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刺绣传统创作界面——浅析立体多层绣的美学构架及市场开发

[日期:2015-03-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传统的单面绣、双面绣都是立足于同一层绣布,是以一个平面为创作界面。双层绣、三层绣等立体多层绣在刺绣创作界面上实现革新,第一次把景物分配到多个平面,并利用装帧,将不同的平面拉开空间距离,让实际存在的物理空间融入到了画面的空间表现方式当中,使作品更具有立体通透感和层次感。

  从刺绣创作、刺绣艺术欣赏、刺绣市场拓展等各方面来看,立体多层绣的这种突破都具有新的价值。但是正因为刺绣表达界面的创新,研究者和创作者不得不从美学角度进行重新审视,才能找到更好的艺术表达路径。

 

  关键词:刺绣 平面 多层 立体

 

  作为工艺美术,刺绣最原先是以生活实用品的形式出现的,突出的是“工艺”二字,实用第一,艺术是附加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艺术在发展衍变过程中,累积了越来越丰富的艺术含量,实用性逐渐退居附加地位。

  从发展历史来看,刺绣艺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针法、造型等方面。在一个平面内,一代代刺绣工艺师探索着新的技艺,并借鉴融合国画、油画等平面造型艺术的长处。可以说,理论研究者、刺绣工艺师此前探讨刺绣艺术,默认的都是在一个平面内的刺绣艺术。2010年以来,周海云团队尝试打破刺绣的平面格局,让一件刺绣作品走向立体多层面表达,希望能为刺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不同的思路。

  两件苏绣作品的探索:首次从单层到二层,从二层到三层

  2010年,由爱涛艺术公司设计,周海云团队绣制的双层绣《拙政园》入选上海世博会江苏展馆,成为该馆中唯一一件刺绣展品。苏绣是苏州,也是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拙政园》能成为江苏展馆在绣品方面的唯一展品,也表明组织方对这件作品创意、苏绣功底的认可。

  《拙政园》是苏绣行业的第一件双层绣,呈圆形,里外两层用红木地屏镶嵌。这幅作品的前层是一幅被绣得玲珑剔透的风景画,半透明的绣布上,是一幅池塘碧波荡漾,鸳鸯戏水,塘边杨柳青青,桃花盛开的场景。里层的绣布则选择了拙政园见山楼的建筑实景。两幅画拼合后,水面衔接自然,风景远近分明,立体感极强。整个作品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宁静脱俗,充分展现了苏州园林之美和镇湖刺绣的精湛工艺。

  用两层刺绣拼合成一幅刺绣,是将刺绣的平面表现向立体表现的第一次尝试。上海世博会结束后,双层绣《拙政园》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被上海博物馆收藏。

  双层绣,是在单层单面绣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如果在传统单层双面绣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衍生出三层绣呢?2012年,周海云团队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徐海欧教授共同设计,在传统双面绣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推出了“立体三层绣”——《嬉水逐帆影》。这件作品呈长方形,由三幅体态独立又遥相呼应的绣布搭配组成,两侧的绣布是单面绣,放置于中间的绣布是双面异形绣,三层绣布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以立体的形态融合成一幅苏绣画面。居于中间的双面异形绣的两个绣面色调不同,一面是太湖“夏之韵”,另一面是太湖“秋之景”。与夏景一面搭配的半透明单面绣通过荷花竞艳、锦鲤嬉戏、垂柳依依等元素,呈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景致,而与秋景一面搭配的半透明单面绣则展现了“芦苇临风摇曳,白鹅逐浪嬉戏”的深秋景致。从任一面看,单面绣均与中间的双面绣在表现元素、景深、色调等方面恰当搭配,浑然一体。不同的绣面通过构图元素、色彩、空间的恰当搭配,组成了这些景色。

  不同于传统双面绣的是,这件苏绣作品因为采用了三层创作界面,处于外部的两层均以中间一层为背景,简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双面绣后景绢绣定位难的问题,提升了苏绣的艺术表现力,使作品更具有立体通透感和层次感,更显生动和谐。作为新的绣制与装帧方法,这种具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在2012年被认定为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技术成果,并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证书。

