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橄榄核雕工艺的保护

[日期:2015-04-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核雕作为一项民间工艺,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本文中,笔者就舟山核雕的发展过程、核雕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可供选择的保护措施这三个方面浅谈传统橄榄核雕工艺的保护。

 

  关键词:舟山核雕 工艺保护

 

  橄榄核雕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传统手工技艺,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完美体现。“纳须弥于芥子”,自古至今,它获得了无数人的喜爱。

  一、 舟山核雕的发展过程

  苏州光福舟山村,核雕技艺源远流长。上世纪初活跃在上海的著名核雕艺人殷根福(1885-1939)就是苏州光福舟山村人。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核雕工艺,同时还融入了自己长期在核雕创作中所探索积累的实践经验,创造了“五刀定形雕刻法”,为舟山核雕技艺的拓展和壮大,作出了不朽的功绩。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一个自发的“雕刻组”掀起了又一次的核雕复兴。其中,须吟笙和钟年福这两位核雕艺人成为勇于开拓的先行者。1965年,在须吟笙的带领下,在舟山附近的塘村建立了一个工艺雕刻组。随后,周边村庄的工匠也纷纷加入,包括笔者及笔者的师傅钟年福等人。

  到了1971年,舟山工艺雕刻厂的工匠队伍逐步扩大,成员有须吟笙、高平孙、郁叙生、沈兴泉、承福才、陶金水、叶洪生、朱耕原、钟元庆(外聘)和殷荣生(外聘)等。还有新招收的学徒,包括钟菊英、须培金、髙仁、钟秀琴、肖文逸、周林凤、高琴、殷丽娟和刘福根等人。舟山工艺厂在雕刻白木家具花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橄榄核的雕刻业务,使这一传统核雕技艺重放异彩。周金福、顾兴福等人在扩建的“光福红木家具雕刻厂”创办了橄榄核雕刻车间,在产、供、销、质检等方面皆具规模。

  1973年,吴县政府从扩大集体经济的角度出发,在东山成立了“吴县东山雕刻工艺厂”。钟年福应邀携十三位“舟山工艺雕刻厂”工匠参与,同时协助“舟山工艺雕刻厂”扩展生产。到七十年代末作为大队副业的“舟山工艺雕刻厂”正式注册为“舟山工艺美术厂”。改革开放后,队办模式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被个体经济取代。从此,舟山核雕工艺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更是月新日异,十分喜人。

  二、核雕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在看到舟山核雕的主要成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传统手工核雕面临的危机。总的来看,舟山核雕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如下三点。

  1.传统橄榄核雕工艺制作呈现无序化、不规范

  近十年来,橄榄核雕工艺如雨后春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个体作坊一方面自由竞争,不同的作品,彰显了各个作者的技艺个性。另一方面,由于各自为营,按照自己的套路做,就产生了无序化,没有规范。由此产生出没有“品牌”的、杂乱无章的“群雄”纷争的局面。一件好的新作品问世,马上会引来众多的模仿,造成了创新意识的懈怠,开拓思路的慵懒,许多作品依然围绕神像、生肖等图案制作,毫无新意。

  2.机械化是橄榄核雕传统工艺传承的潜在威胁

  一个上乘的核雕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生活经历,而且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七情六欲,真正的精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借助电脑制作的机械化批量生产核雕产品,则把原本传统核雕工艺作品的精髓,肆虐得惨不忍睹。这些流水作业的“克隆”产品,质次价廉,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手工核雕工艺,将百余年来众多艺人精心开创的核雕工艺果实窃为己有,将具有鲜明个性的传统手工核雕作品变成了千篇一律、呆板的机雕品。

  3.急功近利是橄榄核雕工艺的洪水猛兽

  橄榄核是橄榄核雕的根基。由于核雕产业的兴盛,橄榄树生长地域的局限,核料精选的寥寥无几,这些因素,引发了采购人员在产地的疯狂抬价哄抢,带来的结果是戕採了大批尚未成熟的树果。核雕艺人用这种未足月的“早产”果核雕刻出来的作品,不久就出现了裂、花等恶果。要培养一棵精品橄榄树,其生长期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即使采用目前比较先进的嫁接法,待到细胞磨合期后的生长、结果,能用于雕刻的也需要十年以上。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成为橄榄核雕工艺的洪水猛兽。

  三、可供选择的保护措施

  橄榄核雕工艺的保护迫在眉睫。那么,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呢?笔者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进行规范化的工作,需要协会来协调和统筹,要做大做强,使舟山核雕成为联合体,抱团出击。与个人相比,团体的力量显然更具竞争性。协会应加快创建舟山核雕的品牌形象。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一个好的品牌会给核雕业带来很大的商品效益。除此之外,协会成员的创新也很重要,它是推动舟山核雕行业前进的最大动力。托马斯·彼得斯曾经说:“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不论是雕刻的题材,或是技法,都值得我们创新。

  其次,鼓励传统手工核雕制作,确保其保护与传承工作顺利进行。面对机械化批量生产核雕产品的威胁,我们更应该鼓励传统手工核雕,让这一民间工艺传承、发展下去。可以在传统核雕业中建立奖励机制,以资金力量带动艺人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可加大借助媒体加大传统核雕的宣传力度。核雕艺术是一项起源于民间的文化艺术,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民间基础,在社会群众文化活动中积极地开展核雕艺术的宣传工作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在这个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的宣传效果不可小觑。

  最后,要立足于核雕业的长远效益。那种为了眼前利益而戕採大批未成熟树果的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橄榄核,就没有橄榄核雕。这更要求采伐商适度开采,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开采。另外,要建立橄榄核的质量审查机构并且严格执行。舟山橄榄核取材于“乌橄榄”。这类“乌橄榄”树种,主要产于粤、桂、琼三省。但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效益突显的荔枝逐步取代了橄榄树的种植和养护,加上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殃及到橄榄树的生长,核型和材质渐趋退化。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快替代“乌橄榄”、适合用于工艺雕刻的其他核雕。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橄榄核雕工艺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和诸多挑战,保护先辈们用心血开创的核雕工艺,是我们每一个核雕艺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也期望政府有关领导部门重视解决。

  参考文献:

  【1】《苏州市核雕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汪子倩,2014.6.01

  【2】《苏州市核雕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郁燕,2014.9.01

  【3】《民俗文化视角下徽州三雕保护与传承研究》,洪流,2015.3.15

  作者简介:

  钟火元,生于1948年,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吴中区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1964年,有幸拜“殷氏”橄榄核雕民间艺人殷根福再传弟子钟年福为师,潜心学习橄榄核雕技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核雕手工技艺复兴史上首个传授艺人。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工艺品精品搏览会展示及作品评比,连年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