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竹文化源远流长,从明代开始的竹刻艺术,有三大潮流:嘉定的“深刻”、金陵的“浅刻”和“留青阳文”。其中雕刻难度最大的为留青,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留青竹刻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竹刻来源 留青竹刻 题材 技法 形制
中国是产竹大国,竹文化源远流长 。竹刻是在我国悠久深厚的竹文化与竹工艺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明代中后期文房雅玩鉴藏之风的兴起而成熟的特种雕刻艺术,是文人艺术与民间雕刻工艺相互交融的结晶。从明代直到20世纪中叶的竹刻艺术史,可以概括为三大潮流:嘉定的“深刻”、金陵的“浅刻”以及别具风韵的“留青竹刻”。其中雕刻难度最大的为留青,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自小便热衷于绘画、书法及制作手工艺品,与先师白士风先生是同村乡邻,自小就受先师影响,学习留青竹刻技术,十一岁时便正式拜师,入白士风先生门下,系统地学习留青竹刻,成为白士风先生的关门弟子,白先生赐艺名:希白。
刻竹三十余载,与当代书画家多有合作。创作题材上山水、花鸟、人物皆有涉猎;留青技艺上工笔、写意多有继承、发扬及突破,案余又创新制作文房雅玩,遂渐形成细而旷,粗寓拙,刀中笔,筠呈墨,追求竹器文雅高洁的文士趣味。
近几年我一直在想,留青竹刻这一特殊的艺术门类,一直是靠简单的师徒传承关系一步步走到今天,以至于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从事这个行业,传统技艺得到承传延续,这是值得庆幸的。但作为我这个正在从事留青竹刻创作的人而言,留青竹刻这个行业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又一直是我所想的问题。“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大家都知道,那么,今天的生活日新月异,留青竹刻如何表现今天的生活、融入今天的生活,表现今天人们的感受和现代人的审美,让它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给人崭新的样貌,理应成为我们的考虑和追求。根据我刻了三十多年的经验,谈谈我所想到的几点:
首先在画稿上,也即题材方面。
艺术创作的道理很多,概括起来却无非是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这两个方面。一件作品最终的艺术价值与表现内容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最重要的感受、体验的依据。留青竹刻的画稿,传统基本就三种方式:请人画、自己画和缩摹。现在也不过如此,但在画面的题材方面已经有了开拓,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更加广泛了。这是生活内容和情感指向的变化带来的,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我先师白士风先生刻过一件《试银针》,技术因素不论,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就令人耳目一新。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就很超前了。王世襄先生曾经还特地写过一篇文章来肯定这件作品的重要性,指出其基于传统而又有新创之功(见王世襄《锦灰堆》)。艺术是生活的写照,古人有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和生活情趣,无论是绘画还是竹刻,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大多集中于山水花鸟一路,延续长达千年之久。留青竹刻与传统绘画的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题材,往往依据当时的绘画。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明显有了变化,生活内容的不同,导致艺术家情感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向也随之更新。这是白先生《试银针》这类作品新进的大背景。到了今天,生活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快速,六七十年代到处可见的土布长衫、竹椅板凳被高楼大厦手机汽车取代。做为刺激人们意识、思想、情感的信息的来源,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改变了获取信息、传达信息的方式。所以,用古人的酒杯浇今人的块垒已经不能满足受众,也不能满足我们自己的艺术追求。怎样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想到的融入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去,那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去做的事。如我刻的《思无邪》、《鱼际关系》等可供大家参考。我的基本出发点是,既不能脱离传统的积淀,为了赶时髦、急功近利迎合市场,在倒洗澡水时把孩子也扔掉了,又应时时提醒自己走出新的道路。也就是说,变中要有不变,不变中要求变。过去的留青竹刻家与当时的画家有合作的传统,今天的绘画已经并正在悄然变化发展,我与他们的合作为我的留青竹刻带来了明显的新变,这样的合作,以后还有发展的空间。传统题材固然依旧可以供今天的人们享用,有些内容、比如山川花鸟之美具有永恒的性质,但作为审美对象,难免会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陈旧感。如果大家都蜂拥而上去刻黄公望、倪云林,在令人赞叹留青竹刻的深湛功力的同时,难免又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新的生活内容、新的关于美的发现理应进入我们这一代竹刻人的视野和追求。
