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艺术中的祥瑞文化

[日期:2015-03-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核雕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一种古老的微雕艺术。本文从祥瑞文化的角度切入,简述了历代雕刻家在选择原材料中注入中华祥瑞文化的元素,以此论证核雕艺术与中华祥瑞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键词:祥瑞文化 橄榄核雕 桃核雕

文殊菩萨

鼻烟壶·吉祥如意(作者:夏栋)

鼻烟壶·吉祥如意2(作者:夏栋)

 

 

  在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艺苑里,有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那就是以质地坚实的植物果核或果实壳作为原材料,在其上面进行手工雕刻的文玩艺术,名曰“核雕”。

  核雕虽微,微中见宏。纵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核雕艺术,千百年来作品数以亿计,其中为数甚多的作品在选择原材料上注入了中华祥瑞文化的元素。

  祥瑞文化始终伴随人类行进

  祥瑞,又称福瑞、符瑞,是一种预兆和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向往和企盼。它始终伴随着人类行进在历史发展的旅途中。“祥瑞”与“灾异”都是异常的自然现象,人们不愿见到的凶兆即“灾异”。西汉曾兴盛“灾异说”,东汉以后“灾异说”衰退而“祥瑞说”兴盛。从古至今,远避灾疫邪恶,追求吉祥顺畅,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概莫能外。这种心理定势的形成,使人们的想象力插上了双翅,在思维的王国里恣意驰骋,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神秘怪异、象征祥瑞或者灾疫的意象。于是,“象征即用一种事物或卦画符号来表示某种思想和意义”

  祥瑞一词,源远流长。历代史书,专设“符瑞志”一项,记载当代、前代或历代的祥瑞。古代祥瑞大体分五个等级,最高等级的瑞兆为嘉瑞,其次为大瑞、上瑞、中瑞、下瑞,各有名物,涵盖自然界各类现象。祥瑞名物发展到明清时期又有增加,甚至包括皇宫中的各种祭祀礼器,谓之杂瑞。儒学认为,这种吉祥的征兆是天意的表达,是天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的政策的赞成或表彰。观察和解释这些现象,是儒者的重要工作。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祥瑞,千百年来,祥瑞已成为普通百姓表达止戈息兵、岁稔年丰、保境安民、扶危济困、除暴安良、风清月嘉、阖家平安、子女成才、祛病消灾等美好愿望的大众文化或平民文化。祥瑞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产物,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形态的结构形式。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中国古典哲学基本观点之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祥瑞文化的哲学基础。祥瑞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千百年来已渗透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中。

  中华祥瑞文化遗产分布甚广,至今我国仍留存着十分丰富的祥瑞文化遗产,园林文化、宗教信仰、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等等领域里皆有所体现。除此之外,渗透在百姓的精神与生活之中的,也无处不见。因此说,中华祥瑞文化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生活中,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源远流长。

  橄榄核雕中的祥瑞文化

  我国的核雕起源于古代的微雕。据史料记载,有一种选用橄榄核作为原材料所雕刻而成的文玩艺术品,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橄榄原产中国,是著名的亚热带特产果树,南国名之“橄榄”,北方则称其为“青果”,因果实尚呈青绿色时即可供鲜食而得名。橄榄的别名有很多:黄榄、山榄、白榄、红榄、甘榄、青子、谏果、忠果、福果、橄榄子、余甘子、橄棪、青橄榄。长期侨居海外的华侨将它视为“天堂之果”。他们认为,只有得到神的眷顾,只有努力、用心地打造自身的品质,才能获得如此珍贵的礼物——橄榄,才会实现天堂般和谐而美好的精神和生活意愿。

  橄榄核雕,是在大约一寸见方的橄榄核上微雕的。它在春秋战国这一特殊时期出现,其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材质或表现形式上的突破,更是体现了在底层的民众向往天堂般和谐而美好的精神和生活意愿。崇尚祥瑞,民心所向。迨及明代,核雕这门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日趋兴盛。那个时期,橄榄核雕曾风靡朝野,视作“时尚”,不仅皇帝喜欢,连民间也极为风行,还成了西洋人猎奇的对象。宣德年间(1426~1435),有位人称“一时圣手”的微雕家,姓夏,名白眼,“能于乌榄核上刻十六哇哇(即娃娃),状米半粒,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论雕刻”)皇帝朱瞻基酷爱核雕,对他极为赏识。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赞曰:“我朝宣德年间,夏白眼所刻诸物……可称一代奇绝。”张应文在其《清秘藏》一书里,赞美夏白眼与南宋高宗时的雕刻家詹成,乃“求之四百余年,仅二人耳”。

