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雕作品的鉴赏

[日期:2015-03-1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核雕具有的高度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使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在鉴赏核雕的过程中,虽然由于审美观的差异,但人们会对核雕的鉴赏标准还具有一些共性。我就目前市场上的核雕作品浅谈一些鉴赏方法

 

  关键词:核雕 鉴赏

 

  在果核上雕刻各种景物和人物的技艺叫做核雕,换句话说也就是果核雕刻。我国核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工艺在明清时期就达到了巅峰状态。核雕所用材料为人们食用之后废弃的果核,这些果核经过能工巧匠的妙手制作,变成美妙神奇的艺术品。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核雕工艺是一门变废为宝的艺术。我就目前市场上的核雕作品浅谈一些鉴赏方法。

  中医治病讲求四点:望、闻、问、切。望,即观气色;闻,即听声息;问,即询问症状;切,即摸脉象。在这里,核雕鉴赏与中医治病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讲求四点,我将其归结为“质、题、技、神”。

  一、质——从材质看果核的价值

  鉴赏一件优秀的核雕作品,首先要看它的材质。果核雕刻的步骤都从选材开始,核雕作品的材质反映了果核最原始的价值,以及作者在制作作品时最初的心态与定位。

  核雕的材质按照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果核的形状和大小,其可分为大核、小核、圆核、细长核和怪核。大核是指直径超过2厘米、适合雕刻单件的果核;小核是指直径1厘米左右、适合雕刻串头的果核;圆核是指形体通圆、适合搓光珠的果核;细长核是指形体狭长、适合雕刻核舟的果核;怪核是指形状奇特的果核。其中,大核稀缺气派,小核稀缺难雕,因此,用这两种果核制作出来的核雕较受人追捧。

  核雕的材质按照核子的筋可分为两花核、三花核、四花核和多花核。两花核是指形状十分扁、适合雕刻单件和合二仙的果核,此品种非常罕见;三花核通常是指三根筋的橄榄核,此品种比较常见;四花核是指一个核子四个面、适合雕刻单件的果核,此品种比较少见;多花核即上文提到的怪核。

  按照核子地方存放时间,核雕的材质可分为新核和老核。新核是指去皮后存放五年内的果核。由于新核的水分没有充分挥发,雕刻后极易发生开裂情况,因此它不适合雕刻。老核是指去皮后存放五年以上的果核。老核适宜雕刻,并且存放时间越长,其外观颜色越红。

  那么,哪种材质的核雕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呢?我认为,首先,大核和小核制作出来的核雕由于稀缺,价值较高;其次,色泽深红、质地坚硬的核雕也很受人欢迎,并且核雕被把玩得越久,它的颜色就越红,价值也越高;最后,饱满的核雕大气、令人赏心悦目,它的身价也很高。

  二、题——从题材看作品的立意

  看完了核雕作品的材质之后,第二步就是通过核雕作品所雕刻的题材来看作品背后的立意。

  题材是一件核雕作品的灵魂,核雕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有立意高远、题材创新的核雕作品才能不被历史的尘埃淹没。如著名的核雕作品《苏东坡夜游赤壁》,其作者王叔远独辟蹊径、锐意创新,创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题材,这只核雕作品因此而流传久远,成为后世雕刻艺人争先学习的典范。

  现在,传统的老题材,有“十八罗汉”、“财神”、“弥勒佛”、“关公”、“刘海戏金蟾”、“童子戏弥勒”和“和合二仙”等。以“十八罗汉”为例,高身价的此类核雕作品通常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果核大小适中;面相开得好,工手细腻;各个罗汉面部表情迥异,富有情态。

  至于创新题材的核雕作品往往更具收藏价值,不仅是其中所包含的薄意、浮浅雕、深浮雕和透雕等多种混合的雕刻手法,更可贵的是其题材背后的创新意识与价值,如根据果核的形态而雕刻出一些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或是姗姗可爱的花鸟鱼虫等,都往往更受某些特定的消费群体的欢迎。而此类高质量的核雕作品通常有如下特点:面相开得好,工手细腻;核雕形态美好;题材与手法间的协调性高、手法与手法间的连贯性高。总而言之,一个新颖的题材,再加上艺人精湛的雕刻手法,通常能创造出杰出的核雕作品。

