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绣《一团和气》的创作

[日期:2015-03-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苏绣《一团和气》的绣稿是来源于明代宪宗皇帝朱见深的画稿。此画取材于晋代“虎溪三笑”的典故。绣品运用了施针、散套等苏绣的传统针法,并加强了艺术表现形式。使作品中高僧慧远、道士陆修静和陶渊明三人的形象与神态呼之欲出。原画的文化内涵和作品的创意均在绣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关键词:《一团和气》、文化内涵、刺绣 创作。

 

  中国刺绣艺术历来和绘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也仍然如此。从绘画稿到刺绣艺术品,是形象、思维与技巧的运用相结合,是一次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创作者的感情在作品中或具体、或抽象的体现。艺术创作是需要有激情的,创作者在创作时所投入的感情越深,其创作的作品艺术性、思想性及表现力也就越强,也就更能使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创作出一幅成功的刺绣艺术精品。必须在作品中倾注创意者的辛勤劳动和思想感情,充分运用刺绣的独特语言来创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因此,对绣制者来说首先对绘画绣稿要作深刻理解领会,在绣制过程中既要忠实绘画稿的创作意图,又要充分体现刺绣技艺的表现力,才能尽善尽美的创作出一幅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刺绣艺术精品。

  笔者创作的苏绣《一团和气》就是一个新的探索。这幅画稿是明代宪宗皇帝朱见深的作品。此画取材于晋代“虎溪三笑”的典故。从前东林寺前的虎溪,据说是慧远禅师送客出寺的界限。慧远专心修行,送从不越过虎溪,但有一次,因为与陶渊明及庐山简寂观道士陆静修畅谈义理,兴犹未尽,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以至慧远所驯养的老虎鸣吼警告。此时,三人才知已过了虎溪,于是相顾大笑,欣然道别。这大概是庐山最早的传说了。经唐宋文人绘图作文,大肆渲染后,影响甚大。但据后人考证,慧远去世时,陆静修只不过是十岁玩童,因此此事纯属虚构无疑,只是故事背后隐含的“三教原来是一家”的意味,颇足深思。朱见深绘制的“一团和气”,他塑造了儒、道、佛三教名人陶渊明、陆静修、慧远祥抱在一起,笑成一团的形象,意在倡导君臣团结建功立业的精神。作品正中的圆脸圆身的胖子居中而坐,神情温和,传说此人坐生意“手气”极佳,六月卖帽,天上即下大雪;腊月卖扇,天气便热似酷暑。因此人们将他视为“吉祥如意”之神留在民间,为的是“和气生财”、“买卖顺手”。该作品是一幅仿古的优秀作品。

  在绣制前,我首先对这幅绣稿进行认真的理解,选出需要着重精细处理的部位。线色的选择比较复杂,因为是仿古,所以不能用鲜艳的颜色线,甚至有些线色还得复旧,这样才能体现出作品的韵味。

  要将作品整体做到丝缕顺畅,勾线需要轻重不一,人物衣褶处衬色明显,线条可以较粗。这样,能凸显出罗缎的质感,使人物形象看似更加自然,作品中左右两人衣服的线条要处理的非常清楚,既看到的是两个人、又要相互呼应、相互重叠渗透。形成看似一个人,仔细再看是三个人的艺术效果。作品中人物的额头部分需要绣制出一种朦胧感,既要分清是三人,又要凸显出整体的效果。让人观赏者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制作眉毛部分要稍微弯曲,一条眉毛要正面和侧面两人共同享用,这是绣制者必须处理得恰到好处,才会有看到自然有序的效果。眼睛的部分要绣出眼睛的神采,目光正视前方。眼黑左右大小相等,眼角稍微趐起,以便配合整体效果。左右嘴角颜色稍深,嘴唇要有厚度,才能表现出作品中的质朴,聪慧的性格。绣胡子时,要先用细线一层一层的铺底,然后用稍粗的线加深,再做两层的“胡子”比较有杂乱,显得有层次感,让胡子看起来更加真实。绣头发采用接针和滚针,与额头连接的部分要做到制作精细,颜色淡雅,长短参差而互相渗透,并且用淡灰,灰色,深灰色和黑色线逐步加深。绣手时采用了斜丝缕,并且线条要顺畅,勾的线条顏色不要太深,手指节节衬托的颜色要柔和,这样才能看起来作品的效果更加有韵味、真实。

  在绣制过程中,笔者创造性地运用了拼色法和镶嵌方法,使各种丝线色彩的深浅、冷暖色调与画中的色彩表现更加一致。用多彩的丝线在作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画面得到了丰富的色彩感。作品运用了施针、散套接针、滚针等苏绣传统技法,并采用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使高僧慧运、道士陆修静和陶渊明三人的形象与神态呼之欲出。绣品中人物生动传神、笑容可掬、看似一人,而细看却是三人、极有趣味。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刺绣作品的创意,均在绣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总之,要绣好一幅作品必须了解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领会作品的意境,在制作前必须细致观察作品的色彩,确立线色前后层次的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注重针法的运用,要根据人物、场景中不同的物体,采用相应的针法,注意疏密关系。这幅作品的创作,是又一次的新的探索。我将一如既往地发奋努力,为苏绣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张小娟、女、1963年生、工艺美术师。1995年创办“苏州高新区梦杰绣绣庄”。代表作品有“人物肖像”“佛像”“写意荷花”“蝴蝶花”等。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