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牙刻是象牙雕刻艺术中的一个主要门类,又称线刻,线刻又可以分为浅刻与微雕。象牙浅刻是在象牙平面上以刀代笔,表现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深远意境,属于文人雕刻;微雕是在浅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制虽小却能在内涵境界上体现出很大的气魄。浅刻、微雕艺术的发展在清末民初达到了高峰,当时的一些代表性的作品为后现代的浅刻、微雕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而现代牙刻艺术作品更为象牙浅刻与微雕的融合赋予了更多新的诠释。
关键词:象牙浅刻 微雕 融合
一、象牙浅刻的发展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迎合大环境的春风也在蓬勃发展。人们除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外,对艺术品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升温提高。目前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文化事业呈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可喜景象。对艺术的创作精益求精,不仅从造型设计、材质的选择,更是对艺术作品的技艺、品味、质量的提升发展,注重中国特色文化元素、文化精神、思想内涵,给予每件艺术作品强有力的艺术生命动力。牙刻是象牙雕刻艺术中的一个主要门类,牙刻又叫线刻,线刻又可分为浅刻与微雕。两者同属线刻,浅刻不同于微雕,更不同于牙雕而独立门类,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灿烂夺目的奇葩。历古以来受到皇宫贵族、文人雅士乃至平民百姓的青睐,视之神圣吉祥之物。牙刻与人类文明应运而生,但其发展落后于其它门类,自唐以来千余年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固守着“线刻”传统,似乎牙刻只是工匠的劳动和艺人的玩耍。浅刻是在象牙平面上以刀代笔,表现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深远意境,属于文人雕刻。象牙表面光洁,质地细腻且有韧性,正是浅刻的上佳材料。
二、象牙微雕的发展历史
微雕是在浅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制虽小却能在内涵境界上体现出很大的气魄。象牙微雕在清末民初达到了高峰,涌现出一批功力深厚的名家大师,其中以被称为“南于北吴”的于硕和吴南愚最著名。早期的微雕作品是无法借助任何放大工具而雕刻出来的,所以难度极大,也就是只能用盲刻法,即在肉眼看不清的情况下全凭手感运刀雕刻而成,运刀如笔,得心应手,尤其是书法韵味高雅,流畅自然,堪称一绝。而现代的微雕艺术可以利用高倍放大镜这一“利器”来创作出更细小更精致的作品来,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更丰富更有张力,能达到远观清馨飘逸,近看别有洞天的双重效果。
微刻技艺在象牙扇制作中也是常用的。微刻必须用特制的小刀,刀身稍粗,以便把握,刀刃尖端须极细极锋利。此种刻刀的钢材过刚者易折,过柔者易卷易钝,所以要刚柔适度才行。在象牙上微刻画面的小刀,又与刻字者大有区别:刻普通线条常用“四角宝剑刀”,刻树之老干多用两面开口的“平刀”,刻较粗大的撇竹、点苔必须用“斜刀”,烘染及皴纹则改用大小适度的钢针。象牙扇的镂刻可凭肉眼运刀,但微刻则必须用高倍数放大镜或高质量的显微镜才能进行。
三、象牙浅刻和微雕的融合
精湛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建筑在质地的高低优劣上,更多的是观其深厚的艺术造诣,独特的构思,高超的表现技法。工艺艺术创作,我想有瞬间的灵感、自身的天赋,更多是平时经验的积累,创作者对作品的解读和空间想象。而用精雕细刻来完成,体现表达你所需要表达的艺术载体则是技法。这里所指仅是牙雕浅刻的表现技法,即刀法运用。众所周知,国画书法是通过笔墨技法来完成其艺术创作,牙雕浅刻则以刀代笔,拿刀如执笔,刀法运作如执笔挥毫。它不仅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特有的艺术视觉效果,更是创作者心灵意识与技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我往往每刀雕刻下去,不但体现了自身的创作意图,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快感。总之,刀法就是每位雕刻艺术家用以体现自身创作构思的技法,亦是形象揭示艺术内容的手段。
