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宗教文化对传统吉祥图案的影响

[日期:2015-03-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历史发展、特点做以简单概述。通过对中国主要宗教标志性吉祥图案的介绍来论述宗教在吉祥图案上的贡献。

 

  关键字:吉祥图案、宗教

 

  吉祥图案是指以象征、谐音等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吉祥图案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造型艺术形式,直接反映着广大劳动人民普遍的生活、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下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作为民间传达吉祥祝福之意的重要的视觉符号,吉祥图案更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其取材广泛,内容纷繁,着重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福纳祥的思想观念。喜庆吉祥,福寿平安,是中华民族千古永恒的希望和追求,是一种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吉祥图案丰富多彩,神奇怪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吉祥图案的文化象征意义

  吉祥图案在人们的观念中是能带来祥瑞、辟除灾厄的图案,它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其显示瑞应、降福免灾的功用包含着“万物有灵"观念和鬼神信仰,但同时它又充满着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是世俗人生美好追求与愿望的象征物。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特别注重吉利、祥瑞的心理感受。先秦典籍中已出现“吉祥"概念。《庄子·人间世》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朝成玄英注释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在中国,吉祥图案特别兴盛,应用范围很广,它不仅出现在婚娶、生育、寿诞、丧葬、节庆、居住、服饰、饮食、交游等风俗习惯中,而且还出现在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活动中。吉祥图案涉及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吉祥图案在中国历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生生不息。当今城市的市徽、产品的商标、工厂的厂标、电视台的台标、节日集会与运动会的会徽等,都有采用吉祥图案的例子。

  二、吉祥图案的发展简史

  吉祥图案的起源可上溯到商周,真正起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审美情趣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与之相生相伴的各种艺术形式也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传统吉祥图案具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与它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远在远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先民们对神秘莫测的宇宙万象和诸多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动植物的形状与生活特性充满了幻想与猜测,企福求安的图形符号由此诞生。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石雕、玉刻中先后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怪兽,如龙、凤、龟、鸟等,以及云纹、水波纹、回纹等纹饰亦最先出现。据史书记载,尧舜之世的先民们就已经崇拜天文,视山河为神灵并重视吉凶之兆。这一时期彩陶工艺上的动物纹、人面鱼纹等都带有人敬天神、人仰混沌的意味。这种图腾文化,虽然还不能真正意义上被称为人们主观能动所创造的装饰吉祥图案,但客观上它奠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基础,将其源址定义在了人文艺术的范畴之内。商周之时巫术盛行,预卜凶吉,趋利避害,是人们普遍的理想信念。春秋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吉祥图案在阶级社会中得以产生。因为在阶级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这工艺水平的突飞猛进,丰富的思想内容得以通过客观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青铜器、漆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鸟纹、象纹等各种纹饰,让人不仅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凝重典雅又神秘古老的精神内涵。以此信念为基础,汉代出现的道教教义与儒学经学讥讳思想相互影响,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取得大融合,形成了封建社会上层的希求富贵,皇权永固,企慕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等祥瑞意念。再加上神话传说,极大地丰富了吉祥图案的题材,并广泛地应用于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品中,丰富的吉祥语言开始出现。例如在汉代织锦上已经出现不少吉祥图案,有“万事如意”锦、“延年益寿大益子孙”锦等。此时传统吉祥图案中的福、禄、寿、喜图案已经逐渐开始成形。隋唐之际,在与外来纹样的融合中,创造出了诸如宝相花,唐草纹和陵阳公祥等富有吉祥意义的民族新纹样。宋元时期,吉祥纹样不断受到来自道教,佛教以及民间的影响,题材也日益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样。吉祥图案日臻完善,逐渐普及。吉祥图案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彩画、陶瓷、刺绣、织物、漆器上,此时的吉祥图案进入了发展的高度普及期,甚至到了“图必吉祥”的地步。到了明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封建上层意识与市民意识相互渗透、融合,传统的祥瑞思想转变为吉祥如意福寿富贵等世俗化的吉祥观念。吉祥图案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吉祥图、吉祥俗、吉祥语的流传更为深远,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步加深。清代装饰吉祥图案集历代之大成,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把装饰吉祥图案发展到了极致。其形式多样,名目繁多,是中华民族在持续不断达数千年的造物活动中,融合中国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作设计才华,不断融合中国的道教、玄儒、政治伦理和民情风俗,成为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体系。

