做刺绣,留出了很多空白。人物主体的“实”与背景环境的“虚”有机地统一,确立了虚实乱针绣“实中见虚,虚中见实”的艺术风格。著名作家周瘦鹃在品鉴任嘒闲的虚实乱针绣作品时,赞誉她为“现代针神”。
梳理这些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苏绣先人们一点点的量变积累,主观智慧对客观创作条件的不懈探索、灵活运用,促成了一次又一次质的突破,成就了苏绣艺术丰富的创作理念、技法宝库,成为指导新一代苏绣传人创作实践的宝典。
二、虚实乱针绣的艺术特色
虚实乱针绣不是指如何用线的针法,而是一种指导如何构图的绣法,是一种新的刺绣表意语言。如果把针法、构图元素当做一件完整绣品的一个个小部分,那么,虚实乱针绣就是指导各种针法、构图元素如何和谐统一地达到整体效果的一位“统帅”。可以说,虚实乱针绣的出现,使得源自手工艺品的苏绣向造型艺术品的殿堂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是刺绣语言简洁明快。与其他绣法常采用的“绣实绣满”的方法不同,虚实乱针绣崇尚简约,大胆留白。任嘒闲先生在创作《大红花》、《大黄花》时,分别采用了红、黄二种刺绣底料,将大小花朵的主体留空不绣,只是沿着花的周围用乱针和打籽针等将背景绣好,这样就把花的轮廓与美感完整地衬托出来,没有浓墨重彩的繁复,没有面面俱到的铺陈,既大大节省了作品创作的精力和时间,又体现了很强的艺术价值和效果,以少胜多,以简胜繁。
简约的刺绣语言,恰恰抓住了国画特有的意境美。“虚”的融入,让线条所构成的“实”的物象隐现出一种“象外之象”,景象从有形延伸为无形,使尺寸有限的刺绣作品有了空间广阔的纵深感,对比出了美,对比出了更为饱满的意境。
其次,虚实乱针绣让苏绣更长于塑造立体感画面。不同于一般乱针绣,虚实乱针绣的背景在绣面上的比重相对较大,能衬托出主体的明暗层次和空间感。在创作时,刺绣工艺师可以先用虚淡线条做背景,衬托出绣面的主体后,再细致入微地刻画主体,使作品对比度明显,在光影交错间突出画面的立体感。
第三,虚实乱针绣的图案过渡更自然。传统苏绣轮廓较硬,绣布与刺绣图案间缺少过渡,显得突兀;虚实乱针绣选用稀疏的乱针、浅淡的色彩,慢慢与主体间明暗过渡、虚实过渡,不显露整齐的线条轮廓,仿佛就是融在绣布里一般。
第四,虚实乱针绣的色彩表现力更强。传统苏绣要表现丰富的色彩,需尽量多地采用各种颜色的丝线;虚实乱针绣则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来表现出绣面的深、淡、明、暗,仅采用单色线,从深到淡,三至四个色级即可表现丰富的色彩。
如果说“虚”、“简”、“稀”、“淡”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那么,正是这些次要的方面同主要方面的对立,才艺术性地突出了主要方面,与其产生了和谐完整之美。
以我在2009年绣制的170*100厘米的作品《春日里来百花开》为例:传统的牡丹作品都是用平针来创作,为了突出百花争艳的热闹景象,我大胆想象,一改常规,采用虚实乱针绣和传统平绣相结合的绣法来处理。首先,我品味原稿,了解原作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体会其意境和内涵。然后,我按照远近的距离,将牡丹花朵、叶子、树干、背景一层层分成多个层面,确定每一层背景和主体的运针、施色、排布。对于处在画面最突出位置的两朵牡丹,我采用传统平针粗线条打底,然后用红色和粉红色多色系的绣线润色,使其显得丰腴艳丽、婀娜多姿。中间的部分,我采用平针和乱针绣相结合的绣法,用较细的丝线,将牡丹的花与叶、背景中色与色之间的虚实互相渗透,增强其轮廓的浑和度、细腻感。后面背景部分,我采用虚实乱针的绣法,越远处线条越细,层次越稀疏,部分地方大胆留白,衬托前面主体的丰满程度。
整幅作品,既是虚实乱针绣与平绣的结合,亦是抽象和具象的完美结合,冷暖色调变化自然,空间立体感大增,韵味十足。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评委会专家授予这幅作品“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三、虚实乱针绣创作感悟
首先是有感于任嘒闲先生哲人般的创新之道。
创新苏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苏绣,只有成为优秀的创新者,才能成为优秀的传承者。任嘒闲先生既没有因继承传统而守旧,也没有因片面追求创新而丢失深厚的传统技艺。创新有道,任嘒闲先生不媚俗、不随众,不为绣而绣,将探索精神贯穿于每一幅作品的每一处细节之中,构图、设色、用线均有独到之处。她在实践当中出真知,探索、丰富了苏绣的技艺方式。
其次,对于刺绣工艺师来说,要运用好虚实乱针绣,必须把握好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1,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创作。创作一幅完整的虚实乱针绣作品,刺绣工艺师必须注重绣面整体效果,在处理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时,要立足于整体,优化布局各画面元素,使其突出主体。在虚实乱针绣的绣制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底料的色相。打底部色线要抓准基调,然后逐层施加较鲜明的色线。绣制时应由浅到深,留有余地,使暗部也有透明感。轮廓线应淡勾,否则容易露轮廓线的痕迹。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掌握了所有针法和技艺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刺绣工艺师要能准确做到在不同情境和区域中对各种针法的适时和有效调整,要懂得灵活运用,虚实得当。
另外,一幅高质量的虚实乱针绣品的产生,还基于刺绣工艺师对原画独到的理解和把握,揣摩原作的意境与想要表现的思想。从技术层面来讲,如果原稿是绘画,则需要准确把握光影原理,判断光是从哪边来的,事物的纹理是如何的;如果是照片,则需要判断曝光量和光圈。总之,我们既要看到绣品与其所参照的蓝本之间的联系,又要运用好绣品各表现元素、针法之间的联系,辩证处理。
参考文献:
【1】《任彗闲刺绣艺术》,任嘒闲著,古吴轩出版社2000年版
【2】《乱针绣肌理语言初探》,冯莎著,《文艺生活》2011第10期
作者简介:
卢梅红,生于1970年,江苏苏州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苏州刺绣协会理事,梅红绣苑 (庄) 创始人。
自幼受镇湖“刺绣艺术之乡”的艺术熏陶,有着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先后师承于苏绣艺术大师王祖识、顾文霞等对苏绣产生深远影响的刺绣名家,精心研习刺绣技艺。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卢梅红传承了刺绣大师们精湛的技艺,并在针法和题材上开拓创新,融绘画、摄影里的表达效果于苏绣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