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彩线显特色

[日期:2015-03-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乱针绣,创始人是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和杨守玉教授,经长期探索,打破以往传统的排比其线,密接其针,运用交叉堆积的手法创造出来的新美术品种。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赞曰:“乱针绣以针代笔、以色丝为丹青,使绘画与刺绣融为一体,自成品格”。

 

  关键词:美术 针画语言

 

  乱针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我国刺绣工艺美术界的一个创新品种。因其针法独特,视觉表现力强赢得世人青睐。其创始人之一的杨守玉教授,在乱针绣针法的运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守玉教授(1896-1981)名韫,字瘦玉,江苏武进人,幼时受学于史聘三先生(民主人士史良之父),有良好的文学基础,同时随表姐庄著学习刺绣。后又受表兄刘海粟影响喜爱绘画。1915年杨守玉毕业于武进女子师范学校。被聘至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任教,讲授绘画和刺绣。她注重绘画与刺绣内在结合。“学刺绣者必先学绘画,绘画造诣愈深,刺绣方法就会变化愈多”。她刻苦钻研刺绣艺术,在正则学校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艺术视野愈益开阔,创作思路日益成熟。凭着她对现代艺术的酷爱,掌握的西方绘画技巧和理论以及她娴熟的刺绣技艺,将西方绘画观念和传统刺绣艺术结合起来,于1928年创作了中国刺绣史上的第一幅作品《老人头像》,历经六年,探索首批作品,展示于众。观者为之赞叹不已。从此,使乱针绣与民间工艺刺绣分离,成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杨守玉教授的高足,原正则学校的任慧娴老师,迁居苏州,受聘于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任乱针绣法指导,并首创虚实乱针绣法,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六十年代又创双面异色异样绣和双色三异绣,为乱针绣的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刺绣艺术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

  作为第二代传人的吕去疾教授(吕凤子先生长子)在接受了系统的西方绘画学习后,回到“正则”执教并传承了乱针绣技艺,又从理论上阐述了乱针绣艺术的特征,总结了针法技巧。为后辈们的追寻艺术之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九十年代初,我在乱针绣发源地——丹阳吕凤子故居,师从乱针绣艺术世家吕氏二代传人,在他们悉心指导下,反复训练绘画及乱针绣技法,吕去疾先生每天绣上4小时左右,我帮他穿针,吕老边绣边用丹阳“普通话”讲着正则绣的起源和特点。有时因为我的提问发出呵呵呵的笑声,那眯缝的眼睛和光亮的脑袋显得愈发慈祥和蔼。吕老有一个大胆的动作,就是把他绣的作品局部剪下来,放在另外一副作品上,然后缝合绣制,浑然天成,别具一格。我的丝绒绣也许就是得益于吕老的这一不寻常手法,我是把丝线剪成寸断,糅合堆积,加上乱针,譬如丝绒绣作品《归去来兮》我运用丝线的特殊肌理和光泽,分丝抽离、剪成寸断、蓬松堆积、将不同色线糅成团状、块状,来表达笔触和墨韵。

  现将我的学习体会,对乱针绣针法技巧作一浅显的介绍。

  针法是指一种规范的操作标准。乱针绣在创作时,是不讲究针法的。不讲究针法,不是没有针法,而是不讲针法才能奇思妙想构成新的形式,这是令“手指离开眼睛的拘束,直接听脑的指挥,是一种技巧”。乱针绣创作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内在情感的感悟,是通过创作者掌握的技巧而表达出来的丰富和谐的色彩和线条。如果我们讲针法,就会形成一种标准,或者说是一种规范,规范就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东西,就会束缚我们的创作意识,造成一种思维惰性。

  乱针绣作为“针画”艺术,它在初创时期,创作者的原本理想是:用针线和色彩融为一体的语言形式打造一个新的绘画品种。由于一个“绣”字,被列入工艺美术行列。在中国四大名绣的包围之中,仅仅作为针法研究的范例而幸存。由于“乱”又不被各路行家所看重,认为不合刺绣艺道的规范。传统刺绣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由于从业者的学识修养偏重于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内容仍以花卉草虫、林木走兽、楼阁奇石为主体,以居室装饰,服装配饰这样的作品形式居多,并作为传统品牌流传下来,以制作精巧而名满天下。相应地,也就无法理解乱针绣以情感表现为宗旨的创作理念,使乱针绣长期不能走出“刺绣行当”的狭窄尴尬的境地,而成为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流传于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自任慧娴老师迁居苏州,她将乱针绣技法带进江南刺绣王国,从而使乱针绣植根于这块肥沃的土壤并迅速发展,传承至今。但在吴侬软语、昆曲评弹之乡数百年积累的苏绣传统文化氛围中,由于创作理念和技巧的特殊性,乱针绣这个“外来妹”作为独立的针画艺术,还缺乏成为主攻手的影响力,仅作为一种针法的嫁接和演变为艺人们接受。

  乱针绣不讲针法,它是相对传统的排比针法而言的。乱针绣按物象结构和绣面采光操作,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即行针走线,顺着结构,顺着光线,以造型为目的,以色彩表达情感(以线条为骨,以色彩为肉)。针线和色彩犹如我们手中的铅笔和颜料。绣作的过程,不就像在画素描,作色彩画一样感情专注嘛。

  吕去疾先生曾对乱针绣的画和绣的关系以及针法技巧作过这样的分析。他说此绣“是作者用针线为工具在作画,自己在作画同把别人的画刺成绣有本质上的区别”。认为“画绣一体”和“乱针技法”是构成乱针绣的两个要素。也是识别乱针绣是艺术创作还是工艺制作的基本标准。