  三、吉祥图案的特点

  一是不受工艺材料局限。这种图案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工艺品中,许多民间艺术家的创作都要运用这种图案。不管是什么材料,木版年画、剪纸、陶瓷、刺绣、蜡染、雕刻、建筑装饰等等,都会出现吉祥图案,这些图案不受材料的限制。二是不受地域限制。吉祥图案的出现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从西藏到上海、从黑龙江到海南都有这些吉祥图案。三是不受时间限制。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具有吉祥寓意性质的图案,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岩画、雕刻,如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骨雕“双凤朝阳”,图中有两只鸟,中间是一轮太阳,距今已有近万年历史。从那时起,这些吉祥图案的创作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说,中国的吉祥图案是冲破了工艺材料局限、冲破了地域局限、同时也冲破了时间局限的,在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创作发展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四、宗教对吉祥图案的贡献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结构是以儒、道、佛三大宗教为主要构建,社会的运转以此三家的哲学思想为主要轴心。自儒、道、佛发源或引入中国,吉祥图案的发展便与其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下面我分别就中国几大宗教做以简单的阐述。

  1、道教

  我国目前的宗教体系按照起源可分为外源性宗教和内源性宗教,这其中道教可谓是最为正宗的华夏文明的载体。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农耕文明的发达,促使周围各族文化向其汇聚,经过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首先形成了道教。以汉朝为代表的众位皇家统治者们把其奉为正统文化,以至于后来传入我国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受到本土道教的影响,通过对道教的追根溯源,发现道教是所有宗教信仰中对我国吉祥图案影响尤其深远的。

  阴阳、八卦可谓是道教最具代表性的灵魂标志,它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的凝炼,代表了我国先民对于世界万物的生成的领悟,同时在道教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和结合了许多民间智慧和其他宗教信仰的精华,因此是我国宗教集大成者。在道教盛行的汉唐时期,阴阳五行和仙道思想不仅在上流社会,而且在民间风靡。上到皇家内院下到平民百姓,都在力求长生不老之术。这一时期在以祈福求祥,辟邪为主的道教思潮的影响下,龙、凤、仙、云等图案成为中原大地吉祥图案的主体。它们是吉祥图案的前身。龙、凤、太极八卦等吉祥图案都是在道教文化模式下影响形成的。还有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山海年长的日、月、星辰、山、水、岩石的描绘。代表善、裕、仙、福、禄的扇、鱼、水仙、蝙蝠、鹿等;表征友情、长生、不老、君子、辟邪、祥瑞的莺、松柏、灵芝、龟鹤、竹子、狮、麒麟、龙、凤等。另外,时常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作各种样式与其他的纹样配合使用,起装饰作用。还有由这些单一元素组合而成的图案我们称之为吉祥组合图案。新组合的图案必定含有祈福、祈寿、祈禄、祈平安等吉利意义,并通常有固定词语与之搭配。

  龙凤纹样是五千年华夏文明里形成的中华审美模式下的必然产物,它是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的中和智慧的产物,集多种智慧于一身经多年锤炼形成,为此我们认定促使龙凤纹样形成的正是积淀了华夏文化的道教观念。龙凤,本是不存在的事物,而道家思想正是这种利用“中和”思想将看似矛盾或者对立的因素相互融合渗透,使之形成新的事物,于是融合了“鹿角、驼头、蛇躯、鹰爪”既能腾云又能入水的龙的图案诞生了,它并不是一个神灵鬼怪,而是一个栩栩如生、生机勃勃的新形象。

