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须吟笙是近代核雕名家,也是须派核雕的创始人。在本文中,笔者从须吟笙与核雕工艺的缘分、独树一帜的“圆刀”技法、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这三个方面浅谈须吟笙与橄榄核雕艺术探索。
关键词:须吟笙 核雕艺术 “圆刀”技法
2011年12月31日,我有幸应邀参加须吟笙雕刻艺术馆开张仪式,次日上午十点,鞭炮齐鸣,馆内、馆外及核雕街上挤满了人群,业内外友好人士都前来祝贺一代宗师须吟笙雕刻艺术馆开张。
我挤出人群跨进了馆内,观看了须老先生留下的遗物,深感少得可怜,仅只有几件他生前的木雕、核雕作品及作品照,但比较夺目的还是他生前使用的一副雕刻刀具和两副很少见他戴用的眼镜,真可谓是为核雕钻研了一生,两袖清风地离开了人世。
一、相伴一生的核雕缘
须吟笙,1923年生于姑苏光福舟山村。1937年,仅14岁的他背井离乡,去上海师从舟山橄榄核雕创始人殷根福的“永兴斋”作坊,学习象牙和橄榄核雕艺术。在上海学技生涯中,是他人生中从少年到青年精力最旺盛时期,大师的精湛技艺,使他吸收到无尽的技术养料,师父的言传身教,加上他自己的勤奋刻苦,并善于同师弟兄们相处和对技术的交流,奠定了他扎实的技艺功底。
1965年,须老参与创建了光福建筑站管辖下的雕刻组,从事苏州红木雕刻厂的外发加工的雕刻产品。红木器件制作中的广泛题材,加于他能善于交流,虚心请教,尤其是传统人物图案,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灵感,对每件作品制作,都讲究于层次与立体的感受,使他的雕刻技艺功底日臻完美。
1971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橄榄核雕被纳入了挽救民间传统文化产业项目,须老参与同钟年福等核雕老艺人一起组建了舟山工艺厂内核雕车间,1973年入选赴吴县(东山)雕刻厂进行核雕传承工作,1975年回舟山工艺厂。
1995年,七十多高龄的须老住进了光福镇老年公寓,虽然年岁已高,依然坚持核雕艺术的创作。工作室移师于田舍村得意门生周立新夫妇家中,直至2006年离开老年公寓,住进了内侄须建国在舟山新建的家中,虽然须老已八十多高龄,但他还继续操刀为核雕创作,作品深入北京客户和玩家的喜爱。
2011年3月9日凌晨,农历惊蛰的震雷余音袅袅,一代核雕宗师——须派十八罗汉头像制作创始人须吟笙老师溘然仙逝,在他89岁的最后日子,呼吸着故乡的清新空气后,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核雕艺术。遗体存放在他内侄须建国家中二天,很多业内人士和须老生前友好人士及徒弟们都前去吊言,舟山村民委员会也送去了花圈表示慰问。3月11日须老出殡,虽然他膝下无子,但乡亲们及业内弟子,数百人纷纷前来为须老送行。
纵观须老的一生,可谓与核雕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倾心研究,所以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这也使他成为一个精神富裕的人。
二、独树一帜的“圆刀”技法
须老作为近代核雕名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圆刀”技法。所谓圆刀,是指一种刃口呈圆弧形,多用于圆形和圆凹痕处的雕刻刀具。圆刀横向运刀比较省力,对大的起伏、小的变化都能适应。又因为圆刀的线条不肯定,所以使用起来灵活且便于探索。须老研悟出的“圆刀”运用技法,以师父所传授的传统平刀运用法为基础,又加上自己的大胆创新而成。
数十年追寻艺术真谛,大半世探研雕刻神韵,须老以“平刀”运用技法为基础,融合自己独创的“圆刀”技法,造就了须派原创十八罗汉头像核雕作品。这些核雕作品都是出神入化,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作品的特征形象各异,神态千变万化,无一雷同。须老在方寸的橄榄核上纵横驰骋,游刃有余。每件作品在完成后,因多数部位运用的“圆刀”法,所以并不刻意打磨,留有一定的刀锋,仿佛橄榄天生成像,在面部表情和肌肉走向上,融合了雕塑和石雕强劲原始的韵味,在皱纹、五官等部位又展示出微雕细腻。对表情喜、怒、哀、乐等变化无穷,粗犷中又显精妙,彰显了须老独特的艺术魅力。 须老从事过细微写实的现代人物像照素描和传统大器的红木雕刻,所以较好地吸收了近代艺术作品和传统雕刻艺术的精髓。在此基础上,他细心观察现代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和肌肉的走向,逐渐完善自己的雕刻风格,最终形成了“刀工粗犷凝重,注重整体架构、强调核雕神韵”的特色。
