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刺绣艺术创新及三二组合乱针针法的探索价值

[日期:2015-03-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人们对刺绣材质的认识是渐进的,同样的丝线、同样的针,仍然可以组合出新的艺术表现技巧。创新是苏绣的生命源泉,周海云团队在创作实践中探索出的三二组合乱针针法,是在乱针针法基础上的新技巧,对于灵活再现枝叶类图案具有特殊效果。

 

  关键词:针法创新 三二组合 乱针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刺绣、做针线活可谓女性必修的生活技艺之一,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农家少女,几乎人人都能露两手。人们有向美的本性,实践多了,群体技艺不断上升,巧手绣娘带来的创新针法不断增多,绣品中凝聚的艺术含量也不断丰富。创新,是苏绣从手工艺产品向艺术品发展的原动力。回眸以往,创新成就苏绣的地位。展望今后,创新是苏绣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有选项。

  创新表达形式:刺绣艺术生命的源泉

  1.人们对刺绣材质的认识是渐进的,需不断修改、完善。

  “固定的材质,需要不固定的运用”,这是工艺美术创作的基本理论。刺绣作为工艺美术品,它使用的材料属于物质文化,凝结其中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经过许多代人千针万线的积累,先人们一步步挖掘到刺绣物质材料新的属性,将其转化为新的创作技巧,形成了一定的刺绣针法和艺术表现风格,这就是刺绣成长过程。

  在传承过程中,这些针法、表现风格容易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种传统规范。“规范”是教科书,是启明灯,是播种机,让下一代刺绣传人便于学习、把握。“规范”也是一种壁垒,把握不好,就会阻碍刺绣艺术创新。创作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探索创新的作品被称为“非驴非马”的情况,创新者的动力受挫,于是“老题材老做,老做老题材”的现象屡见不鲜,客观上导致刺绣艺术的生命力被挫伤。

  2.苏绣通向更高艺术殿堂,必须迈过创新门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苏绣需要保护和传承。保护和传承必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不使这一特色文化消逝,二是为当代生活创造美的价值。进入21世纪的传统工艺美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工艺品在形式、风格、趣味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和需求。要服务于当代生活,苏绣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传统刺绣艺术新的活力。创新可以在传统的表现形式中注入新的内涵,也可以用新的形式表现传统的内容;可以运用传统技艺反映新时代的题材,也可以运用传统工艺表现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能让苏绣通过创新活跃在艺术品市场,而不是仰仗政府“供氧”保命,就是对刺绣最好的传承。创新有成本风险,但是一个工艺美术行业如果群体不创新,注定会使产业萎缩,这更促使我们这一代刺绣工艺师发力探索更好的刺绣艺术表现力、文化承载力。

  环视艺术品市场,各个画种都在不断派生出新技法、新形式,产品业态日益丰富。但是从苏绣的创新实践来看,以往的创新主要集中在题材方面。据媒体公开报道的数据,自2011年以来,刺绣艺术之乡——苏州镇湖已先后有近千项装帧、图案等苏绣外观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而针法创新屈指可数,主要依赖传统苏绣的平针绣、打籽绣等10多种针法、绣法。近年来,镇湖的多位刺绣工艺师尝试了针法创新,邹英姿的滴滴针法、顾金珍的免光T形针法、姚建萍的韵光针法、薛金娣的捻丝盘线刺绣针法、郁丽勤的米似形针法、周海云的三二组合乱针针法等8项针法成功获批发明专利,使得苏绣的表现力更强,更多的题材、绘画风格得以通过苏绣来再现。苏绣的艺术价值、交流价值、学术价值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市场空间也相应扩大。

  对于这些针法专利,业界、学界大多持积极态度,肯定其为苏绣的艺术表现力带来的股股新风。但是也需正视的是,一些学界人士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针法不少都只是对传统针法局部的、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仍需归入平针绣、仿真绣、乱针绣等大类别里,创新者尚不足以与沈寿、杨守玉等具有开创性的先辈相提并论。本文认为,创新有大类别的创新,也需鼓励小类别的创新。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各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做了极精细分类的。创新层级有异,但是只要是创新,对于刺绣发展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只要是严肃、积极、认真的探索,都值得鼓励。退一步讲,即使针法创新不成功,其创新意识也是行业急需的。创新意识带来艺术特色,而只有特色鲜明的刺绣艺术品才有灵魂。特色被模仿借鉴,各位苏绣工艺师协同提高,再在更高平台寻求更深层次的特色,探索具有变革意义的创新,这是苏绣应走之路。