  《尔雅·翼》中将龙的形象表述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屡、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看似平常的动物,组合在一起却具有了王者之气,成为了历代帝王的专有标志,在皇帝及其家族的服饰、日常用品中多次出现。早在新时期时代,龙的图样就作为氏族图腾,成为保佑早期氏族部落的神灵标志。纵观服饰纹样演变的历史,龙纹形象一直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离开过历史进程,经过发展变化,广泛应用于建筑、染织、日用品等领域。在各种皇家御用服饰及工艺品上,龙纹充分体现了其气势磅破的精神内涵,与云纹和其他兽纹配合在一起运用,体现了皇帝及其家族的专属特权。而如今,龙纹飞下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吉祥图案,在国际上也更加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

  凤纹的产生和发展与龙纹相似的,不同的是,凤纹在早期作为氏族图腾出现的时候并不是许多动物的组合体,而是某一鸟类的实物摹本。汉代瓦当上著名的四神纹,又称四灵纹,包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朱雀即凤纹。据史料记载,“凤具五行,……凤头上青,故曰载仁也,……凤颈白,故曰绥义也……凤背为赤,曰负礼也,……凤胸黑,故曰白智也,……凤足下黄,故曰蹈信也”,充分说明了凤纹也与龙纹一样,其形象也是道教五行思想的反映。在唐末宋初,关于凤纹的说法:“鸡头、蛇颈、燕颁、龟背、鱼尾,五彩色”也在色彩方面对于其体现的五行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说明。凤纹在服饰上的应用主要集中体现在古代帝王的妃嫔中,例如皇后的服饰被称为凤袍和凤冠,在形式和色彩上都是应用了凤纹图样,这是因为凤纹本身体现的雌性特征,而龙纹更多的体现的是雄性特征,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又形成了“龙凤呈祥”的图案,也成为人们寄予爱情永恒的图样。

  2、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盛行,这对吉祥图案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佛教艺术题材之一的莲花成了此时期盛行的吉祥纹样。在莲花纹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的“宝相花”,其名称与佛坐象名称——宝相相同。“宝相花”的珠点也与佛珠相仿。而人们耳熟能详的佛家“八宝”亦“八吉祥”,原是佛教庙宇中供在佛、菩萨“神桌”上的吉祥器物,到后来,“八吉祥”成为建筑、染织、陶瓷、地毯上吉祥图案极普通的题材,并不仅仅限于佛教供器所用。从这些佛教派生出的吉祥寓意,符合我们民族向善的心理乃至追求永生的理想。

  法螺——妙音吉祥:佛经载,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故今法会之际常吹鸣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也即象征着达摩回荡不息的声音。

  宝伞——张弛自如,保护众生:古印度时,贵族、皇室成员出行时,以伞蔽阳,后演化为仪仗器具,寓意为至上权威.佛教以伞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藏传佛教亦认为,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

  盘长(吉祥结)——回环贯通,连绵不绝:吉祥结较为原初的意义象征爱情和献身。按佛教的解释,吉祥结还象征着如若跟随佛陀,就有能力从生存的海洋中打捞起智慧珍珠和觉悟珍宝。

  法轮——圆转不息:古印度时,轮是一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后为佛教借用,象征佛法象轮子一样旋转不停,永不停息。

  双鱼——避邪、解脱坏劫:鱼行水中,畅通无碍。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得解脱的修行者。藏传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对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着复苏、永生、再生等意。

  莲花——生命之本灵魂安息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至清至纯。藏传佛教认为莲花象征着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

  华盖——解脱众生病苦之象征:为古印度时的一种军旗。佛教用幢寓意烦恼孽根得以解脱,觉悟得正果。藏传更用其比喻十一种烦恼对治力,即戒、定、慧、解脱、大悲、空无相无愿、方便、无我、悟缘起、离偏见、受佛之加持得自心自情清净。

  宝瓶——福智圆满不漏: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瓶内装净水(甘露)和宝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即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园满、永生不死。

