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缂丝是一种传统手工织造方法,更由于易学难精而使人望而生畏,即使缂丝入选了和国家级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也难以改变其发展颓势。随着市场的变化,缂丝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遇到了极大挑战。本文从分析缂丝人才状况出发,提出了承担缂丝技艺保护传承主体责任的生产经营者需要调整改善的若干思路。这对于现存的缂丝从业者不无启发。
关键词:缂丝 传承 现状 改善 思路
缂丝品运用的是一种“通经断纬”的传统手工织造方法。由于其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出一丝裂痕,使织物在图案轮廓与色阶变换处,就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所以又称“刻丝”。
缂丝包括日用品与艺术欣赏品两大类。日用品包括服饰、屏幛、帘幕、被褥、枕衣、包帙、垫袱、台毯、靠垫、包首、手提包、皮夹、书籍封面、灯片、眼镜袋、日本和服腰带等;艺术欣赏品包括屏风、屏条、中堂、手卷、诗词、册页、团扇等。
缂丝不是普通的织物,因此对个人技艺造诣的要求甚高,尤其是复杂的缂丝需要用色梭。如在一根纬线上遇有几种不同色彩的图案花纹,就需要用同等数量梭子依样缂织。如摹缂书画,并非只是依葫芦画瓢,需要具备娴熟的工艺技巧和书画修养,要随样施梭,灵活掌握,使纬线的疏密、松紧既均匀又恰当,使梭、披梭用之得当,不失分寸,才能达到画面艺术效果。即使是日用品如和服腰带一类,其花纹也需要运用戗色表达出浓淡深浅变化,并注重“戗”和“色”的相互烘托,既要体现和顺,又要达到梭梭能看得见“戗头”伸展,使之不生硬、不模糊,层次分明、形象逼真,装饰性强而显古朴之气。
缂丝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自南宋以后,缂丝在江南扎下根基,虽几经潮起潮落兵一脉相承。新中国建立后,苏州的缂丝得到了恢复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日本市场对缂丝和服腰带的需求大量增加,苏州的缂丝曾经一度鼎盛,有些乡村几乎家家户户制作缂丝。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及市场的变化,和服腰带的出口逐渐一蹶不振,众多缂丝艺人也纷纷转行,更由于年轻人的不愿加入而出现人才断层,即使是缂丝入选了和国家级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也难以改变其颓势,使千古缂丝技艺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严重危机。
一是缂丝技艺工人老龄化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的缂丝
从业人员不超过200人,以女性为主,主要集中在苏州的高新区和相城区,年龄在40-50岁之间。苏州的经济发展较快,社保系统比较完善,女性满50周岁便可办理退休。由于民众的生活也较为富裕,一般来说,女工退休后大都选择在家养育儿孙。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缂丝从业人员正不断减少。
二是缂丝技艺工人青黄不接,几乎招不到青年职工。现在的年轻
人受教育程度高、工作选择面广,大家更愿意从事跟高新技术相关的职业,而不愿成为手工艺人。此外,由于缂丝技艺的学习时间较长,且枯燥乏味,加之缂丝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易学难精,即使有一些人对缂丝有喜爱之情,也会被成年累月的劳作而退避三舍。
三是缂丝的市场受众面较为狭窄。缂丝作为一门小众工艺,市场认知度低,很多客户都不了解,许多年青人甚至都不知缂丝为何物。因此,能够购买缂丝的买主多集中于五十岁以上,且有一定经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群中。即使是一些缂丝小礼品,普通消费者也因不了解缂丝的内涵而被不菲的价格而望而却步。
现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弘扬,缂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为更多的人群认识,使缂丝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古代缂丝品拍卖价格的一次次刷新更令民众侧目而视。但是,缂丝技艺的后继无人确是不争的事实。如若不下气力改变现状,五至十年以后,缂丝技艺将濒临消亡的边缘。为保护和传承缂丝技艺,使之代代相传,笔者认为,现存的生产经营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改善工作思路。
一是增加缂丝品的实用性功能,适当扩大缂丝日用品的生产量。多年来,缂丝品多以收藏品为主,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价格日益昂贵,这样社会的受众群体就显得较为稀少。尤其是当社会经济整体下行时,势必会影响到社会购买力。因此,增加缂丝的实用性功能,开发新颖的适合大众消费的缂丝日用品就成为促进市场销售的有效措施。如果将缂丝制作成服装、茶席、钱包等,相信可以促进消费者的购买力。这样,对于企业来说就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无论对于维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或者是保护和保存技艺骨干都十分有益。
二是研究降低缂丝成本的措施和办法。多年来,许多企业或从业
者为表现记技艺的精湛,往往整幅作品都是满花,不仅织造周期长,而且制作成本高,不利于市场推广销售。对于大多数缂丝日用品而言,可以采用局部缂丝的方法,既展露了缂丝技艺的精粹,又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不仅织造周期就短,直接降低了缂丝品的制作成本,还不断培育了缂丝的基础市场。
三是努力培养新人。缂丝的传承发展,后继无人是最大的症结所
在,因而培养新人迫在眉睫。以前,培养新人往往教授他们如何制作缂丝日用品,学习门槛高、难度大,以致吓退了大部分的慕名求学者。如果学习期间以缂丝日用品为主,降低了难度系数,比较容易入门,也能够给初学者以自信。以后通过不断实践,使他们熟能生巧,也可从中筛选培养出高技能者。这样既培养了新人,又为缂丝技艺的后续发展培育了人才。
回顾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市场需求的作用下,缂丝曾历经了几起几落,其产业也从初始时期少数人从事的以生产欣赏品为主的职业,曾经发展成为上万人从事的缂丝日用品产业,后又从高峰上跌落下来,到如今又回归到仍是少量从业者从事的以欣赏品为主的产业。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当今,一种“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我们的文化命脉,保护手艺,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的全新理念正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广泛认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社会上下共同努力,包括作为承担保护主体责任的缂丝从业者的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一定使这一优秀传统技艺更深入地融入社会,融入民众、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 宋) 叶隆礼.契丹贺宋朝生日礼物 [M] 契丹国志( 卷 21)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00- 201.
[2] (宋)洪皓.松漠纪闻(卷上) [M] 元明善本丛书(历代小史)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7: 3- 4.
作者简介:
吴文康,1960年4月生, 苏州市高新区东渚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自幼受缂丝文艺熏陶,高中毕业后即拜师学艺。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缂丝的研究,在花样设计和传统品种开发上,以及保持古远的传统特色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百余个新产品。作品具有观赏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价值,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自1992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获奖众多。2007年,他所创立的苏州西部民间缂丝织绣厂被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江苏省缂丝传承基地”。2009年,中华华夏文化产业基金会与中央电视台拍摄该厂缂丝专题片,并在央视九套《中国智慧》栏目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