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殷根福是苏州舟山核雕的创始人,也是“殷派”核雕的创始人。如今舟山已成为中国核雕的“圣地”。 “殷派”核雕理应得到很好的传承。本文叙述了笔者传承“殷派”核雕的经历和经验。
关键词:“殷派”核雕 历史 传承
说起近代核雕,不得不提“一人”、“一地”。此地名为“舟山”,是苏州吴中香山太湖边的一座小村庄。舟山村早在2500多年前,这里是吴王阖闾的“造舟之所”,舟山之名,也许正是由此而来。随着吴国覆灭,“造舟之所”不复存在,而地名却保留了下来。舟山村比邻太湖,静卧于穹窿山下,有人说舟山村沾了穹窿山的灵气,现如今是中国核雕的“圣地”。而这一人呢,就是生于舟山的殷根福(1885~1939年),舟山核雕因他而生,殷根福是苏州舟山核雕的创始人。“殷派”的“殷”就是取自祖师爷的殷姓。
苏州香山自古出建筑工匠,擅长中国传统雕刻及建筑技术,人称“香山帮匠人”,史书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身为香山人的殷根福极富雕刻天赋,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年未及冠,便在舟山村崭露头角,其刀法形简意赅,大巧至简,成年后闯荡上海。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艺品店,出售竹雕、牙雕艺术品。20世纪初的中国经过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有了极大飞跃,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当时殷根福正在寻求雕刻题材与雕刻手法的创新与突破,恰好有一次从广东船工中获得了一些橄榄核,他发现这种新材料可能能够帮助他突破现在的雕刻技艺。当时人大多信奉佛教。于是,他决定使用这种新材料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制作橄榄核罗汉串珠。罗汉串珠使得信奉佛的人们既能够礼佛,又能够把玩。为求能够创造理想的作品,他成了寺庙内罗汉堂的常客。为了使自己的罗汉头手串能够神形兼备,拥有禅的意味。常常观察揣摩佛像,并借鉴印度佛像特征,凭着自身雕刻天赋和多年从事雕刻的经验,根据橄榄核的外形,因材施艺,雕制成十八个罗汉头像。成品罗汉头手串,外形厚朴、表情各不相同却自然和谐、双目囧囧有神,仿若佛在向人传达禅的意境。不久后罗汉头手串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工艺品,甚至当时许多外国人也钟爱把玩罗汉头手串。
此后,殷根福专攻橄榄核雕刻,橄榄核十八罗汉串珠也风靡整个上海滩。殷根福创作的罗汉头像与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创新。摆脱了“看葫芦画瓢”创作形式,以往的雕刻都有点按图索骥的意味,欲雕刻,必先作图。而殷派罗汉则无需底图,只须“五刀定位”,即鼻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自由发挥完成作品。故,殷派罗汉大巧至简,想要找到殷派罗汉特有的意味也是十分困难的,上海仅此一家,求购者络绎不绝,艺品一上市,旋即售空,被誉为“殷氏罗汉”。
1935-1938年期间,殷根福在家乡舟山村收徒传承核雕技艺,有须吟笙、潘根(解放后改行)、殷根福的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为徒,开始了核雕的规模化生产。至此殷派核雕有了传承,殷派核雕得以流传下去。此后,“殷派核雕”享誉海外,并由此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雕刻之乡——舟山,在那里薪火相传,孕育了几代核雕艺人。如果没有上世纪初上海“永兴斋”的创立,如果没有上世纪橄榄核雕的流行,如果没有殷根福传承橄榄核雕技艺,如果没有老一辈核雕艺人组建工艺厂培养雕刻人才,如果没有舟山村这样的生产集散地,如果没有舟山核雕艺人的积极推广,就不会有今天的核雕文玩的流行。因此,殷根福作为舟山核雕创始人,功不可没,“殷派”作为核雕之乡的最初流派同样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后,殷荣生、殷雪芸兄妹和须吟笙留在上海,继续从事他们的橄榄核雕艺术。时光变迁,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浩劫,神仙、罗汉被列为封建迷信产物而被禁锢。殷派罗汉作为橄榄核雕刻代表,也因此被禁锢了。大量民间艺人不能再从事此类题材雕刻,从艺人员锐减,橄榄核雕遭遇寒潮。仅有几位老师傅在坚持橄榄核雕刻,即使坚守核雕,当时的作品也只能寥寥的几刀,雕磨出大致形状。橄榄核雕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寒冬。
