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南红玛瑙是当今玉石市场最炙手可热的雕刻材料。南红玛瑙佳作也在这几年不断涌现,尤其是极具创意性的作品,吸引着玉石爱好者的眼球。无限的创作新意,让南红玛瑙作品更加光彩夺目。
关键词: 南红玛瑙 创作 新意 创意
谁也不会想到,南红玛瑙能够在当今的中国玉雕行业乃至整个文玩行业会如此红红火火。也许业内很多人士此前已经有所预言,但是当下火爆的场面,也着实让他们睁大眼睛,一方面得意于自己的料事如神;另一方面吃惊于南红玛瑙居然也可以如此红极一时,令众多文玩爱好者追寻。无论多么让我们不可思议,事实终究已经呈现。在中国中小玉件最为集中的江苏苏州和河南南阳,南红玛瑙占市场份额的比重持续激长,远道寻购的人更是车马不息,仅仅苏州相王弄,南红玛瑙的制作工坊就已接近整个弄堂店面数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南红玛瑙的市面价格也是日益提高,高端南红玛瑙成品价格已经接近或超越优秀和田玉籽料成品价格。南红玛瑙渐渐成为中国玉雕行业最被器重的玉材之一。
南红玛瑙在最近几年的飞速成长,与其背后的工匠推动密不可分,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工匠融入了很多优秀的想法,使得当今的南红玛瑙雕件更加卓尔不群。南红玛瑙创作中的无限新意,助推了南红玛瑙的发展。为什么现在的玉雕工手可以在南红玛瑙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创新,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南红玛瑙的材质特征,无形中为其创新创作提供了空间。传统意义上,南红玛瑙原料的产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甘肃和四川,目前,前二者的开采状况有限,四川凉山所产的南鸿材料最大行其道。四川南红玛瑙原料一般呈鹅卵状,毛料重量一般在100克以内,大者也极少超出5000克。四川南红表层覆盖有一层皮质,这种皮质很少被利用到雕刻活动中,而是需要剥除后取其中的肉质部分进行雕刻。较厚的皮质让人们对南红玛瑙肉质状况判断增加了难度,同时,皮质覆盖下的裂痕也很难察见。在材料开采过程中,当地的少数民族人们习惯用硬器物直接在原料上面“开口”,使本身硬脆的南红原材料更加受到伤害。因此,市场上的南红玛瑙在肉质方面虽然已经可以比肩一些优秀的玉雕材质,但是就材料的完整度和可利用率上还是远远低于和田玉,南红玛瑙也常常有杂色分布。因此,玉雕手艺人在创作南红玛瑙时,必须要先将裂纹和色差考虑其中。这就使得南红玛瑙创作更加需要新的布局和新的设计,不同于和田玉创作过程中的“老做老题材”。
南红玛瑙创作创意无限,也是玉雕市场消费趋向的新要求。2012年至今,和田玉市场消费趋于理性,居高不下的玉价让一些玉雕爱好者追求其他一些相对价格低廉的玉材,但是在骨子中对作品的要求不曾有丝毫懈怠。理性化消费是中国玉雕市场长期发展的结果,爱好者随着对文玩认识的不断提升,把玩作品持有量的不断增加,他们对新作品、新思维开始寻求并对其慢慢追捧。南红玛瑙作为玉雕行业主角——和田玉的替补,自然深喑其中奥妙:没有创意,南红玛瑙同样成为一现昙花。在创意引领的南红玛瑙创作过程中,催生了数位玉雕新秀,诸如罗光明、李栋等人,他们的作品不拘泥于传统做法,大胆吸收创作新元素。其作品成为南红玛瑙市场最炙手可热的产品。依托新意无限的南红玛瑙产品,罗光明等人也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成为整个中国玉雕界的冉冉新星。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艺人与材料的完美结合,才能诞生出最令人眼前一亮的魅力作品,而创意正是连接二者最为有效的绳索。
南红玛瑙创作的无限新意,成就了南红玛瑙的傲人业绩,也将其推向了中国文玩界的聚光点。然而,不得不考虑,短时间内成长起来的南红玛瑙会不会像此前的黄龙玉一样归化瓶颈,因为南红玛瑙在中国玉雕市场的地位至今还远远无法与和田玉相提并论,作为“初出茅庐者”,多一些担忧和谨慎,未尝不是好事。然而解除这些顾虑,也唯有通过更多的优秀作品。只要南红玛瑙不断有好作品呈现,南红玛瑙就不会开始在认知者的眼前很快消失。而优秀作品很重要的一条衡量尺度便是创意,只有将创意进行到底,南红玛瑙的疯狂才不会歇止。南红玛瑙的崛起离不开创意,南红玛瑙的更好发展更离不开创意。
创意作品的诞生绝非易事,它需要手艺人在思维和技艺层面上的炉火纯青。然而真正做到炉火纯青,则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感悟,并在连续的玉雕创作过程中加以实践和证明。当然,结合南红玛瑙,最主要的一点则是要多掌握南红玛瑙新的创作趋向,契合大众消费的主流方向,在主流方向的指引下,有所目的地改善局部细节,以求达到在大方向下的特殊性和独一性。以2014年的南红玛瑙产品创作情况为例,“美女”成为南红玛瑙当年最受关注的创作题材,这些“美女”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仕女形象,也包括当今社会下的时尚女郎形象,甚至还涵盖饶有发饰特色的少数民族女子形象。无论是神态的一颦一笑,还是五官造型的一雅一俗,每一件风格鲜明的产品都成为南红玛瑙当年最难忘的产品记忆。
南红玛瑙创作充满新意,对整个玉雕行业的发展大有裨益,然而,新意有着时时更新的属性,每一位浅尝辄止的创作者,终将被南红玛瑙所淘汰。愿无限创作新意永远伴随南红玛瑙左右。
参考文献:
[1]《南红玛瑙收藏与鉴赏》,韩龙,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2
作者简介:
杨大钊,又昭,工艺美术师。1963年生于江苏省邳州市,幼时
即随我国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的学生侯德明教授学习书画。1986年9月22日进入邳县玉雕厂学习玉石雕刻。1992年成立个人玉雕工作室。2008年到上海闵行学习,2011年春在苏州园林路成立“十月玉苑”玉雕工作室。其作品风格独特、古拙朴实,代表作品曾经在“神工奖”、“子冈杯”、“天工奖”等玉石评比展会中斩获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