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美工艺美术变革的启示——从工艺美术运动到包豪斯在美国的实践

[日期:2015-03-0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2014年春节,笔者于台湾新北市立淡水古迹博物馆参观了《不朽的追求:威廉·莫里斯特展》,展览生动翔实地展现了一百多年前的工艺美术运动,使笔者思考良多。

 

  关键词: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运动 包豪斯 庞薰琹

 

  十九世纪下半叶,面对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丑陋工业品和维多利亚时代繁复装饰对于当时手工艺设计的冲击,英国开始了一场工艺美术的变革,史称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在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查理·沃塞(Charles Francis Annesley Voysey)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批评家、艺术家的影响下,以恢复中世纪手工艺传统、提倡简洁朴素的设计风格、反对机械化和过分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为目的的思潮在英伦以及欧洲工艺美术者之间蔓延。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许多“艺术家中的工匠”或者“工匠中的艺术家”。

  随着1888年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的成立,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的观念逐渐在建筑、家具、室内产品和装饰艺术的设计中体现。协会也通过一系列的展览让普通民众了解新时代的工艺美术设计和高雅的生活品味。

  尽管这场运动的初衷是倒退回中世纪,以此来消极地对抗工业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是这场运动却给后世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它所提倡的自然主义和东方主义的风格为当时的设计师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从而为之后的“新美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初在欧洲大陆,格罗皮乌斯开启了变革新的一步。

  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工艺技师联合会,在这个联合会里没有造成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的阶级差异!我们要思考和建立新的未来大厦,建筑、雕塑、绘画将结合在他的统一形象中。这座大厦像由许多工艺技师的双手将之矗立云天的殿堂,将成为新的未来信念的晶莹标志。[1]

  1919年4月1日,包豪斯学校在德国魏玛市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有人说,“包豪斯是德国在世纪之交为改革应用美术教育而进行的连续不断努力的结果。”[2]但是如果仅仅将包豪斯理解为为实现某种思想而进行的实践,显然有些表面,因为包豪斯贡献给世界的远远超过了其形式本身。诚然,新的艺术教育方式的运用培育了无数建筑、绘画和设计大师,然而,这种教育方式绝不仅仅施惠于他的学生,也绝不仅仅局限在德国、美国抑或是这些包豪斯培养的大师们身处的任何一个国度——包豪斯是一种思潮,一股鼓舞和传播创新、革新精神的力量。可以说包豪斯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教育。

  1933年包豪斯结束了他十四年的历程,留下的德骚包豪斯校舍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的众多大师一道离开了德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

  经历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以及之后的罗斯福新政,美国建筑设计师们开始关注社会经济需求的剧烈变化,重视新材料与新设计方式,学习德国经验。于是位于美国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开始寻求转型。1936年,美国建筑理论家约瑟夫·哈德纳特(Joseph Hudnut)成为哈佛设计学院(GSD)的首任院长。他合并了三个学院,拆掉教室间的隔墙和装饰,促进师生交流,并聘请了当时的先锋设计师——德国包豪斯建筑学院的前领导者格罗皮乌斯。

  由于包豪斯办学经验,格罗皮乌斯已经是一个享有盛誉的教育家、建筑师,拥有极高的社会名望。初到哈佛,便有大量宾客和学生前往旅馆拜访求教。他负责研究生设计课程,每周两次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删减原有的古典式绘图训练,鼓励他们进行个人思考,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他还坚持招收女性和国际学生。第二年,他升任为哈佛设计学院院长。但实际上,当时学校改革的阻力仍然十分强大。格罗皮乌斯在上任的一开始就提出,希望将基础设计课程设置到核心地位:学生入校后,在选择自己的专业之前,先上六个月的基础设计课。在格罗皮乌斯鼓励其他老师投票以及获取资金赞助等诸多努力下,这一想法直到1950 年,才得以实施,课程被命名为“设计基础”。[3]

  实际上,哈佛并不想完全移植包豪斯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一种带有包豪斯痕迹的却适合美国环境的教育体系。格罗皮乌斯在哈佛设立的“设计基础”较接近于包豪斯的初级课程。这个初级课程实际上成形与1923-1925年,此时期理性科学的想法逐步替代了表现自我的浪漫主义思想,老师们授课强调理论和手工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度量学生的创造潜力,以及将这股潜力释放出来。课程中“理论教学量大质高,是因为它运用了严格的理性思考,对视觉体验以及艺术创造性的本质进行着检验。”[4]例如,设计师伊顿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各种材质的试验,以及分析传统大师的画作等内容。保罗·克利和康定斯基负责教授对色彩和图形特性的探究。后来他们都出版了相关的书,例如康定斯基的《点线面》[5],克利的《教学草图集》。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工艺美术传统,哈佛并未采用包豪斯最著名的“大师、熟练工人和学徒”制度,而是强调学生对设计方法的研究和方案的创造性,关注“理念(idea)”——这一点实际上与包豪斯一贯重视理论教学的作法是一脉相承的。

  格罗皮乌斯在设计与建筑领域的教学尝试无疑为美国大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促成了哈佛乃至整个美国建筑教育的转型。此后,美国建筑界灿若星辰,无数的大师以他们革新性的作品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从本质上步入了现代社会。可以说从包豪斯到哈佛,从欧洲到美国,“格罗皮乌斯们”的努力影响深远。