  另外,谈到佛教就不能不提及相当于佛教最有代表性的符号,那就是“雍仲”。所谓“雍仲”是藏语对“卍”形符号的称呼。严格地说,“雍仲”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标志或教微。“雍仲”为梵文音译,其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我国古代译为“吉祥海云相”。“雍仲”图案在西藏出现得比较早,在象雄语中,“雍仲”为太阳及永恒的太阳之意。在西藏日土岩画中,雍仲画表示的是太阳及其光芒。最初画一个圆圈,边上画几道光。以后逐渐减化,便演化为与“万字符”一样的符号。象雄时代有文字后,将此符号称作“雍仲”,其含义也逐渐演变引伸为坚固、永恒不变、避邪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征。在苯教中,所奉宗教名雍仲苯,其教祖顿巴辛饶手持嵌有雍仲纹样的禅杖;所用的文字称作“雍仲神文”;所处地方为九级雍仲山、雍仲沙地。藏族民间至今还流行以“雍仲”一词作为苯教寺院名称或苯教信徒的人名。

  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入乡随俗”的也接受了“雍仲”这个符号,但从方向上与苯教相区别,即佛教的“雍仲”符从左向右顺时针方向旋转,称“右旋雍仲”,苯教的则自右向左逆时针旋转。这个区别是非常严格,无论绘制图案或旋转巡礼,都必须按照教属认真进行,不容混淆。我们从信徒摇动嘛呢轮、朝拜圣地等的旋转方向上,就可以辨别出其教属。“雍仲”符号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古老的神秘图形,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古印度、波斯、希腊都曾将此符号作为咒符、护身符和宗教的标志。

  在藏区,雍仲符号也多以图案的形式出现,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寺院、民居、服装、节庆、婚丧等等之中:寺院、民居家什及门窗的木格上用其进行装饰;逢年过节时,用白灰在门外地上画雍仲图案,表示吉祥如意;修建新房时,也画雍仲于地基之上以求坚固耐用;还有将雍仲图案画在房门上的,意为抵挡邪恶、驱逐病魔;有的藏族妇女还喜欢将此字符绣在衣服的背部,认为这样可以免除天灾人祸……雍仲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藏区雍仲符号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反映,而且是传统吉祥观念的艺术体现,已经深深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迹,人们以此表达着对幸福、平安和吉祥的憧憬与追求。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图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图符不仅仅是意味深远的宗教图符,作为传统吉祥观念的艺术表现形式,干百年来,早已融入到了藏民族的文化生活之中,成为其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些吉祥图案本身所蕴含的宗教成分已经渐渐淡化,而逐渐突出了装饰作用,成为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之一。

  3、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有着严格的中国文化特点,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宗教,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但儒教与上面所提到的道教和佛教都不同,在网络及众多媒体中,经常以文字“水”“仁”“礼”“儒”等代表儒教,其没有一个特定的符号物来表示。提到道教大家首先想到阴阳太极,提到佛教首先脑海里映入的是“卍”型的“雍仲”,但提到儒教,大家就只对孔子、孟子、曾子、朱熹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有所印象了。儒教对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贡献显然不及上述另外两家。但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中心思想却又因为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生态属性被人们借物喻志的表达了出来。例如狗的不侍二主为忠,羔羊跪而吃奶为孝,鹿的不食荤腥为仁,马的顺从主人为义等等。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就有了具体的象征物。

  五、总结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发源、发展是与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构成,人们的思想变化,生产力变化密不可分的。从上面的发展简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吉祥图案作为中华民族内在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始终贯穿并体现在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中。作为一个工艺美术从业者,欣赏并且去研究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对我们了解工艺美术的历史,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工艺美术品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学》 彭吉象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3月

  (2)《中国艺术设计史》 赵农 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1月

  (3)《中国吉祥装饰设计》 段建华 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年.

  (4)《中国纹样史》 田自秉 吴淑生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5)《中国美术史教程》 王振复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

  (6)《工艺文化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研究会编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3年

  (7)《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南怀瑾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06.

  (8)《中国道教文化与艺术视频纪录片》(来源网络:优酷网)

 

作者简介:刘畅,男,1981年生,工艺美术师。现就职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任展览部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国内重大工艺美术行业展览、会议的策划及实施。并参与工艺美术作品评审,组织各类专业比赛等站等工作。先后参与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50周年庆典活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换届工作,参与亚太手工艺大师评选活动、参与组织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评审活动、参与千年发展目标基金中国文化与发展项目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