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缂丝技艺是我国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与技艺传承价值。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社会大众对缂丝历史文化内涵及独特技艺的认知与深入认识,不仅历代缂丝品的收藏价值不断走高,就是当代的缂丝艺术品也具有巨大的市场升值潜力。
关键词:缂丝 价值 收藏 潜力
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技艺。普通织物,在织纬时都是一梭到头,而缂丝织纬则是按图样的位置、色彩的变化来决定,多时穿百,少时穿一,只有在织素地时,才一梭往返到头。缂丝的织造工序独特而繁复,费时费工,其穿梭、拔纬十分缓慢、纹样越复杂、颜色越多,梭子越多、花工越大,可谓“缂丝织成费工绩,渍渍千声不盈分”,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因此,缂丝制品历来是皇室宫廷的御用之物,堪称“织中之圣”。
一、缂丝的历史文化价值
缂丝起源于西汉、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即回鹘地区(今新疆),初以麻毛为材料。从唐代起,缂丝技艺传入中原,并逐步以丝代毛。北宋时,定州(今河北定县)缂丝较为兴盛,缂织之声不绝于耳,并开始传入江苏苏州地域。南宋以后,苏、淞地区的缂丝技艺已相当成熟,并涌现了一批类拔萃的缂丝代表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的一些经典作品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如南宋的朱克柔、沈子蕃,明代的朱良栋、吴圻等。
明代中后期,苏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日益完善的内陆交通、发达的海外贸易以及商品经济的萌芽,迅速崛起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因其地产丰富,人杰手巧,手工艺生产比宋元时期更加兴旺,逐渐成为江南手工艺生产中心之一,领先全国。明隆庆、万历以后,宫廷通过在苏州设置的织造局,生产各类手工艺品,被征役的各种手工艺匠人,又把他们在官营生产中积淀的优秀技艺,逐步推广到民间的缂丝制作之中,加上大批文人学士的倡导和崇尚物质文化的社会风气,苏州手工艺术无不出类拔萃,积淀成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除了在琢玉、家具、装裱、刺绣等工艺上表现明显以外,缂丝工艺也是独领风骚,在明代中晚期取得长足进步。
明人王锜在《寓园杂技》中有如下评述:“吴中缂丝累漆之属,尤为冠绝。”诸件传世和出土的缂丝书画作品及帝王贵族服装都可作为有力证明,如明代万历皇帝缂丝衮服。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也藏有不少清代缂丝,精美异常,其中“李白夜宴桃李图”的经纬密度可与宋代朱克柔的媲美。
清代以后苏州缂丝行业趋向衰落,从业人数急剧减少,全国也仅苏州一地保存了此项工艺。民国初年,缂丝织品市场日益缩小,苏州城郊许多缂丝机都闲置停工,产品花样转向了花卉、袍服等。1949年以后,在政府的扶持下苏州缂丝在濒临失传的境地下继续发展,逐步建立缂丝生产组、成立缂丝厂等等,使缂丝工艺一代代延续下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加之高昂的缂丝织造成本,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更由于年轻一代的不愿入行而致使后继乏人。为保护这一优秀传统技艺,使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致过快湮灭,2006年,政府有关部门将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009年11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缂丝以厚重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独树一帜,它不仅包含了技术,更蕴含着艺术,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图案生动,层次有远近之分,色彩有浓淡之别,且轮廓坚挺饱满、戗色丰富和顺,以鲜明、高雅的格调与浑厚、沉着的色彩,体现出厚重、古朴的艺术观赏效果,且正反如一,犹如双面绣一般,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与技艺传承价值,它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上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古代缂丝品收藏态势
长久以来,由于缂丝从业者稀少,人们对缂丝艺术品缺少认知。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也很少见到缂丝品亮相,有时偶尔露面,价格也很是一般。如,1995年北京瀚海春季拍卖会上,曾推出过一件巨幅缂丝《群仙祝寿图》,属于清中期,尺幅为179*93cm,估价仅4.2--5万元,当时,这幅作品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结果仅以3.5万元成交。
步入21世纪后,缂丝的价值开始被人们所认识。2001年中贸圣佳从海外觅到一件缂丝姜晟书《乾隆御制八澂耄念之宝记》,该作品曾被编入《石渠宝笈》,清政府倒台后被溥仪携带出宫,之后被海外买家收购。然而,这件缂丝在国内拍场也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以342.2万元价格拍出;2002年中贸圣佳又从日本觅到乾隆《御制御笔十全记缂丝》手卷,当时在拍卖圈内引起一定轰动,该手卷以352万元成交。拍卖结果并不理想,与专家估算价格相去甚远。同年6月,北京瀚海又推出备受藏家关注的北宋缂丝米芾题诗《长春图》,结果引来不少买家竞投。拍前不少行家估计此件缂丝作品应在千万元的价位上,最后以720万元拍出,尽管创下当时缂丝拍卖的世界记录,但没有突破千万元的大关。但是2004年春季,中国嘉德隆重推出了一件清乾隆御制的《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估价采用咨询的方式,当时不少行家估计会突破千万元大关,最后该作上拍时,各路买家你争我夺,志在必得,出人意料地以3575万元的天价拍出,创下了缂丝作品新的拍卖记录,并跻身于“十大中国艺术品价格排行榜”。虽然缂丝在整个艺术品市场中尚属小众,但收藏环境已然升温,开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几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地均有拍卖公司举办专场的缂丝拍卖会,其收藏热度可见一斑。在刚刚落锤的2015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幅清代《御制缂丝空行母唐卡》以60.5万元成交;另一清嘉庆年间的《缂丝御题诗句对联》以40.3万元成交;一幅明末《缂丝百子图》以100.8万元成交;清乾隆时期的《缂丝“御笔墨宝”咏西湖景诗册》更是以665万元的高价落锤成交,彰显“织中之胜”的美誉。另外,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拍卖会上缂丝也有不凡表现,可见其市场热度之高。
