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青竹刻

[日期:2015-03-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古人大都刻竹来记录信息,无数先辈们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竹刻艺术,并从简单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提升至细致,兼具欣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现代竹刻家白士风继往开来,在结合古人优异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流派。

 

  关键词:留青竹刻 白氏流派 文化传承

 

  一、竹刻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善使用竹子的国家之一,竹子生长周期短,方便再生。在纸发明以前,古人大都刻竹来记录信息,从竹简慢慢演变发展,由简单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提升至细致,兼具欣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佃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实物竹刻。

  竹刻的刻法也有多种,例如毛雕、浅刻、深刻、陷地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留青。现代竹刻家白士风继往开来,在结合古人优异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流派。

  二、白氏留青竹刻

  近代以来,常州渐渐形成了一个竹刻中心,产生了好几位著名竹刻家。其中尤以白士风值得尊重。其最年长,操刀最早,最成熟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后辈们,有着启迪、示范作用。著名古玩鉴赏家王世襄在《竹刻》一书中这样形容白士风:“白老擅长多种刻法,而已留青最为精。题材则真草篆隶、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无所不能。”

  他的《孙子十三篇》,每字每句皆是细致雕刻,从开切到铲底,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急躁。水滴而石穿,白老历时八年,终于完成了这样的一件艺术珍品,可谓史无前例。

  他的《试银针》将芭蕉叶下的女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女子左臂倒撑,右手捏针,坐在医药箱上。其心系他人,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他的《松鹰》更是于2009年被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从三千多件民间文物中选为四件民间“国宝”之一。同时,作为笔筒,白老在红木中镶嵌竹刻使得笔筒形状不再受竹子控制,也体现了其别具匠心。

  白老在竹刻艺术上已获取了惊人的成就,如今他的女儿白雪飞,儿子白坚仁,外孙于常青都继承了这门高超的手艺。白老晚年尤为溺爱其外孙于常青,自常青幼时起便将技艺刻法尽数传与他。可以说,于常青接受了最好的艺术教育与一瞬熏陶。

  白老精于留青,专于留青,大胆创新,为中国留青竹刻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竹刻这门手艺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作品符合了大众口味,多次获国内,国际的奖项,并获得留青竹刻史上首位二项国家专利。

  三、文化传承——我的竹刻生涯

  近三十年的竹刻生涯,三十年的艰辛历程。在这特殊的三十多年里,我一路追随外公的步伐,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成长为现在的工美大师。繁琐的工艺流程,高要求的雕刻技术,漫长的制作时间······这些曾让我一度想要放弃这一神圣的事业。然而,在外公的孜孜教诲中,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竹刻所承载的千年文化,嗅到了竹刻艺术中所蕴含的,那浓郁的人文气息。童年时的耳濡目染让我对留青竹刻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这份情感,使我在竹刻之路上坚持了这么多年。

  与其他工艺美术一样,要想做好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留青竹刻必须从选材时就细致挑选,我曾为此跋涉数不清的路,选择绝佳的毛竹,从山上锯、劈时就格外小心,生怕竹竿倒地时伤害到竹青。在煮过后小心擦拭,保存,待转色成功后方才进行雕刻,而光转色便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一旦转色失败,便意味着要重新取材。竹龄也需要慎重考虑,过老,过青都不是制作留青竹刻的最佳材料,前者艺术效果不好,后者不仅难制作,即便制作成功,它也难以长久保存。

  留青竹刻区别于其他竹刻,更注重平面阳刻,即铲除无用部分,留下的竹青,即为有用的,待表现的内容。一般来说,初学者往往会出现开切不当,划伤竹肌,擦破竹青的情况。

  所谓开切不当,大致分以下几类:第一,为求方便而未用反面刀锋开切,这样做出来的竹青边缘较为粗糙,脆弱易断。第二,力度不当,对于开切,我们要求以刀代笔,用刀锋轻轻勾勒,力度过大,刀锋会深入竹肌,竹青周围略有白色竹纤维,难以去除······第三,转刀偏差,我们知道留青部分仅0.1~0.2毫米厚,可所谓薄如蝉翼,稍有偏差便会损坏作品,严重的乃至前功尽弃。

  所谓划伤竹肌,即是真正伤害到竹纤维。这是施刀者在施刀过程中,臂力,腕力与指力的配合不到位造成的。好比现在年轻人打篮球,投篮时只有当高度,力度,角度三者配合到位时才能命中篮筐,施刀时亦是如此。而这只有经过长期的磨砺才能较熟练地掌握。当然不排除一些外在因素,如刀口的锋利程度。所以在雕刻之前将刀口磨锋利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人诗云:“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擦破竹青,即是留青部分受到真实损坏,原因也有多种,比如施刀者在开切环节出问题(前面提到过),另外由于竹青部分松,部分脆,形式多变,难以捉摸,初学者如若定力不够,无法做到收放自如,也易擦破竹青。

  留青竹刻的难度可想而知,并不是每一个学艺者都能走到大师级别。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艺者的态度,毅力与恒心。这么多年的经历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艺,还有那愈加坚定的信念,那将文化传承下去的使命感!

  竹刻在表现书画题材时,往往运用四种留青法:全留,多留,少留,不留。竹青由厚到薄,颜色由深至淡,对应着书画里,墨汁由浓至淡的过度。而这需要竹刻家对书画题材的认识以及对竹刻技艺的掌握程度,进行艺术的创作。所以说,竹刻家也需要懂得必要的书画知识。只有当材料,技艺,认识完全具备时,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四种留青法是留青竹刻的精髓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只有留青竹刻可以表现书画,而其他竹刻却不能的原因。

  最后支持我要将这文化传承下去的是它那不可仿古性。有些书画可以仿古,有些器皿可以仿古,然而留青竹刻却是不能。许多化学方法对留青竹刻造成的更多的不是艺术性的提高,而是进一步的伤害。由于化学试剂对有机物的影响大部分不可逆,所以对留青竹刻进行仿古是在破坏留青竹刻,这种破坏无异于将其变成一件废品。只有经过时间的历练,等待包浆成熟,竹肌颜色变红,才能成为一件艺术珍品!这时,竹肌的红与竹青的白对比鲜明!立体感变强,愈发显得好看。因此,竹刻的珍贵性可想而知,每一件作品无不凝聚着竹刻家们的心血。多年的努力,细致的雕工,超凡的毅力,持久的恒心,最后都浓缩成一件艺术品,这样的艺术怎么会不让人喜爱呢?留青竹刻集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于一身,这样的艺术怎么能不让它发扬光大呢?

  外公时时刻刻教育我要走创新之路,他曾说:“要使得留青竹刻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我必将牢记教诲,不断融入现代艺术元素,与时俱进,用自己的一双手将这文化好好传承,好好发扬。用自己的智慧和对竹刻的理解,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金西厓刻竹 王世襄竹刻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4

  【2】贡金梁 留青竹刻集 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7.6

  作者简介:

  于常青,生于一九七一年,延陵人氏。系留青竹刻白派传人,其为大师白士风之外甥。於其祖技法之外,大胆革新、取其博大、质朴而不失古法,自成一法。常青追随其外祖学习竹刻至此时已近30年,在其外祖教导下,刻苦学习,严于律己,一丝不苟学习竹刻技法。至此,法已练就以刀代笔,展现万物於竹皮之上,犹如活物。其刻工精湛、表现力强,曾多次获得全国各类艺术大奖。更被海内外藏家收藏,有极高声誉。而其严于律己,慎思而为,一心要发扬名族技法,孜孜不倦为民族而力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