如今是一个社会大发展、世界文化交流突飞猛进的时期,这给竹刻题材的丰富选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其他艺术的观念、方法也可以成为我们竹刻的借鉴。顺应这一点,并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将会决定我们留青竹刻能否在时代、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在技法的层面上。
留青竹刻传统技法有自己丰厚的积累,但是仍然有发展的空间。我的体会是,传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巩固老一辈所传授我们基本技法的同时,应该去探索追求更多新的技法。如:原来刻人物基本都是用细的三角槽刀单线去勾出人物的脸、手、以及衣锦等,现在可以从透视、雕塑等不同的角度,去刻出更多的层次、前后关系及体积感、圆润度等等。原先留青竹刻一般都刻工笔题材为主,现在可以刻小写意,甚至于大写意,但需要对笔墨运用的章法、用笔、转折及前后关系了解透彻,才能真正刻出画面的精气神来,这也就需要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多方汲取、借鉴,比如更多的自己去写字、画画及读书等等,以此来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寻找突破的契机和帮助。留青技法当然有自己丰厚的传统积淀,但传统技法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今天我们刻留青,也应该在技法上不断尝试新的可能。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留青竹刻也完全可以在织锦、漆艺、金银器、玉器等工艺方法中获得借鉴。
技艺虽然是方法论的范畴,其实也是一种认识论,需要竹刻人增广见识和修养,多思考,因为不经思考的工作很容易陷入因循的旧套路,形成匠气。谁都明白,因循守旧是艺术创作的大忌。
三是形制上。
传统的竹刻形制一般以臂搁、笔筒、扇骨等较为常见,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出挂屏、台屏、牙签盒等,到现在除了原有的,又有了名片盒、香烟盒以至于打火机等更多贴近实用功能的商品性形制。近几年我一直在想形制上如何从传统的根源去找一点突破,把它变得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又不失传统的基础,同时,在审美品格、趣味上又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我近几年尝试着刻了一些新形制,凤尾砚形、钟形、书卷形、琴形以至于牌形等等,这种做法既没有脱离传统范畴,又在形制上有新意。
再比如,旧时文人有很多用竹根刻印章,作为文房雅玩,既有功用性,又适合案头把玩,文彭、潘西凤、邓石如、吴让之等大家都乐于此道。但传统竹根章未见有留青雕刻的,那么,能否在这类雅器上加以留青,使之合则兼美?按照这样的思路,我认为传统文房件、把玩件的其他种类如砚台盒、印章盒、印泥盒、毛笔杆、墨床、笔架山、挂件、首饰盒等也都可以尝试加以留青竹刻。
古人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历来把挺直、虚心的翠竹当成精神的伙伴,种竹、赏竹、玩竹,而在大的范围中,留青竹刻更多的是与文人雅士日夕相伴,眼观之,手抚之,可以陶冶性灵。由于当今日常生活审美的种类及要求有了新的状况,竹刻能否越出固有的范畴,与其他器物、其他艺术融合?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刻竹人的考虑。比如,我就一直在想,能否把当代设计、家居、陶艺、雕塑、装置等艺术融入进去?能否在更广阔的文化、生活联系中与茶文化、酒文化、琴文化等结合起来?甚至与西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使留青竹刻既保持独立特性,又合则兼善共美。
留青竹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出过那么多了不起的大家,积累了许多的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资源,却不是我们自己的荣耀。只有今天的竹刻家们站在历史的土壤中、站在今天的生活中,在潜心用功的同时,真实地感受现代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艺术梦想和追求。生命的体征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终止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精神和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
竹子是永恒的,手里的刀也是旧有模样,我希望自己和同仁在这不变的竹与刀之间,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创造出新的美。
参考文献:
(1)《竹刻》王世襄《叶义医生与竹刻》人民美术出版1992年6月
(2)《“虚心傲节”明清竹刻史话》 关善明著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 馆2004年4月
(3)《明清竹刻》李军著 宁波出版社2005年5月
(4)《锦灰三堆》 王世襄著三联书店 2005年7月第1版
(5)《竹镂文心》 施远《中国文人竹刻艺术序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3月
作者简介:
王志伟,1972年生,字希白。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特聘教师,常州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1990年创作作品《老者》被王世襄先生带到香港大学讲《中国竹木雕刻》课作为范本,此后参加全国及省级各大展览获奖无数。作品及专业论著在《中国收藏》、《文物天地》、《收藏与投资》、《三联周刊》、香港《每日早报》等多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