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考古学角度看中国古玉

[日期:2015-05-1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谈从考古学角度看中国古玉

 

[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其中,具有深厚底蕴的玉器文化在国内外一直备受关注。在古代,它更是贵族王权、利益财富的象征。玉器一方面大抵可以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本文从考古学的角度对中国古玉进行分析,浅谈古玉的分类、成分、质地,溯源,次生变化、等级礼仪等,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古玉。

 

关键词:中国古玉  考古学  不同角度  探究

 

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在几千年朝代的更替中,中国以独有的东方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较之一般的装饰品而言,玉器的底蕴更加深厚,很多人称其为神器。为了研究玉器文化,考古学家勘探了四十多处古墓,在上千件的玉器中取了500个样品进行研究。

    一、古玉分布情况

在玉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古代玉器文化的内容,在现行的国际真假玉器标准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足迹。玉器分为软玉和硬玉,鉴别玉器的真假主要是其矿物质的成分。真玉含有单斜晶系列的硅酸盐,这类硅酸盐在玉中只有两种,表现形式为链状分布。假玉又被叫做似玉,成分主要为非玉的矿物质。软玉是透闪石与阳起石的结合,通过矿物质纤维的变异形成的混合物。这两种矿石在自然界到处可见,在造岩矿物中比较多。因为软玉分布的比较稀缺,所以在判断古玉是否为真玉中的软玉时,不但要考虑到软玉含有透闪石、阳起石这两种矿物外,还要利用软玉的显微结构特点进行确认。从古到今,人们评价一块软玉的好坏一般有两个标准,一个就是看它的质量,一个就是看它的颜色。研究表明,从软玉成形的纤维上可以判断其质量的好坏,纤维越细致,说明质量就越好。

    二、通过古玉的颜色、硬度、密度辨别其品质

软玉在色调上基本上以黄绿为主,其颜色的浓度比较均匀。软玉中的矿物质含量中,铁的成分上升的时候,它的颜色也就会随着变浓,变深。硬玉的矿物质成分主要为钠辉石。跟软玉在分布上相同,在自然界中也比较常见,其中造岩类矿物中最多。虽然硬玉比较常见,但是它的集合物翡翠却比较稀缺,这种玉石的价值非常高。根据玉器的基本特征,在研究中设计出这样的方案。首先,取出1克粉末状的样品,在红光谱的作用下,分析矿物质包含的成分,并把透闪石和阳起石进行分离。其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玉器的显微结构。专家通过研究墓葬古玉,发现墓坑中的真玉和假玉是按照比例分布的,这种制度来源于周朝,在史料《周礼·玉人》就有相关的记载。

经过研究,我国古玉的矿物质成分有20种类型,其中,透闪石、阳起石这2种矿石为软玉的成分以外,剩下的18种属于假玉的矿物质。在这些矿物中,也包含软玉的共生矿物。在这500件玉器样品中,专家没有发现硬玉翡翠。所以可以判断出,我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没有硬玉,其真玉都是软玉。假玉的矿物质成分在密度上比真玉小,其硬度也不一样。所以,在鉴别矿物质的时候,可以根据它的硬度和比重进行研究。这种理论在周代关于石器的经文上都能够找到,比如玉多则重,石多则轻的说法,它比较符合真、假玉器的判断标准。即便古代和现代的度量衡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玉和石在密度上的比重一般为7:6,这是一个稳定的数据。现代软玉的密度基本上处于3.0前后的水平,折合换算出石的密度为2.6前后水平,这符合一般假玉的比重范围。

    三、古玉的溯源探究

    1、在古玉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追究

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的考古中,挖掘了8件玉器,通过取样研究,这些玉器全部属于真玉中的软玉。其中,7件玉器都为透闪石软玉,包括4个块状的玉器,2个匕状的玉器,1个管状的玉器。另外一件为凿状玉器,性质为阳起石软玉。据悉,该遗址被证实是世界上开发出来时间最早、最久远的玉器产地,比俄罗斯雅库特遗址(早期西方公认最早真玉器遗址)早了三千多年,比中国江南史前的“崧泽文化”早了两千年。通过观察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我国玉器以从东向西,从南到北的方向发展。新时期时代晚期,我国大陆西南最早的玉器文化的产地为西藏拉萨,距今有四千年的历史。比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玉器晚了一千年。中国玉器的发展时代在我国的古书上也早有记载。比如三皇时代代表了旧石器文化,五帝时代象征着玉器的发展,到了夏商周王朝,青铜器发展了起来等。因此,玉器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中国浓厚的东方文化特征。

    2、利用同位素特征研究古玉的溯源

软玉的地质类型有两种。按照地域来划分的话,中国的软玉大部分产于镁质大理岩,而西方的很多地方的软玉产于蛇纹石化超基性岩石。研究表明,这些样品主要是镁质岩软玉,说明软玉在古代和现代的地质主体是一样的。古玉的溯源可以按照两个级别开展,第一个是软玉的类型,通过上面介绍的软玉成分可以判断。第二个是软玉的产地问题。由于地质地貌的不同,所以软玉的产地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在实际中,更大的困难是现有的软玉产地稀缺,很多产地因为没有开发很可能出现遗失。所以要弄清楚软玉的溯源,首先要把这些遗失的产地找出来进行研究,才能全面的解决问题。组成软玉的两种矿物中,透闪石含有氧元素(O),阳起石含有羟基元素(OH),所以能测定软玉的同位素(D18O)。同时,参考相关的文献,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论:在同位特征图中,在不同范围分布着不同产地的软玉。软玉同位素特征在传统软玉镁质大理岩成因中不适用。所以,在这些样品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古玉能用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古玉的18O全部为正值。史前古玉材料的来源没有特殊的要求,材料简单,所以给就地取材提供了便利。相反,西周古玉的要求就比较高,其材料的来源多种多样,信息量大且结构复杂。

    四、古玉的次生变化

古玉因为埋在地下,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在土质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发生变异,这种变异被称为古玉的次生变化,也叫做受沁。软玉的受沁程度受到其质量好坏的影响,质量好的软玉在受沁中的程度要比质量差的软玉小一些。古玉的受沁一直流传着“钙化”的言论,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古玉在受沁之后,主要是显微结构的变化,其矿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在古玉次生变化之后,其显微结构出现松动,表现为古玉的色泽、透明度发生了改变,按照这些特点,可以将古玉受沁的程度划分出不同的等级。另外,在研究古玉受沁的过程中,因为玉器的比重降低的范围相对其硬度小一点,所以一般研究玉器的比重效果更加明显。

    五、古玉的等级制度文化特点

在我国古代,玉器是一种身份、礼仪的象征,它可以把人划分成三六九等。比如有在周代有天子用真玉的说法,表明等级越高的人用的玉器质地越好。在商朝的古墓中,那些妃妇墓坑中挖掘的都是真玉,显示了身份的尊贵。而在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中,有很多假玉,可以看出这些墓坑并不是王陵。再比如江南良渚文化时代,其墓葬就被分为4个不同的等级。这也说明玉器文化受到周礼等级制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闻广,荆志淳.中国古玉地质考古学研究[C].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930),20110630

[2]杨晶. 浅谈考古学家对古玉研究的贡献——以杨建芳先生的古玉研究成就为重心[J]. 南方文物,201204.

 

作者简介:

褚雨生,1972年出生,江苏徐州人,工艺美术师。1989年参加工作,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成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