古代缂丝制品因其稀少、珍贵而令众多爱好者只能远观却无法拥有。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古董缂丝价格的持续走高,也带动了人们对于现代缂丝工艺品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促进了缂丝这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当下缂丝行业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取得良性发展提出了思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曾为日本定做大量缂丝腰带,并有一批未成功出口到日本去,其中不乏异常精美之等级的缂丝,这些精工细作之物也逐渐成为一些新型藏家的心头之好,通过各种渠道寻觅心爱之物。也有些颇具实力者发现其中商机,趁缂丝腰带价格低廉之时大量囤货,期待市场行情一路走高。
三、当代缂丝品的市场潜力
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发布的《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国内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习惯,他们大约可将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其中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用于艺术品的”。从中可以窥见未来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兴盛可。当然发展至今,其主角虽依旧是瓷器、书画、红木家具、玉器等。现今,缂丝的身影也开始频频出现,表现不凡。
当代的缂丝已彻底跳出了历史上以家庭作坊为主的传统模式,冲破了家族传承中技艺秘不传外人,“只传男,不传女”等传统桎梏,在集体生产、相互切磋、集思广益的氛围下,通过以师带徒、专题辅导、艺术讲座、观摩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技艺创新能力,他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推存出新,不仅梳理总结了比较完整的技法汇编,而且创造了一批新技法、新作品,开创了我国缂丝技艺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一是艺术提升。通过融会贯通、巧妙融合,使表现形象更为生动传神,使作品色泽明暗分明,浓淡深浅相宜,极大地提高了作为欣赏品的艺术魅力。二是形式创新。缂丝艺人从苏绣创造的双面绣、三异绣受到启发,成功缂织了双面异色异样缂丝的试制,成为缂丝艺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极大丰富了缂丝表现画面的技巧和能力。三是技法创新。为适应缂丝多题材多形式的表现方法,缂丝技艺在运用结、掼、勾、戗等传统镶色技法的基础上灵活变化,演绎出众多新技法,反映出当代缂丝表现题材的广泛带来的技法上的变革与创新。四是技术革新。最突出的是一些大幅缂丝品的缂织,均有十多人参与,众多艺人协调一致、默契配合,达到了虚实相宜、整体贯通的艺术效果。
当代缂丝艺术品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觑。由于缂丝艺术品从业人数本来就十分有限,况且当前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缂丝从业者的平均年龄已近五十岁,其专业从业时间十分有限,且后学者寥寥无几,如要达到一定的技艺造诣更非一日之功。随着各类宣传媒体的广泛传播,使社会大众对缂丝历史文化内涵及独特技艺的认知与深入认识,珍贵而稀缺的缂丝艺术品必然会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十分关注和寄予厚望的丝织品。目前,已有一批收藏爱好者更加倾向于购买已有一定名气、在当代工艺美术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缂丝艺人的作品,例如具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头衔的一些大师。他们有的不仅具有很高的缂丝制作技艺,而且具备较高的鉴赏水平,所以其作品能够传达出特殊的意境与情致,给观者以美的享受。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收藏品市场的不断培育与成熟,当代缂丝品这一蕴含着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和高超技艺造诣的品类将会迎来巨大的市场商机。
参考文献:
[1]郑丽虹. 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和传播[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4
[2]朱华. 缂丝探源. 四川丝绸[J].2008年第1版,总第114期
[3]马超俊. 浅述缂丝的演变与发展[J].姑苏工艺美术,198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吴文康,1960年4月生, 苏州市高新区东渚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自幼受缂丝文艺熏陶,高中毕业后即拜师学艺。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缂丝的研究,在花样设计和传统品种开发上,以及保持古远的传统特色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百余个新产品。作品具有观赏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价值,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自1992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获奖众多。2007年,他所创立的苏州西部民间缂丝织绣厂被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江苏省缂丝传承基地”。2009年,中华华夏文化产业基金会与中央电视台拍摄该厂缂丝专题片,并在央视九套《中国智慧》栏目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