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苏工南红玛瑙品牌

[日期:2015-04-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近年来南红玛瑙行业的兴起,越来越火爆,导致各类恶性竞争。南红玛瑙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南红玛瑙的现状,从不同角度剖析其上涨原因。

  从现状看问题,了解南红玛瑙发展所面临市场、行业、消费者等各方面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文化的因素影响着苏工南红雕件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持历史特性,结合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优势,打造苏工南红玛瑙品牌。

 

  关键词:玉雕行业 苏工 南红玛瑙 品牌

 

  一、南红玛瑙在玉石行业中的兴起

  (一)、南红玛瑙产地

  南红玛瑙,古称“赤玉”,质地细腻油润。是我国独有的品种,产量稀少,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开采殆尽,所以老南红玛瑙价格急剧上升。目前我国的南红产地主要在云南保山和四川凉山,所以市场上的南红一般分为“保山料”和“凉山料”。

  (二)、南红不断上涨的几个因素

  南红玛瑙为什么会涨势如此猛烈。其中人工成本上涨是一个重要原因,核心是原料价格的上涨。

  第一,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产地在云南和四川,季节、天气、地质等因素对南红玛瑙开采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地在雨季容易出现泥石流和塌方情况,威胁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

  第二,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少

  南红玛瑙是中国独有的品种,产量稀少,任何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由于这种特殊地质条件与环境因素,好的南红玛瑙原石料相对较少。

  第三,南红玛瑙的需求还在增加。

  随着人们对南红玛瑙的逐渐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南红玛瑙特有的质地和色彩,未来南红玛瑙市场还是会不断增长。

  (三)从文化角度来剖析南红看涨原因

  今天的南红玛瑙,已经和和田玉、翡翠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如果说翡翠的玻璃种帝王绿、和田的羊脂玉是玉中极品,那么,玛瑙中的“南红”则是与它们并驾齐驱的“兄弟”玉种。

  1、质地颜色讨喜

  南红玛瑙质地较其他玛瑙细腻,近似和田玉,色泽艳丽、玉质感强。南红古称“赤玉”,一直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喜庆与幸福,并且填补了没有红玉的空白。中国人对红色的爱可谓是深入骨髓,用红色来表现民族风貌一点不为过。

  2、古人用之入药养心养血

  信仰佛教的人认为南红玛瑙有特殊功效,能维持身体及心灵和谐有效调理消化系统。佛教七宝中的赤珠(真珠)指的就是南红玛瑙。

  3、历史悠久

  除了南红本身的特质,中国深厚的玉文化积淀,是其如此火爆的最重要的原因。战国贵族墓葬中已有用南红玛瑙制成的串饰。

  二、南红玛瑙行业面临的问题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玉雕,它的形成、继承和发展,是沿着一条从祭祀到宫廷、衣冠到文玩、神秘到世俗的阶层不断下沉的轨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不可避免的使得今天的玉雕市场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市场。南红玛瑙做为新兴起的玉石种类,在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一)市场缺少规范化,成品质量参差不齐

  南红走俏,从事南红制作和销售的人也趋之若鹜。但往往有些制作者文化学习不够,艺术汲取不足,工艺粗制滥造。以价格优势哄骗消费者,不从文化需求和潜在市场上考量。更有些商人以好充次,以假乱真,谋取不法收益。

  (二)模仿抄袭的生产现象

  当玉雕的商业价值被放大后,价值趋同是必然的。对于生产者来说,“拼材质拼工艺的价值观”流行的结果是,什么原料卖得好就做什么原料,什么题材产品卖得好就做什么题材。这种“唯材质”、“唯题材”而造成的是产品的模仿之风盛行,导致作品的千篇一律。工艺美术品虽有实用功能性,但创作并不等同于模仿或抄袭,这样的结果也违背了中国玉雕几千年发展的艺术规律。

  (三)逐渐成为小众收藏

  南红玛瑙的资源有限,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现状,使得其交易价格一直攀升,造成不少喜好南红的人们望而却步。结果原料投资者不愿放下价格,滞留在渠道中,而不少琢玉者为保留原石的经济价值不敢也不愿雕琢玉石。即使雕琢,也是由工艺精湛的玉雕工艺大师亲自琢刀,无形中又提升了玉雕的价格。这些,都使得玉雕失去了大众收藏的基础,成为小众藏家赏玩之物,不利于整个玉雕行业的发展。

  (四)消费者的认知不足

  很多南红爱好者,对成品的认知不足,受到不良商家的诱惑,以“价格优势”作为判断是否收藏的标准。不少南红爱好者,只是趋同于周围环境,不懂雕工,不懂材质,盲目消费。更有不少人投机取巧,哄骗新手,以差当好卖,这个对于想“低价买好货”的人来说是极大的诱惑。给消费者带来了极端偏差的价值导向,导致粗制滥造盛行。如何正确提升消费者对南红玛瑙的认知,是极其重要的。

  三、打造苏工南红玛瑙品牌的优势

  (一)工艺精湛,独一无二

  苏工南红玛瑙作品,一般都属于收藏类的工艺精品。娴熟精湛,鬼斧神工般的雕琢技艺常令人叹为观止。例如能达到“水上漂”的薄胎工艺、环节均匀纤细的活环工艺、各种容易报废活件的“险工”等等,成为苏工特色。制作技巧的难度大小、工艺的复杂程度是苏工南红雕件的价值核心。苏工雕件质地一般都是中高档,加上复杂的工艺,作品的收藏价值才能更好凸显。