到了1979年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经济文化开始高速度与国际接轨。苏州舟山橄榄核雕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橄榄核雕刻艺人创办橄榄核雕组织,殷荣生兄妹以及须吟笙、钟年福等老一辈雕刻艺术家招收年轻学徒,悉心传授技艺,从艺人员多达百余人,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恢复了“十八罗汉佛珠”橄榄雕刻生产,通过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销往我国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国家。这时期的殷派核雕作品享誉海内外。
时至二十一世纪,橄榄核雕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核雕工艺品种日益丰富,甚至出现了核雕产品的工业化。然而,目前殷派的作品却在整个市场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殷派雕刻易学难精,在核雕雕刻艺人人数中殷派雕刻艺人占比小。二是因为,迄今为止由于殷派罗汉画龙点睛之处难以被日益发达的工业机械所复制,无法批量化生产。但是“殷派”顽强的生存了下来,且拥有不菲的影响力。如今,殷派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雕刻家,他们将传承殷派雕刻技艺、发扬殷派雕刻技艺作为自己心中的一份神圣使命。
1984年,本人离开学校,拜外公殷荣生为师,开始走上了漫长的橄榄核雕刻艺术之路。年仅十四岁就开始钻研继承殷派罗汉雕刻技艺。当初的学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是渐渐地迷上了橄榄核雕刻,不仅掌握了外公传授的工艺技巧,更进一步探索出核雕技巧中的剥、挑、镂、浮等高难度工艺技巧,并将这些技巧运用雕刻橄榄核而创作出的“殷派”十八罗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作为殷派第三代嫡传,本人所雕殷派罗汉的韵味与殷荣生大师的作品相比较一般人难以分辨,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化殷派罗汉细节,使殷派罗汉具有:挺刀劲爽、却韵味十足、厚朴凝重却细腻自然的特点。为了使得殷派罗汉更好的传承下去,将殷派雕刻技巧应用到诸如:木、牙、角、骨等材料上,本人坚信只有创新,才能传承殷派雕刻,因此在雕刻技艺及题材上不断推陈出新、海纳百川,融入自己的理解,创造出了难以计数的新产品。像最常见的十八罗汉,经过冥思苦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创作了骑兽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各骑一种瑞兽,有虎、鹿、麒麟等等,加入了镂的工艺雕刻手法,每头罗汉坐骑都栩栩如生。又比如“吉祥如意”这一作品,有一童子手捧如意坐在一头憨态可掬大象的背上,通过大象、如意、童子诸多元素的结合,将骑象手捧如意的情景概括为吉祥如意这四个近因字,表达向往美好的意境。
本人在及冠之年就带着对核雕的一片执着闯荡上海,在上海以开拓核雕收藏市场来传承殷派雕刻,受到了上海收藏界的欢迎。如今,已年仅半百,重又回到了橄榄核雕刻的发源地。本人将核雕刻当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将传承殷派雕刻技艺当做自己的使命。正是这种坚持和执着的精神,被几位电视台的总编得知,本人受邀参加东方卫视《微观城市》、cctv2《一锤定音》等栏目,得以在公众媒体上宣传橄榄核雕工艺品以及殷派雕刻技艺。
如今,殷派核雕已不局限于罗汉头。殷派传人们以殷派的雕刻风格创造更多殷派风格的作品:弥勒、关公、如来、观音等等这些人物自然不在话下;诸如龙、金蝉、貔貅等等传说中的瑞兽也以殷派风格表现出来。“殷派”雕刻家将会把殷派雕刻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且会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优化殷派雕刻技法,将殷派雕刻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海燕 《巧夺天工的核雕技艺》 文化月刊 [J],2014 年27期:98-103
【2】李建丰;彦杰《追溯核雕历史 传承核雕技艺》 科学之友 [J],2013年12期:20-22
【3】叶志明《再见核雕》 苏州杂志 [J],2012年06期:11-13
作者简介
周福林,1969年生于苏州,工艺美术师。14岁开始学艺,系核雕大师殷荣生嫡传。其刻制的罗汉头像,挺刀爽劲,厚朴凝重,脸部表情自然,双眼传神,十八个罗汉个个不同,神采各异,形象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