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天地镶嵌竹雕笔筒《三顾茅庐》创作新得

[日期:2015-04-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由于中国社会生活水平飞跃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越来越高,对艺术精品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作期。然而每个人修养鉴赏能力的不同,对雕刻这一技艺不十分了解,所以此文叙述了我的原创作品《三顾茅庐》竹雕笔筒的创作构思及其雕刻手法。

 

  关键词:竹雕 《三顾茅庐》图案 创作体会

 

  在雕刻艺术创作中,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必定融入创作者的个性及审美情趣,这是创作者的艺术灵感的来源。我读初中时就爱看《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名著,特别喜欢书中所描写的人物。这件紫檀天地镶嵌竹雕笔筒《三顾茅庐》就是以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三顾茅芦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蜀国争霸故事为背景题材而创作设计的。

  《三顾茅庐》竹雕大尺寸笔筒是我一次创新的尝试。难度在于大众都熟悉这部名著,而在作品中要体现出刘备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张飞的鲁莽,以及诸葛亮的聪明等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又要处理好众多随从、兵丁、马匹等相互之间的主从关系十分重要。据此,我在画面中心设计的是在茅屋内读书读累并且半躺休息着的诸葛亮,右面篱笆墙门外抱拳半鞠躬状态的刘备正在与半开门的童儿交谈,营造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恭诚氛围,用以体现刘备宽仁、忠厚、谦恭待人、知人善用的人物特征。紧跟刘备身后的是关羽,为了表现他对刘备的忠义,我将他刻画成双目注视刘备,且身穿文武铠甲小心护持一侧智勇双全的形象。我把张飞设计成背对茅屋大门及两兄长,充分体现了张飞勇猛过人脾气暴躁对诸葛亮不屑一顾又不得不耐着性子陪着大哥的狂放形象。在茅屋左后外我又设计了一个牵着三匹马并且正在安抚马不要出声的马夫形象,以营造出一种刘备等三兄弟为了表达对诸葛亮心谦意诚徒步茅屋门前的宽容意境。笔筒背面的设计,我在河谷对岸的山谷里,又穿插了三个举军旗、替关羽、张飞拿兵器的随从士兵,以与从主景过渡到背景中的马夫相呼应,从而使整幅《三顾茅庐》竹雕笔筒的画面主题主体人物突出,人物丰满,意境深远,达到传神达意的创作目的。

  这件竹雕笔简,整体画面背景的设计上也非常缜密,通过山、水、树木、竹林、瀑布、木桥、草屋、篱笆、云雾等场景与主体人物串通起来,并且尝试运用传统中国画重视“经营位置”构图的章法,空间上处处注意密实与空白之对比,厚重与轻灵之映衬,使画面满、空有度气韵生动,让人覌之浮想连翩。“镂刻太甚转伤真气”。技法上我利用筒洁的深浅浮雕刀法来深度细致刻划浮云之空濛飘忽的游移形态,使《三顾茅庐》背景的烘托上处处呈现出诸葛亮臥居的隆中深山老林里云障雾绕隐逸神秘的环境氛围。所以, 雕刻中的“空白”不等于空无一物。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空白既可形成画面节奏的变化,又给观者留有自由驰骋的想象空间。运用“空白”的处理方法虚实结合更能突出重点表达意境,使整体画面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的韵味。

  《三顾茅庐》紫檀天地镶嵌竹雕笔筒运用了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传统技法。远景采用浅浮雕,近景采用深浮雕、镂空雕,近实远虚的雕刻手法。人物的表情、动态、衣褶、铠甲精雕细琢,景物及参天松树与山石我使用对比的手法,松树的松针雕刻的细如毫发,松叶层层叠叠虚实相间,甚至松树树皮依稀可见,微斜苍劲的树干和树枝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清楚楚,与传统单板匠气十足不同的是竹林采用乱刀法,虚实相间,加强了竹林层次及进深感,稍弯竹竿群好似在微风中轻轻的摇摆着。而最近的山石只是雕出它的边线轮廓,用小圆刀及三角刀简单的破一下轮廓线,这种强烈对比更加突出这个构图所要表现的主题。

  山泉部分利用三角刀小圆刀雕刻成浅薄的弧线及内凹使其层层叠加,产生立体的流动感,流水之间加以小石块及木桥通过棱角分明的大山的衬托,使得中心画面层次丰富及空间度深的感觉。背景云雾部分采用1了与以往传统雕刻不同的手法,模糊棱角,圆滑边线,与远处或隐或现的大山有虚有实相连,不但增加了山的纵深感也显现云雾的轻盈感。

  《三顾茅庐》一一紫檀天地镶嵌竹雕笔筒的设计雕制成功,是我的一次崭新创作体验的成果。它的創作理念不同于以往以近景方式构图的传统雕刻形式,而是采用虚实结合的全景构图来展开所雕刻故事的生动内涵。从现代“透视学”的法则来审视这件作品,或许可以认为“不太合理”或“不够真实”,也就是说有点不守常规,然而,只要符合艺术和美学的逻辑和感情、意念的“美”学规律,对局部景物施以夸张甚至变形恰恰可以起到一种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应该运用这种技巧使所雕刻作品达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鉴此,雕刻中我们要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追求“不似似之”的艺术境界。只有不拘泥、不墨守成规于某一具体对象的真实,才能在艺术的創造中使雕刻刀下的艺术作品出新出彩。美国有位学者叫希尔斯,他有一段名言:“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 传统是民族艺术的根本,创新是民族艺术的生命,作为一名雕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继承好传统技艺,并将其传承下去。更要敢于求新变异,用发展来继承,用创新来传承,唯如此,我们才能雕刻出当代有高度、有水准的艺术佳作並生辉灿烂於艺坛。

  参考文献:

  【1】李久芳《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品大系》竹木牙角雕刻 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

  【2】嵇若昕《匠心与仙工》竹木果核篇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

  作者简介:

  金振华,1965年1月生,苏州人,工艺美术师。设计雕刻题材广泛人物、动物、花草、山水等在创作作品里都能看到,得到业内广泛好评。作品多次获得“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银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