须老的核雕以罗汉头像为主。七十年代初,他的十八罗汉头像,被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东南亚地区的经销商认定为业内模仿作品,须派罗汉风格由此成名。但是须老并不对技艺保守,每逢有青年学徒的求教,都会毫不保留地传授,并悉心点拨。在业内外他有着师父、爷爷、伯伯、叔叔之公共称呼。
三、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
独树一帜的“圆刀”技法背后,是须老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就从他画素描画的那段日子,我们便可以管窥一二。
1962年,随着城市下放农村的大潮,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为了生存他开始潜心钻研现代人物像照的素描画,在小镇上摆起了小摊,招揽生意,每次为客人画一幅像照,都要使客人满意才收点工钱,有时客人说他画得不像,他都能虚心听取意见,改进不足,完善作品效果。因为这种认真的态度,他很受乡亲们的尊重。
后来,须老倾心研究核雕,在光福乡庵前小学内,创建了当时很新潮的个人工作室。在工作室里,他以一种更加孜孜不倦、专心致志的精神对石雕茶壶、砚台、紫檀木雕笔筒、佛像等众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艺术市场低迷时期,为了维系他钟爱的雕刻事业,他精心于室内装饰角线等石膏翻制,敢于奋进的精神给当时的同行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须老创作的核雕作品,特别是十八罗汉,刀法粗犷简洁,头像栩栩如生,一看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罗汉头像的细节处,比如眉毛、嘴巴、牙齿,都雕琢精致,给观赏者一种无比真实的感觉。
须老为何能雕刻出如此惟妙惟肖的作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做事严谨,具有那种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据说,须老年轻时为了真实准确地雕刻出罗汉头像,经常在工作台上摆放一面镜子。对着镜子,须老做出各种喜怒哀乐的表情,并认真研究镜子里自己的面部肌肉变化过程,为雕刻罗汉头像打好基础。除此之外,他还曾经去寺庙里专门研究十八罗汉,一研究起来就是整整三个月!这些研究都使他雕刻出来的作品出神入化。
须老被公认为须派罗汉的创始人。他创作出来的须派罗汉,寥寥数刀即可展现人物风采,是值得后代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非常遗憾的是,须老这一行绝活,未有传人,后人揣摩须老的作品,模仿刻制、形似神离,再无神韵亮目。如今舟山核雕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须老等前辈大师毕生探研的技艺风范,夯实了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基奠。尽管现在核雕从业人员不下三千,但是真正具有原创形神兼具的作品终究凤毛麟角,模仿与创新是我们这一代对核雕技艺赖以生存和得以发展的精髓。一位身怀绝技的前辈离我们远去了,须老留给后人宝贵的艺术精品和他为雕刻技艺献其毕生精力,不断孜孜以求的艺术追梦精神,成为我们极其珍贵的财富,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勇于原创的探索精神,珍惜前辈们留下的艺术财富,不怕艰苦,不断创新,敢于迎合市场,为核雕事业明天更加辉煌共同团结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巧夺天工的核雕技艺》,杨海燕,2014.09.25
【2】《浅谈核雕》,周建明,2013.10.01
【3】《苏州核雕及其制作》,殷毅军,2010.11.15
作者简介:
钟火元,生于1948年,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吴中区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1964年,有幸拜“殷氏”橄榄核雕民间艺人殷根福再传弟子钟年福为师,潜心学习橄榄核雕技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核雕手工技艺复兴史上首个传授艺人。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工艺品精品搏览会展示及作品评比,连年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