  如何既能延续传统苏绣艺术形式的精髓,又能主动呼应时代的文化特征,以传统为基石,挖掘刺绣材料的新特质、运针的新方法,并突破人们的习惯认知,绣制出苏绣艺术的新语境?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周海云团队产生了一些创新思路,三二组合乱针针法就是其中之一。

  简针出意境:三二组合乱针针法绣出灵动感、朦胧感

  2012年春天,周海云团队在绣制《荷乡清夏》时,对占据画面很重要位置的大片柳树图案做了新思考。柳树是苏绣的常见题材,刺绣工艺师们往往采用平针、交叉乱针、三角乱针针法来绣制,由于这两种传统针法的针线走势比较单一,表现的柳叶不够灵活,画面光泽也较平淡,不能体现周海云团队理想的鲜活、灵动感。周海云团队反复揣摩,将已经绣制好的图案拆了再绣,绣了再拆,经过多次对比、摸索,寻找到了一种比较理想的运针方式:将一个外轮廓面积较大的三针组合与一个外轮廓面积较小的二针组合进行搭配。连续以这种针法绣制,就产生了一条条螺旋状跳跃的线路,既能描绘出柳枝、柳叶的大致轮廓,又不刻意追求逼真,达到了让柳叶似动非动,飘逸朦胧的新艺术效果。

  从整体构图来看,运用三二组合乱针针法的这幅《荷乡清夏》画面显得灵活、流畅。取得成功后,周海云团队又尝试将这种针法用以绣制其他类树木、花草以及需要表达朦胧感的背景类刺绣对象,也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创新,跟原先的作品不一样,跟别人的作品不一样,就是“新”。但是,这个“新”,一定要有美学价值。分析这次创新实践,我们归纳出几点体会:

  首先,三二组合乱针针法更多地融合了国画“以简胜繁、以少胜多、以无胜有”和“不似之似”的表意特征。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赞颂国画“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突出这一风格的国画没有浓墨重彩的繁复,没有面面俱到的铺陈,有的只是简单的骨干、脉络、线条。中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则的则强调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推崇中国画对象形、形似的超越。比如,现实中虾的眼睛是圆点,而在齐白石的画中,虾的眼睛变成两个“直道”。他不是在画虾的眼睛,而是在画虾游动时眼睛在闪光的感觉,这样显得更生动更传神。虽然不逼真,但是更形神兼备。

  周海云团队在摸索《荷乡清夏》理想的柳叶绣制针法时,融合国画这两个特色,不以逼真为美。如果太逼真,太拘泥于细节的照片式呈现,就会显得过于规矩,所呈现的画面就是静态的。三二组合乱针针法有虚有实,乱中有序,序中有乱,以螺旋状的线条走势简单勾勒出柳枝、柳叶的最关键轮廓,对欣赏者的视觉起到了“误导”作用,让人感觉似动非动。

  其次,三二组合乱针针法有助于赋予苏绣更多的精神寓意。

  戏剧、小说、绘画等艺术种类的作品,常常出现悲剧题材。而苏绣作为工艺美术,作为美化环境的生活展示艺术,主要创作目标是营造活泼的观感,所以基本上没有悲剧题材。我们从情感表述角度审视苏绣的各类创作题材,基本都是在展示祈福、吉庆、喜乐、美艳等精神诉求,归纳起来,这些诉求都是一种向上的心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期盼。在近年来的创作中,周海云团队认为,三二组合乱针针法轻快、洒脱的运针风格,对于勾画、引导昂扬的精神诉求是很有利的。跳跃、活泼、灵动的艺术效果,能够引导欣赏者产生相关性、发散性的联想,从而形成特定的氛围和感受,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看到树在歌,花在笑。

  参考文献:

  【1】《中国刺绣史》孙佩兰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年版

  【2】《苏绣针法和技巧》孙佩兰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9年版

  【3】《美学散步》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4】《任彗闲刺绣艺术》任嘒闲 古吴轩出版社 2000年版

  作者简介:

  周海云,1965年生。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幼受祖辈们的影响,深爱苏绣技艺。1982年开始从事刺绣工作。1992年创办吴县市云帆刺绣工艺品厂,2002年更名为苏州市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为了寻求刺绣技艺的突破,,于2006年拜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玉英为师。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周海云的刺绣工艺水平更上一层楼,作品本身更富艺术气息。2007年成立苏州高新区海云刺绣研究所,潜心研究刺绣针法。周海云大师时刻不忘传承和发扬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也有幸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