  三、细——从细节看作者的用心

  鉴赏核雕时还需要看核雕作品中所运用的技法,技法往往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在这件作品中所下的功夫,以及作者的技艺水平。优秀的核雕作品在刻工上线条清晰流畅,刀法自然,深浅恰当,细致入微;在布局上比例关系恰当,远近景物排布合理,人物身体各部位比例准确。

  1、疏密有致、透而不空

  鉴赏具体作品往往是先看布局。核雕只有遵循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因此,价值高的核雕作品应该做到布局合理。

  布局,即构图。因为不同的核雕作品具有自身构图的独特性,所以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要看雕刻的人物姿态是否合理、物体和人物的关系是否呼应、山、水、石等景物的排布是否恰当。

  值得注意的是,在鉴赏核雕的布局时,物象之间分与合的关系应被重视。优秀的核雕作品应具有“疏密有致、透而不空”的特点,而不是“疏可走马、密不容针”。

  2、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在布局之后,我们可以开始看技法。核雕是一种减法雕刻艺术。在制作过程中,动刀讲究一气呵成,我们再观看作品中的点、线、面是否完美结合的同时,更需要留意作品中人物的形态、神态、衣纹和动感等内容是否精致。

  鉴赏者还可以通过观察作品中留下的刀痕来检验细节是否完美。首先,看这些刀痕是否明显,特别是图案的拐角处是否清晰。只有每个图案雕工的深浅和角度都有各自特点、关键部位的刀工准确的核雕才是上乘之作。其次,好在作品中运刀的技法最好能够别具一格,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最后,刀法与艺术造型密不可分,两者是否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等都是值得鉴赏者注意的地方。

  3、内含张力、自然流畅

  鉴赏核雕,在技法上不可不看雕刻者对于线条的使用。“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线是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概括提炼出来的、用来作为造型的手段,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通过线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核雕作品中,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特点:直线刚劲有力,表现建筑的挺拔坚韧;斜线富有动态,刻画群山的层层叠叠;曲线优美柔和,描绘女性曼妙的姿态;折线转折突然,描摹裂纹的动荡不平……不同线条的使用暗示了雕刻者内心不同的感受。而一件上乘的核雕作品应满足如下两个条件:第一,线条的排列和组合有一定的规律,内含张力;第二,线条的运动自然流畅。

  四、神——从神韵看作品的内涵

  神韵反映了整个核雕作品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雕刻者的思想结晶,它的地位在鉴赏过程中不容小觑。

  “‘气’这‘生气’,‘韵’者‘远出’。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示,‘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托体方见,韵必岁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钱钟书先生对于“神韵”二字的理解反映出了神韵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关于神韵的传说在书画艺术中数不胜数:韩干画马能供鬼驱使;张僧繇画龙点睛能使龙飞去;顾恺之用针刺像能使邻女心痛……这些事例,都说明神韵是作品的灵魂。考工记曰:“艺有优劣之别,而无大小之分”,核雕虽然微小,却与诗画艺术一样有着神韵之说。神韵美妙的核雕,会让人观之沉醉、爱不释手;反之,神韵平凡的核雕,则会让人观之无味,久而生厌。

  那么,在鉴赏过程中,如何评判一件核雕是否有生动的神韵呢?这就要看创作者是否运气于刀、是否将作品融入自己的思想。如果是人物作品,还要重点看人物脸部的肌肉表达、眼神表达和肌肉表达是否到位。

  核雕是一门微型的艺术,却在方寸之间容纳了世间百态,包含了天地万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获得了“纳须弥于芥子”的美誉。从古至今,核雕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藏物玩物者。

  参考文献:

  1、《核雕把玩与鉴赏》,何悦,张晨光,2012年1月第1版

  2、《中国传统核雕》,林锡旦、姜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许忠英,江苏苏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光福核雕》传承人。 2011年 11月,许忠英的作品《十八罗汉核舟》搭载神州飞船遨游太空,其核雕艺术作品在各展览中荣获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