  在格罗皮乌斯和他同伴们的领导下,现代主义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设计思潮,促使美国、甚至全世界设计师关注新材料、新结构,推动建筑以及工业用品技术的革新;研究解决设计产品的经济性和实用功能;摆脱历史上的旧样式,创造随时代变化的新型工业用品。这一思潮影响下出现的最典型的就是“国际式”风格,强调功能决定形式,摒弃民族特色和繁琐装饰,追求理性、标准化。美国的功能主义设计教育使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就预见到却最终没能实现的目标成为了现实。

  有人说,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文主义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而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主义思想又为社会注入了民主和法制的观念,而上述三点共同作用于现代社会的形成。然而,不管承认与否,即便具备了以上三个因素的十九世纪,并没有真正踏入现代社会。究其根本而言,无论上层建筑如何变革,在普通的人民大众之中并没有形成一种观念,即批判和革新——只有这种观念深植于普通民众心底的时候,真正的社会变革才会开始。然而,这种精神本身却是对理性主义和工业文明的某种程度的批判,因此,社会性和工业性的变革并不能从本质上带来真正的变革。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拥有改变的途径。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认为,现代建筑以及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批判的历史。人们从一开始的不接受到被迫接受再到融入其中,而对于现代设计的认知便构成了一部广义的教育史。现代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批判的眼光,不论是从材料、形态还是空间与理念。对于大多数的艺术家而言,当然这种对于传统的批判是建立自我的根本途径;而对于大众而言,这种批判是在建立在对新事物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在新旧冲突之间的再反思之中进行下去。我们有理由承认,二十世纪的艺术家以及设计师们用他们革新性的作品主导了我们的眼球,使得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无论接受与否,这种革新已经存在了,并且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从形态到理念的转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与西方不同,中文里并没有一个与西方相匹配的工艺美术词汇,而“工艺美术”这个概念也是受西方实用美术“applied art”、“arts and crafts”等概念的影响。根据现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的工艺美术包括陶瓷、刺绣、织锦、织毯、竹木牙角雕、玉器、漆器、金属工艺品、首饰等十几种大门类,具体又分为数百种小类。在这样的分类下,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与中国不同,西方的工艺美术包括图像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时装设计、装饰艺术等门类,而中国的工艺美术则与西方的装饰艺术(decorative arts)较为相似。在传统意义上,中国的各类工艺品其实都算不上美术,更谈不上艺术,只不过是工匠维生的手艺与活计而已。也许十九世纪之前,中西方工匠的的创作都很相似,精美的造型和纹饰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装点人们的生活而已。然而近代的两百年之间,西方的工匠成功地将现代设计的理念从传统的手工艺制作的范畴中脱胎出来,但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即便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依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巴黎归国的艺术家庞薰琹着手于发展中国的现代工艺美术,他提出“民族性”装饰艺术的理念。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少数民族装饰图案、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庞薰琹逐渐找到了一条发展民族现代设计的道路。在这样的理念下,一大批带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设计图案诞生。五十年代,庞薰琹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次在新中国开始了对于现代工艺美术的教学与研究。尽管庞薰琹将西方设计的理念融合进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使这种现代设计的精神真正在中国安了家,但是,由于中国的工艺美术传统和和西方的现代设计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如果一味地如包豪斯的大师一般开始中国的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或者说是现代设计的教育,可能有些不切实际,因为很多传统手工艺中的精华并不适合于用现代的教育模式进行传授。但与此同时,在越来越信息化、功利化的今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收藏和欣赏工艺美术的行列中来,而传统的好作品可能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情趣,为了使得传统的工艺美术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工艺美术需要符合现代中国国情的教育方式,以便使得这个时代的工艺美术品迸发出新的活力。

  从英国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和包豪斯的实践促进了西方工艺美术从传统的手工技艺向现代设计的转型。如果说在此之前的西方工艺品还远不能与古代中国能工巧匠的艺术创作相比较,那么十九至二十世纪的变革让现代设计进入西方工艺美术,让工艺品成为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艺术品。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十九至二十世纪并没有经历如同西方一般质的变革。建国之后,众多的工艺美术大师力求推陈出新,突破传统的藩篱,创造出新时代的工艺美术作品。但是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什么样的品类和材料才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思潮?什么样的美学和哲学思想才能代表我们的时代精神?这条路依旧很长。

  图1

图1:“不朽的追求”威廉莫里斯特展海报

  图2

图2:威廉·莫里斯

  图3

图3:威廉·莫里斯的红屋

  图4

图4:格罗皮乌斯

  图5

图5:拿骚包豪斯校舍

  图6

图6: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图7:庞薰琹

 

  参考文献:

  【1】格罗皮乌斯起草的并于1919年4月出版的第一份包豪斯宣言。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 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1年,第221页。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4年,第131页。

  【3】张瀚予:“包豪斯给美国留下了什么?美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装饰》总第200期,2009年12月,第42页。

  【4】包豪斯分期及观点参考自【英】弗兰克·惠特福德 :《包豪斯》,林鹤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71页。伊顿原文见Itten in Wick, op, .cit. , p83.

  【5】中译本参见【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谈点线面》,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胡建中,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国际商务师;江苏爱涛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工艺美术馆副馆长、江苏省黄金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金界》杂志总编;曾任江苏爱涛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宝玉石协会宝石专业委员会委员。

  1 格罗皮乌斯起草的并于1919年4月出版的第一份包豪斯宣言。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 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1年,第221页。

  [2]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4年,第131页。

  [3] 张瀚予:“包豪斯给美国留下了什么?美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装饰》总第200期,2009年12月,第42页。

  [4] 包豪斯分期及观点参考自【英】弗兰克·惠特福德 :《包豪斯》,林鹤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71页。伊顿原文见Itten in Wick, op, .cit. , p83.

  [5] 中译本参见【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谈点线面》,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