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人类在过去的历史中,发现了美石——玉。进而出于对玉器特别喜爱珍惜的心理,作为生前使用,死后葬品葬入墓中。在华夏中国,玉和历代政权及华夏民族文化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玉走进了百姓之家,赏玉、玩玉、收藏玉格外热潮,雕刻师也以高超而复杂的典雅之美,创意出代表华夏民族薄胎玉石制品。如:“薄胎玉壶春瓶”、“吉祥如意对碗”、“梅瓶“将军罐”等优秀作品。
关键词:追源、传承、跨越、精神
一、玉石的由来
我们的祖先是靠磨石,打石见火生存,由猿进化到人的演变过程,人类的出现,距今已有二三百万年。中国民族的祖先在遥远而漫长的洪荒古历史,在旧石器时代,在百万年的成长史中,留给现代人类最丰富的资源,要算那难以忘都的“靠几个石头磨擦而过”的时代。因为我们的祖先正是在那个旧石器时代磨过的石头之中,发现和创建了传之万古千秋的玉石文化。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可制造工具。当人类还居于原始荒原的时候,就是捡拾自然界的石块和树木,把石头变得更加锐利,更加方便于使用,在逐步地打磨石头中,使石器更加光洁和明亮,玉器由此产生。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人不可能总停留在拾取美石层面,他们遇到一些颜色比较鲜艳,光泽比较明亮,纹理比较别致,质地比较坚硬的材料,便会油然产生喜好和珍惜的心理。处于本能,让人们的大脑产生了审美的反映,久而久之,这些漂亮的石头,就归为一类,移之为玉。这就是中国上古时代玉石的起源。古代关于玉的定义“石之美者”,就是依据这个过程而来的。玉分五色,白、黄、碧俱贵。白色如酥者最贵。黄、贵色。碧色青如兰黑者为上。绿班,深绿色者为佳。玉在中国不仅仅是矿物,它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物产,内容相当丰富。不为人们所爱,首先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玉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被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郊特性》曰:“大杰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人们着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已经琢磨还是未经琢磨,在人们看来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情况,反映了时代对玉的认识水平。
二、传承玉文化
随着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人们继承原始人类制造石器的特长,将那些稀奇,美丽的石头进行仔细雕琢,刻制成自己喜爱的形态,再经过认真的打磨,使之变得更加明亮和动人,玉石上钻上一个小孔,串上根自捻自编的绳子,将这枚玉挂在胸前或腰间,这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并且有了求美的行为和创造能力,标志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开始,这是一个夸时代的伟大进步。
从此,玉石已不是一般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品,而开始具有王家的特征,被当作人群上层人物的礼仪用品和身份象征。
我们把玉石的历史综合起来,可以大致理出一条这样的轨迹:人类在石打石的过程中发现了美石——进而便能够识别玉材和琢磨玉器——开始是作为人身装饰——扣来逐步将玉器和其它材料相结合,作为镶嵌器物的用途——再后来就能够创作单纯的艺术品,表达人的审美意识,出于人们对玉器特别的珍惜心理,生前为人使用,死后作为殉葬品一同进入墓中。
随着最早迷信观念的产生,玉器被加上了鬼神的观念,最早的护身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由于对先人的崇拜,玉器开始和宗祖观念相结合,成为宗祖神的象征。因为玉石被人赋予了特殊的魅力,玉器被作为神权、政权、军事领导权以及财富的象征,为社会上层所独占,当时玉被认为能代表天地四方,具有通鬼神、达天地和至高无上的动能。玉的传统理论融入了国家内章制度和儒学理论范畴,运用于天地人神所有领域与国家政治、军事外效、礼乐教化、道德习俗等方面。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这就是从玉石刻玉器再到玉文化所经历的传承年代,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玉和中华民族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华夏民族文化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通过上面的论述,中国的“石之美者”法则已经沿袭使用了千万年之久,并且将永远的延续下去。
我们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玉种的范围还将继续拓展。玉,将会为我们这个时代赋予新的含义。
三、跨越时空风貌
在现代的中华地域,几乎全民族都充满了玉崇拜的氛围。至于使用和创造玉器比较发达乃至鼎盛地区,更集中于我国远古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更是折射出我国新时器时代深刻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聚集着一大批有形的和无形的发明与创造者,至今都仍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感觉仅在国内史上独创具异彩的“薄胎玉壶春瓶”、“薄胎吉祥如意对碗”、“薄胎梅瓶中”、“薄胎将军罐”等超薄制品,敢于瓷都景德镇瓷器比美,更折射出我国民间艺人深刻而丰富的想象力与文化内涵。这一壮观恰恰又见证着中华文明古国这个古老的民族,世世代代,用勤劳的双手,睿智的目光,一代又一代传承,超越的一段辉煌史前史。
“薄胎玉壶春瓶、如意对碗、梅瓶、将军罐”等作品,均采用薄胎工艺,均先后获得过国家级金奖,银奖及(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金奖等。作品仿宋、元、南北朝时代瓷窖制品,它具有当代苏州玉雕薄胎器皿主要特色:
玉雕师选择一块质地上乘的玉材,薄胎器皿采用浮雕、阴勾、镂空等工艺组合,并采用剔地隐起的技法在器物表面雕琢出各种纹饰,仿宋、元、南北朝时代瓷窑制品为增强其葉艺术表现效果。作品通过打磨后显得晶莹剔透。轻巧超薄的器物制作工艺很高超,常采用传统的水磨掏膛技术,通过晶莹轻巧,玲珑剔透,可谓“鬼斧天工”。
由内向外可看见器壁外部的细纹密花图案。由于胎体很薄,上手又轻巧,有轻若浮云鸿羽之感。如将“薄胎对碗”放入水中,可以飘浮起来,故有薄胎制品“水上飘”之称。