  清代,是核雕艺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时期,主要以苏州为传统产区。据长洲(苏州)人褚人获《坚瓠十集·跎子诗》载:“予旧藏沈君玉橄榄核,雕跎子一枚。”又据《坚瓠集》、《畊砚田斋笔记》介绍:“沈君玉,吴人。善雕刻,以橄榄核雕跎子一枚,棕帽胡须,直身层有补缀,手持一扇,扇有诗四句。又有杨梅核雕猕猴目毕具,其技特精。或云能画。”康熙年间,世居嘉定(今属上海市)城南的竹刻家封锡禄(字义侯,晚号廉痴)“在橄榄核上,雕《草桥惊梦》故事,有屋字人物,间以疏柳藏鸦,柴门卧犬,夜凉景色,精微动人”。

  技艺精湛的核雕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无数藏物玩物者惊叹和入迷,行情日趋看好,几乎达到了“是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的地步。其中的橄榄核雕,不仅可作为手串等佩饰,还可雕刻佩饰挂坠、念珠、扇坠。作为一种微雕技艺同其它雕刻类艺术品相比,其艺术含量是不可估量的,而且这种承载中华祥瑞文化和民俗风采的艺术品,成为古今休闲时尚的象征,或将单枚挂于腰间或多枚串起戴于手腕,把玩摩挲,其受欢迎程度,并不亚于玉雕类饰件。

  福寿吉祥辟邪镇魔的桃核雕

  在核雕这门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日趋兴盛的时候,一种被称作“桃核雕”的文玩艺术品问世了。据史料记载,这一新核雕品种所选用的原材料是桃核。

  桃核,即桃子的果核。桃子,简称“桃”,蔷薇科桃属植物,是一种果实作为水果的落叶小乔木,花可以观赏,果实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头等,核仁也可以食用。果肉有白色和黄色的,一般在亚洲最受欢迎的品种多为白色果肉、多汁而甜;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洲的人则喜欢黄色果肉且较酸的品种。桃子原产中国,古往今来始终被人们视作福寿吉祥的象征。在我国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实。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子,也可以“成仙得道,体健身轻”。正因为此,桃子被称为“仙桃”、“寿桃”、“寿果”之美称。另外,中国民间一直把桃木奉为祛邪扶正、避凶趋吉之物品。“桃,鬼所畏也”;“桃者,邪所恶”;“桃,所以逃凶也”。这里的“鬼”、“邪”、“凶”是疾病、灾难、厄运的代名词。

  由于桃子具有福寿吉祥、辟邪镇魔的象征,千百年来一直被雕刻家所利用,或作为创作的原材料,或作为创作素材。晚明雕刻工艺家、虞山派微雕创始人王叔远晚年所雕的力作——1994年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镇海区的一枚核舟,选取的原材料就是桃核。此枚名为《东坡泛舟赤壁》的明代桃核舟首尾长29毫米、宽20毫米、高9毫米,共刻有5个各具神态的人物,精妙的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与明末著名散文家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嘉善人)的《核舟记》描述相吻合。明末著名戏曲、散文家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里,亦记载了王叔远赠给他的另一件题材为舟船的桃核雕刻作品,与《核舟记》里描述的大同小异。

  据了解,明清时期的桃核雕刻,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十二生肖、吉祥物等等,精巧玲珑,是一种垂挂在衣带或纨扇或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亦可玩赏。现存的明晚期桃核雕《八仙蓝采和》,核上未留名家款识。这枚桃核只有成人的拇指般大小,方寸天地间展尽了微雕艺人的神技。在那表面高低凹凸不平的桃核上,艺人依桃核的形态与质地奏刀巧雕巧作,将八仙中蓝采和的面容神态、头上发髻及肩背的花篮和脚下的海浪纹雕镂得惟妙惟肖,所采用的刀法借助于当时竹雕中的圆雕、深雕、毛雕和陷地雕刻等多种。清代戏曲作家谢堃的《金玉琐碎》,记载了有的艺人以桃核雕刻串连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罗汉,姿态各异,面目无一雷同。

  艺人用桃核雕刻出具有“最高果位”的罗汉们,以佛光罩体驱灭烦恼贪痴,争取衣食无忧,脱离生死轮回,追求乐哉悠哉。由此折射出他们热爱生活、追求长寿的美好愿望。

  在独树一帜的核雕艺术中,祥瑞文化的元素随手可拾,除了核材之外,题材更是多到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 中国科学出版社,1989出版

  【2】明 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论雕刻 欽定四庫全書

  【3】清 褚人获《坚瓠集》: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8月出版

  【4】明 魏学洢(《核舟记》

  【5】明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 凤凰出版社 2010年2月出版

  作者简介:

  夏栋,1980年生,苏州市人,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吴中区文化艺术重点人才。

  周文红,1979年生,苏州市人,工艺美术师。 2002年师从夏栋学习橄榄创作,不断开拓思路,力求创新。2005年与夏栋共同创立“善艺坊·夏栋核雕工作室”。

  他们的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创新发展。近年来所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许多作品被各界收藏爱好者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