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核舟,是核雕作品的典型形式,即用果核雕刻成长舟或小船。核舟之技,鬼斧神工。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它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关键词:核舟 题材 升华
众所周知,历史上最著名的核雕作品有两类:核舟雕刻和人脸雕刻。因此,从事核雕创作避不开核舟这个题材。我从事核雕行业多年,无论是上手制作,还是鉴赏把玩,也尤为偏爱核舟。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核雕作品之核舟初探。
历史上的核舟名作
核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中期,史书上就有所记载。到了明清时期,核雕更是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这项传统艺术不仅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在宫廷也风靡一时。
历史上有名的核舟作品有很多,如杜士元雕刻的“渔乐图”、陈祖章雕刻的“东坡夜游赤壁”、湛谷生雕刻的“东坡夜游赤壁舫”等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明代巧匠王叔远雕刻的“大苏泛赤壁”核舟。
这枚核舟长“八分有奇”,高“二黍许”,在如此微小的物体上,王叔远雕刻出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在这只核舟上,主要雕刻的是船头坐着的三个人: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
“大苏泛赤壁”的核舟内容是文人活动。拿其中雕刻的人物来说,苏东坡和黄庭坚坐在船上,共同看着横幅的书画卷子。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和东坡讨论画卷的内容。佛印和尚极像弥勒佛,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一副逍遥自在的神情。这幅作品在雕刻者想象的基础上,基本还原了苏东坡夜游赤壁的场景。船上的两扇窗户还刻了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写的两句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只核舟文人气息浓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另外,这枚核舟刀工精美,运刀畅达、干净、利落,拐角处的刀痕清晰可见。线条流畅,布局合理,不失为大家之作。
明代,这枚核舟曾经被文人魏学洢收藏,魏学洢写了一篇《核舟记》来详细描写它。如今,这篇文章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更多的人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核舟这种艺术品。魏学洢曾经感慨“大苏泛赤壁”核舟:“技亦灵怪矣哉!”仔细观察它,发现此言不虚!
近现代的核舟佳作
从一千多年前的明代走到今天,核舟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当代,核雕的魅力有增无减,出现了一大批善于雕刻核舟的名家。他们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例如钟年福雕刻的“东坡核雕船”、董兰生雕刻的“鉴真东渡船”、以及我雕刻的“游子归航”等等。
以核雕大师杨宏武创作的核舟“南湖红船”为例。1921年8月2日,“一大”代表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在南湖的一艘丝网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006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也是党的一大代表毛泽东逝世30周年、董必武诞辰120周年、何叔衡诞辰130周年、陈潭秋诞辰110周年、邓恩铭诞辰105周年和李达逝世40周年。当代核雕大师杨宏武为了纪念这一特殊日子,特地花了5个月的时间雕刻出了一枚“南湖红船”核舟。
这枚核舟共雕刻了13个人物。毛泽东坐在船头右侧,他正在随手翻动文件纸卷;何叔衡正在和毛泽东讨论问题;董必武坐在船头左侧,手捧书籍思考着问题;李达用手推者眼镜,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陈潭秋、王烬美临窗而坐;邓恩铭、刘仁静和李汉俊、包惠僧坐在中舱。船尾有一位摇橹的船工和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王会悟端着茶杯,悠闲自然。
“南湖红船”核舟以红色革命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中共建党的场景。小舟底部刻着一大闭幕时代表们呼的口号:“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直接反应了此核舟作品的主题。
细观“南湖红船”核舟,它刀工细腻,线条运动自然,气韵生动,是一件上乘之作。另外,这枚核舟借鉴了现代写真肖像,不失为雕刻的一大创新。整个作品既彰显现代,又不失传统。
我刀下的核舟
学艺多年,我刀下雕刻的核舟也很多。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我对核舟的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提升。我雕刻的这些核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渔家乐”和“十八罗汉”。
在“渔家乐”这枚核舟上,我各雕刻了几个渔翁,将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船首、船舱和船尾。船首的渔翁捧着满载而归的渔网,喜上眉梢;船尾一人划橹,喜形于色;窗舱内一个大人搂着小孩,喜笑颜开。船上的几人皆是喜气洋洋,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渔家生活。
这枚核雕的题材属于民间生活的一种。潘鲁生、唐家路说:“民间审美意识以实现生活中主体的人生要求和生命需要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以主体自身的功利意愿为审美选择和审美标准,并将自己征服现实,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意愿诉之于审美形式。”由此可见,民间题材的核雕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渔家乐”展现百姓的日常生活,非常接地气。
在创作这枚核雕时,我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在雕刻时采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以做到生动形象地展现渔家生活场景。在雕刻人物面部表情时,尽量做到精益求精、形神兼备。
在雕刻完“渔家乐”之后,我又进行了佛教题材的雕刻,例如“十八罗汉”。“渔家乐”展现的是民间生活的欢乐,而“十八罗汉”再现的是佛教世界里的自在。佛家强调普度众生,相比民间的欢乐,它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欢乐。
“十八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指的是坐鹿罗汉、欢喜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这十八位尊者。我将这十八位罗汉合理布局于核舟之上,达到了整体看上去和谐自然的效果。
为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在雕刻之前,我仔细观察了各个罗汉,用心揣摩他们的不同之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雕刻出了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十八位罗汉。
其实,我雕刻的各类核雕作品,不论是什么题材,或者使用了什么雕刻技法,都是在表达善与美。我衷心地希望这个世界多些欢喜与自在,少些痛苦与纠纷!
结语: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核雕是一门永远也学不完的学问。
参考文献:
【1】《吴中绝技·中国核雕》,叶志明,2011年6月第1版
【2】《橄榄核雕把玩与鉴赏》,何悦、张晨光,2012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
许忠英,江苏苏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光福核雕》传承人。2011年 11月,许忠英的作品《十八罗汉核舟》搭载神州飞船遨游太空,其核雕艺术作品在各展览中荣获金、银、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