  (二)苏工玉雕行业的不断规范化

  南红专业委员会隶属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是全市文化产业性质行业协会。协会致力于扩大南红玛瑙在珠宝玉石收藏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将通过各类渠道,以展览,拍卖,评奖等形式建立完善的推广网络,服务会员;规范行业内相关专业标准,维护从业者合法权益;注重文化普及与学术传播,提高南红雕刻艺术水平,为喜爱南红玛瑙的从业者、投资者和收藏者提供一个优良的交流平台 。

  在苏州专业南红委员会领导下,行业规则不段的完善,首批140个会员中,既有南红玛瑙产地的原料商,也有全国各地的经营户,更有一大批在苏州的工作室的加入,也说明了大家对这一规范化趋势的认同。

  (三)人们对精品的不断需求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南红玛瑙作为玉雕行业的新贵,近几年来也是备受青睐。作为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特性的苏州,更是精品文玩的发源之地。人们对南红玛瑙雕件的需求逐渐增加,正确的引导人们的消费观,需要提高鉴赏能力,打造专业的品牌。南红玛瑙的佩戴和把玩,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也是提升生活品位、生活质量的一个象征。

  四、如何塑造苏工南红玛瑙品牌

  (一)明确管理分工

  今天的苏工玉雕行业越来越成熟,作为成熟的标志,就是必须明确行业分工。分工的结果是创作归创作,营销归营销。创作者回归创作,不为经济利益束缚,专心创作,体现最大的艺术创作力。后期的营销,可交给相应的专业人士操作。分设专门的设计部分及营销部门。

  (二)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目前,先知先觉的大师工作室已经在尝试“集体发展,团队作战”的新思路,慢慢形成“大师个人品牌”向“工作室品牌化”的转化,这种大格局是如今玉雕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所必须的。就玉雕行业的发展规模来说,让农业社会手工业属性的传统玉雕有了工业社会商业属性,它完善了行业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让生产、销售、投资、收藏各司其职,有序的运行。我们提倡有幸从事玉雕行业每个环节的人员,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学习、运用和发展现代先进理念,推进中国传统玉雕产业向多元化发展。

  (三)建立玉雕艺术评论机制

  现实生活中,诸多因素左右着琢玉者的创作方向和艺术价值的评判,琢玉者话语权、作品价值标准、各类信息渠道等等,某种程度上都会制约着玉雕市场的方向和份额。如果能够让健康的艺术评论参与到玉雕价值评判中来,客观、理性、公正的从历史、功能、工艺、艺术和文化上,探讨玉雕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价值,让传统更传统,让创新更有基础。使得制作、喜欢、投资、收藏和经营的人们有了些判断标准,这样才能理性的推动中国玉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提高人们对苏工南红玛瑙的认知

  中国玉石雕刻历史悠久、举世文明,作为中国玉雕工艺发源地之一,苏州玉雕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早期,明清时达至巅峰,成为皇家御用治玉中心。苏工玉雕又称“苏州工”、“苏帮工”,简称“苏工”。其雕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非常人性、吉祥如意。玉石行有句古话,叫“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京城皇族一直是苏工的最大买家,迫于皇族威严,苏工将严谨细致的精神发展到极致。物件线条流畅规整,人物神态传神自然,看不到半点浮躁匠气!苏工对南红原石的要求异常苛刻,在热闹的西昌原料市场,成批拿统货的手艺人往往都是河南工或者广东工。苏工大都在一堆石头中挑三拣四,选取其中品相最好的南红原石,当然最后买单的价格要比吃统货的贵几十倍。

  细活需慢工,精致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琢磨,河南工三天就能搞定的一件南红观音牌,苏工等上一个月也不足为奇!两者工钱成本相差巨大。南红原料贵不说,苏工开料中的“豪爽浪费”也是闻名遐迩,牌子长宽比例一定要标准,多的部位毫不犹豫的去掉。苏工很少考虑原料的随形,更多的是追求随心,该去掉的坚决去掉,绝不牵强。高昂的工钱+高昂的原料+极大的浪费大幅度的提高了苏工南红成本。几千年的“官窑”工艺让皇族血液深深流入苏工骨髓,苏州手艺人从心底就排拆劣质品,坚持宁缺勿乱,恪守职业道德。

  南红玛瑙原料本就稀有,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经过能工巧匠雕琢而成的精品更是非常难得,无法复制的臻品。打造苏工南红玛瑙的品牌,提人们对苏工南红的认知,有利于南红行业未来有序规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供需环境,对整个玉石行业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华荣石《南红财富效应后市几何》2014年第04期《全球商业经典》

  [2]孙敏《中国玉雕面临大转型》2014年《上海商报》

  [3]常爱国《南红行情红似火》2014年第24期《科学新生活》

  [4]李婷《“国玉苏工”能否成苏州文化名片》2014年9月9日《中国江苏网》

  [5]刘继卿 刘红军《工艺艺术在现代玉器价值中的重要性》2008年08期《收藏界》

  [6]吴红岩《苏州南红玛瑙创作局面的探究》2013年第03期《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作者简介:

  戴志浩,1971年生,江苏徐州人,工艺美术师,08年创立了苏州慧石玉雕工作室。致力于各类玉石的雕刻及探究,擅长人物,花草,动物等题材雕刻。在全国各大专业玉石雕刻比赛中,多次获奖,作品受到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认可和好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