  创作界面革新的意义:助力刺绣从复制到再创作的嬗变

  通常,不管是单面绣还是双面绣,都是立足于同一层绣布,是以一个平面为创作界面。我们生活的真实空间是一个三度的立体空间,要在二度的平面上再现生活空间,只能以平面透视的方式实现,遵循人眼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实远虚的视觉经验。而立体双层绣、三层绣在创作界面上实现突破,是刺绣创作领域的一次革新,第一次把景物分配到多个平面,并利用装帧,将不同的平面拉开空间距离,让实际存在的物理空间融入到了画面的空间表现方式当中,增强了立体表现效果。从刺绣创作、刺绣艺术欣赏、刺绣市场拓展等各方面来看,这种突破都具有新的价值。

  一、突破创作者思维定式,有利于刺绣技法创新、绣品题材范围的扩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首先是要继承好工艺特色,在“传承与保持本质特色”的限度内进行符合刺绣艺术表达规范的创新。但是,继承传统规范,不等同于固步自封,必须在不失苏绣艺术本质特色的基础上尝试创新发展。其实,传统刺绣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从沈寿到杨守玉,从仿真绣到乱针绣,都是创新发展的历程。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变迁速度和力度都空前的时代,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造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工艺美术的传承,我们要讨论的不是会不会变,而是如何变、怎样变才能既不失苏绣传统特色,又促成新的艺术发展。

  立体多层绣的出现,让刺绣创作者在惯常的平面思维之外,也可以考虑多层面创作。而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转变,相应地也将有利于刺绣技法的创新。以立体三层绣《嬉水逐帆影》为例,前层绣布的半透明性,为后层刺绣增添了隐隐约约、朦胧飘逸的美感,这与在同一平面绣布上创作朦胧飘逸感所需的手法是截然不同的。从整体构图来讲,《嬉水逐帆影》的每一个单幅绣面的构图都是不完整、不平衡的,需要对里层、外层绣面进行符合美学原理的组合、呼应。不同绣面构图元素的互补,也不是简单的元素分配,不是简单的“影”“画”叠加,更不是生硬的拼凑,而是要考虑到过渡搭配。以双层绣《拙政园》为例,画面远处、近处都有水,那么,里层、外层绣面也都需要表现水,并且两层的水不能有明显分界,这就需要寻找两个创作界面对同一表现对象的自然过渡技巧了。而对于平面刺绣来说,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在这一次创作中,周海云团队在绣制两层水时,采取不同的密度过渡,最终实现了两层绣布上的水自然过渡、远近分明的效果。

  创作界面从单层到多层,也带来了对创作题材的重新审视。绘画、摄影是把三度立体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二度平面上,用透视的方法在平面上得到立体的形象。而立体多层绣是把平面上的景物部分还原成三度立体空间,其结构、形体、比例、明暗、空间等关系都与在单层平面创作存在差别,需要研究者和刺绣工艺师从美学角度进行重新审视,才能找到更好的艺术表达路径。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教授李砚祖所言,工艺美术“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决定了不同的造物品类和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属性。”①刺绣工艺师认为不适合在单一平面绣制的题材,换成多层面,则可能有不同的趣味,增添可创作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刺绣工艺师依据绘画、摄影等平面作品进行立体多层绣创作,虽然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异形转换,但是仍然是构成复制的,必须取得原作者的版权授权。②

  二、多元的作品形态,有利于为刺绣艺术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刺绣艺术品销售遇到的问题难以一言概之,其中一部分问题是特定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档次与特定刺绣作品的艺术品级不对应,一部分是因为消费者喜好的艺术品题材、形式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在不少消费者的印象中,他们对刺绣艺术品的样式、材料、风格、技术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欣赏观念。就是说,喜欢刺绣的群体、不喜欢刺绣的群体已经固化。换言之,一些刺绣艺术品不被市场认可,可能不是刺绣工艺师的技能问题,而是他们缺少对市场实际需求的认知,缺少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捕捉,导致雷同作品大量出现。

  不可否认,当今的艺术品消费市场,已经是多元化的市场,作为消费主体,消费者在艺术消费活动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强烈需求丰富多样的产品形态,以便在消费的广度和深度上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一门工艺美术种类,无力扭转社会文化的变迁、市场的多元化变迁,但是可以主动适应,参与变迁,呼应和把握消费者的精神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特征,尽可能地使艺术作品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性的审美和精神需求。立体多层绣与传统单层绣相比,是新的艺术品形态,在形式、风格、趣味诸方面都为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提供了新的选项,对于改变他们对刺绣的审美习惯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论及多元化的消费市场,不妨拿立体多层绣与市场上相关的两类艺术做一比较:

  1.与装置艺术的比较:

  立体多层绣、装置艺术都突出了“组合”、“布置”、“距离感”、“综合展示”等关键词汇,因此,人们很倾向于把立体多层绣理解为一种比较简单的装置艺术,其实,两者大有区别。

  装置艺术是一门当代艺术,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美学思潮笼罩下的新兴艺术门类。装置艺术的创作者主张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以对传统艺术的反诘与超越为其美学特征,不少装置艺术前卫到让很多人看不懂的地步。在展览和收藏方面,装置艺术藐视美术博物馆、画廊的权威,一般在非正式的展览场所供短期展览。目前,装置艺术尚未成为一种主流表达方式,仍然处于一种边缘化的游离状态。对于如何判断装置艺术的价值,收藏家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和尺度。因此,装置艺术极少被收藏。

  而立体多层绣仍然属于传统苏绣艺术的概念范畴内,它没有背离苏绣主要的特质,它部分实现了二度空间向三度空间的转换,但是每一个平面上的景象,仍然是在所在的那一个平面上,所以说,立体多层绣对传统苏绣的改变不是颠覆性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呈现介质方面做了适度创新。在绣品优劣方面,立体多层绣的苏绣特征鲜明,是人们都可以看懂的视觉语言,具有传统苏绣品鉴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品鉴立体多层绣。因此,喜好收藏苏绣的消费者也很容易接受立体多层绣。

  综上,立体多层绣具有装置艺术的部分特征、优势,甚至可以在市场营销中打出“刺绣装置艺术”的推介语,但是又不像装置艺术那样前卫、另类,既不丢弃传统消费市场,又有利于开掘新的消费市场。

  2.与立体绣比较:

  同样是刺绣产品,同样在平面转立体方面有所突破,但是立体绣的艺术含量是不可与立体多层绣媲美的。

  所谓的立体绣,其实更偏向工艺实用产品,是一种消遣性的装饰品。非专业人士仅需按照设计步骤一步步操作,把各小片拼接起来即可。本质上,立体绣仍然属于业余人士的十字绣。立体绣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量,我们不排除立体绣的艺术进化空间,但是就目前的市场主流来说,它与专业刺绣工艺师的绣品在艺术层面上是远远不可同日而语的。

  立体多层绣下一步研究方向

  作为传统刺绣创作界面的一种革新,立体多层绣带来了很多新的美学研究课题。比如,要做到创新而不越界,保持传统苏绣特质,立体多层绣有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两层、三层,甚至四层绣布,也只是对立体空间的粗略划分,现实的立体空间远不只多层,而是许多层、无尽多层,创作者在为各层分配构图元素时,除了远近标准,还应该在元素主次、大小、高低、曲直、色彩、明暗等方面确立怎样的参考标准?多层绣面的每一层都有各自的平面透视构图,如何实现多层绣布构图的有机合一,不给人以勉强搭配的感觉?应该如何确定各层绣面之间的空间距离,使不同绣面的构图更完美地搭配?是否能打破平行组合,在多层绣面间引入斜面、横面,以便在保持刺绣传统特质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立体?是否可以因应年轻群体的时尚消费需求,在多层界面中加入灯光、3D投影等元素,使立体多层绣炫动起来?哪些类别的题材更适合采用立体多层绣形式进行创作?这些都需要美学研究人士、刺绣工艺师共同研讨,形成艺术创作、鉴赏理论体系。

  从创作实践来看,这种新型刺绣界面表达方式目前只有两件作品面世,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市场供需格局。接下来,需要画家、摄影家同刺绣工艺师共同参与到创作过程中,设计、绣制出更能体现立体多层绣艺术优势的绣品,并早日推向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第100页。

  【2】《论异形转换是否构成复制——以“平面到立体”为视角》上海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周海云,1965年生。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幼受祖辈们的影响,深爱苏绣技艺。1982年开始从事刺绣工作。1992年创办吴县市云帆刺绣工艺品厂,2002年更名为苏州市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为了寻求刺绣技艺的突破,,于2006年拜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玉英为师。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周海云的刺绣工艺水平更上一层楼,作品本身更富艺术气息。2007年成立苏州高新区海云刺绣研究所,潜心研究刺绣针法。周海云大师时刻不忘传承和发扬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也有幸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