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刺绣是运用针法有规律变化和彩色丝绣线组合来塑造形象的造型艺术。它以画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润色”来描绘各种物像,是一种将绘画和刺绣高度完美结合的艺术。在刺绣作品中,刺绣针法和色彩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中国刺绣的针法、色彩的功能及其运用阐述了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 刺绣针法 色彩 运用
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它们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绣在全国各地世代相传。花色品种达上百个。主要有艺术欣赏品和枕、童帽、裹肚、门帘、鞋垫、床围、针线包、荷包、动物玩具等日用品。其内容多为花鸟虫鱼和风俗画面。如渭南潼关一带的妇女,就将象征富贵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绣于布马镫两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称“东府刺绣一绝”。随着时代的变化,乡品内容有所更新。同时一些传统绣品已进入外贸市场。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平是指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一件好的刺绣艺术品是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作品凝结的艺术效果也就成为鉴别刺绣工艺品和艺术品的重要标准。
刺绣作为工艺美术的范畴,与其他工艺一样是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以中国画为创作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润色”,通过绘画艺术和刺绣技艺高度完美的结合,来构造艺术形象。通过数代艺人的传承发展,中国的刺绣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刺绣针法技艺和色彩运用的科学体系。刺绣题材中时尚的设计理念和丰厚的文化潜质,必须运用各种材料和刺绣特有的工艺的实施才能表达其内涵,而实现刺绣所追求的高超境界的决定环节就是针法和色彩的巧妙运用。
1、刺绣针法
针法是指绣线的各种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集中国千万绣娘大军在文化艺术等发面反复实践,不断创新,才造就了一套套变化万千的刺绣针法。针法对刺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针法是刺绣作品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刺绣是运用针法有规律变化和彩色绣线融洽组合来塑造形象的造型艺术,在刺绣题材的构思中,已包含了对针法的选择和运用。其次,针法的表现力是构成刺绣艺术审美效果的基本要素。刺绣针法表现事物具有鲜明的装饰效果。她在表现物象本身所具备的色泽感、虚实感、空间感及质地方面是其他造型艺术所不及的。色线的体面突起、地斜的凹陷、针脚的肌理都可以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抢针绣”,在分批叠压绣线后出现逐层的起伏纹路,呈现出具有浮雕形式的艺术效果。当这种特殊效果和造型巧妙结合时,形象的装饰性就表现了出来,如“挽针”“打籽绣”等针法绣做的图案全部都是由小结子形成,产生了较强的立体效果,给人独特的审美效果。又如乱针绣,采用长短不一,纵横交错的针法,以表现物象的形体和色泽效果,极富立体感,特别是在处理油画、风景画题材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另外,不同的绣线,如丝线、绒线、尼龙线、金银线等所构成的针法也会因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物体或细腻、润泽或粗犷、洒脱或朴华、整洁,可见充分调动材料与工艺特性增强绣品的质感和特点是刺绣工艺得天独厚的优势。刺绣工艺倾尽了中国民间绣娘代代相继的聪颖、智慧和情感。
2、色彩的搭配和运用
一幅好的刺绣不仅要针法灵活,更重要的是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色彩的运用是一幅刺绣作品成功的关键。如何将刺绣中的色彩搭配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色彩相关理论知识,并将色彩的原理运用到刺绣当中。现代色彩艺术是建立在物理光学基础之上的学科,人的视觉感知的色彩千变万化,但任何色彩的变化都是在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上的变化。色相、明度和纯度构成了色彩的三属性或称之为色彩的三要素。也就是说,只要是色彩,一定会具备这三种性质。同样,刺绣的色彩运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绣品色彩不论和谐或对比强烈,喜庆或素雅,都给人在视觉上以美的享受。各地区、各时期的刺绣色彩风格不尽相同。如苏绣的色彩典雅而柔和,线条明快,富有装饰性。据记载,宋代以后苏州有一条“绣线巷”集中了不少专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出八、九十种色线,加上每一种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七百多种之多。粤绣到明代中期形成用色明快、色彩浓郁、华美艳丽、常用红绿相间,盘金钉银,具有南国民间艺术的装饰风格。传统刺绣在色彩上常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有跳跃感,显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贵州苗绣“人骑龙袖口”,为上衣袖口处装饰。图上形象夸张,重意而不重形,以红色调为主调,感觉强烈跳跃,率意,大胆,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3、刺绣的设色理念
中国的刺绣的设色理念也很讲究。刺绣出现之初是彩绘、刺绣并用。然而,一旦绣线具备了足够的色彩,彩绘就用不着了。所以,绘绣并用的服饰并没有持续太久。在商周时代,刺绣工艺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形的发展时期。《诗经》里有“素衣朱绣”。意思就是说当时的权贵的白色衣服一般都绣有红颜色的纹样。刺绣的设色理念受阴阳五行哲学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色彩审美心理和行色观念,认为正色是“青、赤、黄、白、玄”,且为贵。不同的色彩在人们心中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如“赤”色象征吉祥、幸福、喜悦;“青”色象征永恒、希望、年轻;“黄”色象征权贵、尊严、华丽;“白”色象征纯洁、平静;“玄”色象征沉着、持久、稳定。因此,在刺绣中这些颜色常常被频繁使用,且其他颜色搭配形成了丰富而明快的刺绣色彩。刺绣中色彩的运用和绘画的色彩运用在理论原则上一样,只是中国的刺绣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在长期的刺绣艺术实践中,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彩搭配体系和方法,从大量的刺绣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国刺绣设色颇为独特。“物显于光,光因色异”,色彩有定,而用色无定,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搭配,却把所绣对象的颜色、光泽、结构、虚实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善于用色者懂得辨色,能根据色彩的性质,对物配色、对光调色、对神运色。从侧面也放映出绣娘们长期练就的熟练的技艺和功力及世代相承的审美情趣。色彩或强烈对比、浓郁热烈,或淡雅协调、含蓄婉约,或层层渐变、意境悠远,都充分展现了刺绣艺术的拙朴、明快、绚丽的色彩之美。
小结
从艺术角度讲,刺绣“刺彩为之”,无论从技法上还是色彩搭配上,体现了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感。刺绣色彩的表达依附于针法的瞬息万变,技法的巧妙运用又反过来为绣品的色彩增添更多的神韵和内涵。而这种审美情感的不断增强正是人们从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发展的标志。在刺绣的世界里,五彩的丝线通过细小的绣花针一针一针自然有序的穿梭于绣面间而形成的靓丽、多彩的艺术佳品,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刺绣技艺的精美绝伦。这也正是刺绣所传达的艺术品位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孙佩兰《苏绣针法与技巧》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
【2】程荣洁《色彩构成》 清华大出版社,2011年出版
作者简介:
王美娥,1974年出生,苏州人,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高新区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从事刺绣二十多年,专心于苏绣创新研发。期间,曾担任了著名品牌刺绣的质检与指导工作。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上,多次获得银奖、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