薄胎器皿制作工艺难度很高,技术性很强,因为器皿的坯体薄了,强度和韧性弱了,制作过程中极其容易破碎。它要求作者在制作时,必需具备娴熟高超的技艺及敏锐的观察力。前几年,我曾经在制作碧玉薄胎《吉祥如意对碗》、《薄胎玉壶春瓶》、《薄胎梅瓶》、《薄胎将军罐》时,从选料设计到制作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从中有过很多体会。
器型的工整性和材料的完美性是制作器皿的前提,所以器型是器皿制作的首要环节。我的《薄胎玉壶春瓶》是以新疆色泽沉稳的碧玉为材,在器形上选择了庄重大方的炉体造型,春瓶口小肚大,使得方圆相衬,瓶面雕饰形成了疏密有致的强烈对比,以充分展现出缜密的构思和成熟的艺术表现技巧。
纹饰是炉瓶制作的重要内容,纹饰的雕刻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别,《薄胎玉壶春瓶》、《吉祥如意对碗》等以传统的缠技,花纹为主,以阳刻浅浮雕的技法雕琢图案分布均衡对称,疏密得当,纹饰清雅、秀丽。纹饰顺着器形的面逐步转折,丝毫不见雕琢痕迹,且纹饰线条疏畅,细腻,平整,对称,端庄中具有动感,给人以温文优雅的感受。
薄胎制品作法妙技,是江南匠工的孜孜追求。由于胎体厚度要求在毫米之内,即要凸现玉质的美感,又要展现其技艺的精湛,设计时很难全方位把握,需根据出坯的情况不断修整,待器型形成后再设计装饰图案并进行雕琢、掏膛,直至打磨和抛光。苏州的薄胎展现了其轻盈之美,精工细作之技,为当今全国玉雕界首屈一指。
我的《薄胎玉壶春瓶》于2011年11月获第13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薄胎碧玉对碗》获2012年苏州子冈杯精品玉雕博览会银奖,2013年的金奖。
苏州玉雕之人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如同玉石坚硬不屈的执着精神和如此绚烂的艺术瑰宝。我们作为玉雕后人在为之自豪之余,也时常感到压力之大。如何继承前辈的技艺精华,提升当代的“苏作”艺术水平,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四、玉器之精神
不断创新,引领中国薄胎玉雕的前沿马驰率风,羊致清和。午马徐徐去,未羊款款来。这是一个梦想的时代,这是一个浩气长存的时代,这是一个历代玉雕工艺师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开拓创新,在百年坎坷的道路上发展,追梦迎接挑战的时代,这是穿越春秋冬夏,引领玉雕前沿的时代。“薄胎吉祥玉碗”上吉祥之意为“吉祥”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之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
玉石琢不成器,走进今天的玉器时代,玉已不是普通的挂件和摆设,它可谓天地之精,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和看待它。从而把玉推崇为最尊贵的事物,赋予了神奇的魅力。
《周礼正义》中有“玉齐则其食玉”的说法,孙治让注曰:“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赐水气”。读了这句话,我们对古人心目中的这个“精”字似可作三种探索性的解释。即精华、精气、精灵。
所谓精华,是指事物中最精粹、最美好的部分。精华二字用于玉,可理解为玉是天地间最精美的东西。
所谓精气,是指“元气”中精微细致的部分。它是生命的根源。按照儒家的理论,玉是天地之精气所化生,同时又能化生万物。它似乎具有一种无形的生命力,是天地万物藉以存在并运动的根据之一。
所谓精灵,是指玉具有神异功能。古人把玉看成有生命的神奇珍宝。它拥有呼风唤雨,驱神使鬼的力量,能医治奇病怪症,解除人的忧愁祸患,能惩恶扬善,劫雅扶正。它附于人体,即为正人君子的化身。它赋予物体,则能观奇功异效。《红楼梦》中要宝玉衡玉而生,显示通灵的故事所表达的也是这一层意思。
上面三种解释,从而表达人们对自然力量的企求和精神世界的欲念。
艺术在创造美,这美不是在艺术家的劳动过程中,而是在读者受到感动的时候产出来的。“艺术不只具有美好价值,且富有对人生的意义,深入心灵的影响”。形象、描象、启示构成了艺术“形、景、情”的三层结构。
玉雕的艺术感召力是由作者通过玉雕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特有的美,它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它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体现它的时代性,必然要冲出一尘不变的墨守和承袭传统的表现方法,探求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的多种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
苏州是座历史文化名城,风光旖旎,地灵水秀,素有“工艺之都”之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的水文化不但孕育了物化天成的人文景观,也滋养了苏州人温文尔雅的品性和情怀,培育了苏州人琢玉、爱玉、藏玉的习性和传统。如果说,苏州玉雕是因为其历史的 源和影响的缘故,不如说苏州玉雕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正在以崭新的面目展示给当代世人的高度崛起,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十分耀眼的新星。
今天,无数位玉雕家们在中国梦百年潮中扬帆起航,一代又一代人的那股血气、骨气、志气拧成复兴之梦想,汇出人生最出彩的心中之梦,这些伟大的雕刻大师即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他们将同祖国一道成长,一路高歌,用自己滚烫的汗水,在玉雕艺术史上创作出一个又一个震撼人类的美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马建庭《苏州玉器》 2012创刊号 第1期
【2】姚士奇《中国的玉文化》,中国国防广播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期
作者简介:
茹月峰,工艺美术师,1993年从事玉雕至今已有20年得到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孙林泉老师的指点。作品题材丰富新颖,造型古朴优美,雕虎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规矩,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既有着传统的韵味,又有传承发展的思路,受到客户及爱好玉雕收藏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