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玉雕的包容与发展

[日期:2015-04-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苏州玉雕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令人生羡的辉煌时期。数千年来不间断地发展壮大,而今已经成为业界翘楚。“兼容并蓄”的包容属性是苏州玉雕辉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玉雕艺人必须坚守的创作原则。今天的苏州玉雕面临着创新发展的压力,包容依然是一方良药。

 

  关键词: 苏州玉雕 包容 发展 兼容并蓄

 

  苏州玉雕有着悠久辉煌的发展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苏州附近的草鞋山和张陵山遗址出土有玉玦、玉环、玉镯、玉坠、玉管、玉珠等各式玉器,品种涉及各个方面。尤其是玉琮上的阴刻兽面纹和玉觹上的透雕花纹,制作精细。这是吴地先人运用最原始的制作工具和方式制作出的精美器物。在此后的数千年时间里,吴地后人传承优良的工艺素养,塑造出了苏州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的两大高峰期。兼容并蓄的包容属性无疑是苏州玉雕推进发展的重要助力。

  一、南北工艺相融相汇,成就明清玉雕高峰

  明清时期是苏州玉雕的发展高峰期,先是在明朝末年出现了太仓制玉高手陆子冈,声名远达朝野,他还是为数不多敢在玉器之上落名的工艺大家,陆子冈去世后的清朝、民国时期,“子冈”款玉器作品依然层出不穷。借助陆子冈的推动,苏州玉雕开始在全国业界扬名立万。而后,清朝中期的乾隆皇帝对玉器作品痴迷,并著有大量的咏玉诗,其中有很多都是赞扬苏州工匠的高超技艺。乾隆皇帝对玉石的喜好,是其他封建帝王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得益于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肯定,苏州玉雕逐步影响着全国玉雕行业的发展。以陆子冈为代表的苏州制玉艺人,在为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程中,苏州玉雕本身的包容性体现地淋漓尽致。

  自古以来,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就十分低下,作为工匠的他们社会地位排在“官吏僧道”之后。但是传统手艺人却有自己的尊严和秉性,对于美感的追求,永远是他们的至高追求。这一点古而有之。陆子冈被召入宫廷制作玉器后,所做器物也都是根据统治阶级的赏玩趋向为依托,所以陆子冈作品本身就不断滋生出皇家气质,这一点与玲珑精细的苏州传统手工艺相区别。从故宫所藏的陆子冈山子作品或器皿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南工的细腻精悍和北工的大气恢宏相互兼容于一身。陆子冈的包容成就了南北工艺的互补,让玉雕作品到达了很高的艺术高度。乾隆皇帝时期,曾在宫廷设立了专门的玉器制作场所,并从苏州等地广招玉工进京制作。而后,玉器制作场所撤消后,在京的苏州籍贯手艺人零落民间。这些手艺人开始集中在一定区域继续制作玉器维持生计,世代广泛向当地居民传道授艺,无形中为建国后北京玉器厂的建立奠定了人力基础。乾隆时期的御作和艺人培养,体现了苏州玉雕的包容,也为苏工地位的奠定建立了雄厚地位。

  二、集聚全国玉雕艺人,“苏工”美名甲天下

  苏州玉雕的包容主要体现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同时,努力吸收其他玉雕风格的优秀成分,或是广泛接受其他玉雕门类,并以自己的风格逐步优化感染他们。二十一世纪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苏州玉雕迎来一个辉煌发展时期,苏州一跃成为全国知名中小件玉器的生产销售集散地,“苏作”、“苏工”成为闪亮的玉器行业品牌,苏州玉雕的包容性又一次井喷表现。

  首先,苏州玉雕行业从业人员来自苏北、安徽、河南、浙江、福建、湖北、江西等十余个省份,但是这些外来人口工作室十分集中,彼此之间常常互通有无,苏州玉雕开放友善的发展环境正吸引着更多省外手艺人汇集;其次,苏州玉雕在此时期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对安徽、河南为代表的北工,福建、广东为代表的南工以及浙江工、上海工等不同流派的玉雕风格,具有感化作用。“苏工”的精髓在于繁简有度、工艺精致、注重出新、文人气息浓厚。很多手艺人来到苏州之后,都会被苏工的精髓所感染,逐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因此,“苏工”代表着玉雕风格,“苏工”的从业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三、时代发展和资源整合使包容成为必然

  苏州玉雕所具备的兼容并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凝练而成的。包容性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身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任何时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这个时代鲜明的特色和风格,且每一个时代都不尽相同。如明朝家具的简约干练,讲究线条。发展到清代则演变为注重雕刻花样。苏州玉雕数千年来连绵不断发展,正是由于包容属性,符合了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需求。目前,在苏州玉雕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成为主要旋律,玉雕作品也更加趋向于艺术品方向发展,这就使得兼容并蓄弥足珍贵,尤其是对国画、雕塑等中西方经典艺术的学习,成为苏州玉雕包容属性的重点,这也是苏州玉雕时代发展的需求。苏州玉雕在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是两大发展高峰期,正是苏州玉雕在发展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包容性也在这两个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其实,兼容并蓄一直都伴随着苏州玉雕的发展。苏州玉雕与本土木雕、牙雕、泥塑等姊妹工艺门类的交流对话中,也不断汲取着营养成分。漫长的工艺发展史、雄厚的传统工艺基础、广大的工艺美术资源,成为苏州玉雕成长的肥沃土地,苏州玉雕在不断地吸纳接受优秀成分。

  包容属性一直伴随着苏州玉雕的漫长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古方讲古玉》,古方,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9

  [2] 《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马未都,北京,中华书局,2008.10

  作者简介:

  杨大钊,又昭,工艺美术师。1963年生于江苏省邳州市,幼时

  即随我国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的学生侯德明教授学习书画。1986年9月22日进入邳县玉雕厂学习玉石雕刻。1992年成立个人玉雕工作室。2008年到上海闵行学习,2011年春在苏州园林路成立“十月玉苑”玉雕工作室。其作品风格独特、古拙朴实,代表作品曾经在“神工奖”、“子冈杯”、“天工奖”等玉石评比展会中斩获大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