牙刻艺术精品,题材内容除了需要巧妙的构思、合理的布局,作品更要有精气神韵,能从艺术作品的深处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雕刻艺术除了具有这些外,刀法运用也是重中之重。因雕刻艺术完全是用刀来操作完成作品创作,刀法的熟练掌握,运刀的转拆顿挫、轻重缓急,都是为增强自然生动的艺术质感、丰富线条的刻琢之美。线与点、点与面、面与线的有机结合,能加强丰富作品的艺术层次感、厚重感、立体感。而要达到这些艺术的最高境界,必须勤学苦练、思考、琢磨、学习,如此熟能生巧,才能随心所欲的展示表达自己的艺术语言,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把线刻与微雕完美结合使作品迎合了现代人的欣赏品味,远观气势磅礴,近看丝丝入微别有趣味,大中见小,小中见精。创新应把握时代的脉搏,审视现代审美要求,引领潮流趋向。积极提倡牙刻作品的原创性,提升作品的艺术内涵。创新的关键在于作者的创作能力、态度、思想、品位。我不自觉地、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长期以来固守和匠化的严重影响,对于当今牙刻创作人员来说,多半未受专业系统学习,学历普遍不髙,所以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解放自己显得尤为重要。多看、多想、多动,不断地充实提髙自己的文化底蕴、艺术造诣和创新能力,这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进入到现代的新要求。牙刻几乎属于平面艺术而不同于牙雕,主要是以书法、国画为表现对象,所以牙刻不但要讲究刀法技巧,更包含着诗书画范畴的标尺,也就是说牙刻作品的优劣不但要被工艺美术界认定,而且还要受到书画界的品头论足,单从这一层面来衡量尺度髙于牙雕。舞文弄墨、书法丹青,是新时代对工艺美术工作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是必须要了解与掌握的,这是牙刻创作创新的根本保证,否则会视拙为尚、优劣不分,坐井观天。
所谓垫色,即象牙浅刻工艺从选料、开料、平整、打磨、抛光、定型,然后绘画创作,进行雕刻后垫墨上色,这里一般指墨色(如需彩绘,则在墨色的基础上逐步施加)。由于作品通过雕刻后,原所绘线条墨色尽已刻落,所以必须重新垫墨上色。象牙原料与中国画使用的宣纸存在质的不同,宣纸有自然渗化的功能,而象牙浅刻的着色,浓淡厚重必须以水墨逐步层层添加稀释。根据作品本身的要求,由淡渐深、由浓而淡,用水来掌控,循序而进,才能确保作品的水墨层次视效。浅刻工艺与中国书画一样,同属平面艺术,讲的是用笔(刀)用墨,求的是笔(刀)墨神韵。山水气韵生动、色彩浓淡有序,人物传神,花鸟意趣。浅刻作品由于经刀刻琢后会使所垫墨色略见灰暗,为令其能稍变明快,在雕刻上色完成后,用少量稀释木剂清漆(俗称蜡克)轻罩一遍,作品则显得光亮明丽。这道工序,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材料的质感美和艺术作品形色美的作用,亦能保护画面墨色。象牙浅刻艺术作品一般都以高档木材配座,如红木、黄花梨、大叶檀、小叶檀等。座架不仅是主体艺术品的稳固和依托,也是雕刻艺术造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座架的配备应与主体艺术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求有对比性,切忌喧宾夺主。注意比例协调,色彩搭配。一件好的作品配以质地上乘的座架,能提升作品的庄重典雅,更能突显艺术的精神与张力,令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
总而言之,牙雕浅刻艺术是一门复杂、艰难的再创造性艺术。要创作出一件高品味的艺术精品,需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且必须熟练掌握多种技艺技法。扎实的绘画基础,娴熟的刀法技艺,深厚的文化修养,三者缺一不可。为了让象牙浅刻与微雕的融合走得更远,让这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绽放瑰丽色彩,让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责无旁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苏州工艺美术》,汤钰林主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3 。
[2] 《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和传播》,郑丽虹,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4 。
作者简介:
蔡兴法,男,1969年生于苏州,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90年前后进入到苏州镇湖石帆长江工艺厂开始学习檀香扇等“苏扇”制作技艺。2004年创办了姑苏紫韵工艺厂。2010年建立了“艺馨阁”雕刻工作室,从而潜心研究“苏扇”艺术。其代表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各项工艺美术博览会,各类专业评比中获得金银奖数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