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漆器的发展与保护

[日期:2015-05-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扬州漆器发展现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扬州漆器的历史发展和扬州漆器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对扬州漆器的发展和保护现状进行探讨。

 

  关键词:扬州漆器 历史 发展 保护

 

  引言

  扬州漆器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就有生产。至两汉时期,扬州漆器的制作工艺已臻精美。唐代,扬州号称“商都”,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手工业盛极一时,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扬州漆器事业的发展。到明清两代,扬州漆器更展示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鼎盛局面。当代,扬州漆器事业继往开来,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一、扬州漆器的发展与特点

  扬州漆器的胎骨坚固、美观,造型生动。其制法,主要有木胎和脱胎两大类。胎成形后,上漆灰、布麻、涂灰、磨光、涂漆直至最后进行各种工艺装饰。

  扬州漆器工艺,主要有雕漆及雕漆嵌玉、骨石镶嵌、平磨螺钿和点螺、彩绘雕填等品种。

  “雕漆”,即将朱漆或其他色漆于胎骨上,多至数十层以至数百层以上。然后,在漆层上雕镂人物、山水、花鸟、图案等。“雕漆嵌玉”,是采用各种不同天然色彩的玉石,雕琢成山水人物、花鸟图案镶嵌在雕漆漆面上,构成精美的画面。“骨石镶嵌”,因创始人姓周,故又名“周制”。“骨石镶嵌”,主要采用光润如玉、色泽鲜艳的石料、象牙、骨料、贝料等进行浮雕、镶嵌而成。现在,扬州又把“平磨螺钿”、“点螺”、“彩绘雕填”等工艺巧妙地运用到一个画面上,使之融为一体,创造了综合新工艺,更是精美别致。

  “平磨点螺”及“点螺”是扬州传统工艺,相传3000年前已有出现,至唐代,已在铜镜的漆背上镶嵌精美的螺钿。后经宋、元两代的能工巧匠的精心研制,把螺壳、蚌壳、贝壳磨成薄片,制成各类纹样,粘嵌在漆器胎骨的灰层上组成画面,再经髹漆磨制而成。其特点,黑自对比分明,精雅秀丽。“彩绘雕填”,源自战国的彩绘和针刻技法。是最古老的工艺品种之一。现代“彩绘雕填”又吸收了国画小写意技法,笔法潇洒灵活,色调富丽谐美,形状神足,从而开辟了新的工艺技巧。

  二、扬州漆器的孕育

  近年,扬州汉墓频繁出土漆器,逐渐引起文物考古界和美术界的重视。这些漆器,数量众多,工艺精细,造型自成体系,漆绘自成风格,总体艺术水平不在长沙、江陵楚汉漆器之下,而以西汉中晚期墓葬如甘泉姚庄汉墓群、邗江湖场汉墓群、甘泉妾莫书汉墓及市区东风砖瓦厂汉墓出土漆器尤其精美,数量均在百件以上。只是由于缺乏技术处理和长期收藏的条件,许多精品没有能够留存,扬州汉墓漆器的知名度远远落于实际水平之后。

  扬州汉墓漆器有着汉代造型艺术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特、征同时表现的,是扬州汉墓漆器的地方特色。扬州汉墓漆器主要是西汉中晚期墓葬的漆器。西汉王朝的统一,使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获得全面交融的天机。作为南方巫文化体系的楚文化,好想象,信鬼神,多怪诞,江汉出土的楚漆器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巫文化特征。汉文化既有楚文化的浪漫,又表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力量。

  从提倡黄老到独尊儒术,宗教和谶纬结合,一方面是尊君、一统、伦常之说支配社会思想,一方面是阴阳五行、神仙方士之说流行。厚葬之风带来画象砖石、漆器等汉美术的大量遗存,题材或反映现实生活,宣扬忠孝节义,或以龙凤、四神:四灵、云气等组合,祈求祥瑞长生,不乏浪漫色彩,充溢于画面的,是人与自然的渗透统一、振奋人心的宏伟气魄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其整体的力量和气势、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所谓“汉赋源于楚骚,汉画亦莫不源于楚风也。何谓楚风?即别于三代之严格图案式,而为气韵生动之作风也”。汉文化是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于漆绘艺术,一扫奴隶社会神秘、威武、恐怖、严谨的氛围,较战国更加廓开了舒展活泼、自由奔放、充满生机的新生面,与汉砖、汉代石雕一样,是汉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江陵、长沙汉漆与楚漆风格一脉相承,延续了前后约500年的髹饰工艺繁盛时期;扬州汉墓漆器则于神奇浪漫的巫文化影响中,有中原史文化的渗透,比较接近造型洗练的秦漆体系,又比江汉文化更见南方之秀,清劲洗练的造型、腴润滑美的质色、秀美飘逸的长线,不假浓妆粉黛,自显风神秀骨,至细,至曲,至活,尽精微而现广大,是绕梁的丝竹,是流泻的清泉,是此地细腻柔和精神气质的物化,清,精,雅,健,卓然一家,自成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十分契合。如果说汉代美术的成就为我国民族美术的独特风格气派奠定了基础,那么,扬州这一地域的文化特色,早在现代就已经初步形成。

  三、扬州漆器行业的发展和保护

  扬州现代漆艺作为中国现代漆艺中一支重要流派,两干多年来,几经风雨,几度彩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漆艺人的不懈努力以及在党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扬州现代漆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髹漆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扬州漆保护名录,同时扬州漆器厂还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中华老字号”,这些荣誉足以说明扬州漆现在发展的魅力和受到的保护。

  利用现代化信息及媒介为群众做好正确的文化导向和带头作用。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了解和学习非文化物质遗产的环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成立专业培训班、进行多种方式方法培养传承人,使非文化物质遗产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无形文化必须有人的继承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非文化物质遗产传承机制。对无形文化的持有者,特别是老艺人的保护成为关键,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传承民间艺术、技艺。

  扬州漆器的发展经过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在近现代中国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扬州漆器的历史保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扬州漆器的发展同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现代的扬州漆器的,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以及漆艺设计界以及广大群众共同的努力和创造,去制定一套有关漆器的从政策到教育再到生产消费的命理机制,来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审美观,让漆器艺术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中去改善民众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传统漆艺文化应该像京剧一样走进学生的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在教学中要更新漆艺的创作观念、开拓漆艺的表现语言、培养更多的漆艺技术人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漆器能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消费者的心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绽放它的光彩。

  结论

  扬州漆器的发展经过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在近现代中国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扬州漆器的历史保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扬州漆器的发展同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月.扬州漆器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J]. 大众文艺. 2012(12)

  [2] 赵晓燕,张焘.扬州漆器设计元素的研究和应用[J]. 大众文艺. 2012(04)

  [3] 江黎.“器用”:漆文化的命脉[J]. 装饰. 2012(02)

  [4] 蔡运彬.找寻一种理想的生活[J]. 中华手工. 2011(12) [5] 李红.用时尚激活传统——以“非遗”中的中国织绣印染工艺保护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6] 林幸民,唐恬,张焘.浅析扬州漆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J]. 大众文艺. 2011(13)

  作者简介:

  程靓,女,1980年出生,本科,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财务管理专业,2002年进入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2015年7月进入扬州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从事工艺美术服务工作14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