  “画绣一体”是教学原则,亦可谓美学法则。学习乱针绣必须把画和绣紧密结合在一起,明确绘画是为绣服务。绣是目的,画是手段,画与绣不能分开。做绣要懂画理,学绣必学画,学画为做绣的辩证关系。通晓画理才能使绣做得更好更具绘画性特征,不失“针画”之实。艺术大师刘海粟评价乱针绣“以针代笔,以色絲为丹青,使绘画与刺绣融合一体,自成品格”。

  “乱针技法”是制作方法。就是把不同方向的直线用交叉,重叠刺针表现物象的体积感、空间感和色彩变化。乱针是超脱了“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技艺束缚,加强作品艺术表现力的创新。

  1、 基本针法:“乱针绣”是用直线的交叉,重叠造型。即用粗细,长短的色絲组成丰富多彩的面来表现物象的形体和质感。

  2、 特殊针法:“乱针绣”借用民间流传的叠园、结子、高肉(浮雕式)等针法为表现物象的特殊肌理和光泽,加强空间表现力度并且特殊针法只能在小面积范围使用,否则画面显得凌乱,破坏整体协调而缺乏美感。

  (1)、 叠园——用机针刺出来的凸显画面的主题色块。

  (2)、 结子——用色絲打结成点,固着在画面上,造成虚形雨点状效果的色块。

  (3)、 高肉(浮雕)——有浮雕效果,用废纸、棉球、碎布作填充物,经塑形固定铺针刺线,凸现画面,加强立体感。

  基本针法和特殊针法是用点、线、面的造型元素来构筑物象结构和色彩,并表达作者的精神状态,传递一种与观众合拍的审美情绪。

  3、 制作程序:乱针绣不在针法上求变化,而是在线条上和光色上求变化。我们在创作先是要反复审读素描稿和油画稿,摸索表现方法、操作步骤和预想绣成后的效果。

  (1)、 第一层,平铺打底,将预先创作的画稿用铅笔、水笔,或用电脑技术打印放大到绣面上,按画面颜色满刺一层底色,分清轮廓,增加色线厚度,刺底色是用线宜长宜粗,排针疏松,不要交叉和重叠,走针方向与物象面形相吻合,各个面上的线条方向基本一致。

  (2) 、第二层,完善细部,用交叉,重叠将色絲绣到物象和背景上,分主次逐个做实做细。先绣面积大的色块,背景及远的物象,面积小的,前景物象次后,附着物体的纹饰及引人注目的小件物品最后做。每做一处都要照顾到整体及各个物体间相互关系,包含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及环境色之间的互为映衬,相互照应,统一色调。

  (3) 、第三层,艺术处理,调整整体与局部的互应关系,加强线条的变化意趣和光线色彩的变化情趣,使光线和色彩统一,呈现出和谐的色调美感。这一层绣面上的线要下针肯定,刺得活,刺得轻松,线的方位、长短、粗细、疏密都要精心设计。用针肯定,便显出针力,针力和笔力一样,是针画艺术的生命力,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也是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

  综观乱针绣的创作过程,在创作理念上有别于其他刺绣,在用针方法上要做到乱而有序,乱而有理。乱针平针,以乱针为主,基本针法与特殊针法以基本针法为主,局部、小件施以特殊针法,不失“乱”的理念。在制作程序上要求用针先疏后密,用线先长后短,先粗后细,先大面后小面,用色先浅后深,先冷后暖,先灰后艳,线线衔接,层层复加,步步深入。

  4、 施针心理:由于绣作者在刺针作画时常受情绪感染,针脚稍有变化,审美效果也就各有差异。我们从针线的长短、粗细、松紧、方向的落针状态,即针脚就可表露出绣者的情绪变化和生理气质。如针脚过长且连接成片,是漫不尽心,胆大有余,缺乏思考的表现;絲粗而排列松散无序,显得粗制滥造,心绪忙乱;针脚细而短促且成片,隐现作绣者过于谨慎小心,缺乏胆识和魄力,过於小心的狭义心境。针脚凌乱无序,杂草一堆,表现出绣作者烦躁紊乱的情绪。同样,有什么样的心理气质就有什么样的针法表现,我们通过针法来考察绣作者的心理素养,同时也包含着对色彩选择的审美水平,从绣品的走针布色来判断绣工的优劣。

  针法在一定层面表露了创作者的心理素养,渗透着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用针过于单一,或过于杂乱都能造成画面因用针的不当而出现瑕疵,造成审美情趣的缺失。针线是骨,色泽是魂,不重视针法效果,也就失去了乱针绣艺术的坚实之骨,加之色彩配置能力的缺失,也就无从谈起乱针绣的灵动之魂。

  良好的创作心态需长期修炼,长期做绣可以养成不急不躁,静心勤思的良好品行,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同时不可忽视优越的环境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绣作者应在平静、安宁的环境中才能静思默想,才能奇思妙想。专注手中线,思考心中画。做绣和我国传统书画艺术均是心灵的艺术。我想这也是凤先生说的“常出奇意密思构成新的形式”,艺重于技的人生制作。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

  【2】中国美术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

  作者简介 :

  朱雪晴,1964年生,常州人,工艺美术师。九十年代,师从乱针绣艺术世家吕凤子先生的传人,吸取乱针绣色泽浑厚、层次多变的特色。并融合绒绣及乱针绣技法,独创的“双面立体乱针绣”,别具一格。继而又将丝绒与乱针绣结合,尝试运用丝线的特殊肌理和光泽,分丝抽离、蓬松堆积,以灵动的特质传递别样的美感,赋予乱针绣崭新的审美情趣。作品《醉花吟》《心灵之声》《和风韵》分别荣获《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银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