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鹤王”是杨德衡的画作。作品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命名,充满了一个“情”字;笔者以针代笔,用苏绣的针法和绣艺,生动表现了《相看两不厌》的款款深情。
关键词:诗情画意 写意绣
一、《相看两不厌》的画意
苇风清扬的湿地深处,水草滋润;一只丹顶鹤,迈着优雅、轻盈的舞步,翘首以盼——它的另一半正翩翩低翔,随风而至。它俯首引喙,细修玉羽,仿佛待嫁新娘,虽然满怀急切的欢娱,却犹羞涩矜持,唯恐形容有瑕,不敢贸然面对……风中芦苇的轻逸飘扬,丹顶鹤长喙、红顶、秀腿的优美动人;湿地绒毛般密集的水草淡淡倒影,衬托出浅浅洼水的清澈透明,无不呈现自然本真的淡恬、静谧。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读杨德衡先生《相看两不厌》画作,倍感脱俗、生动、抒情、大气。“迁得妙想,皆成天趣,清纯刚正,平和雅致,达到了一个至臻的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辽宁省 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秀杰对他鹤画如此评价。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和研究敦煌学的著名学者李浴先生则这样介绍“杨德衡以其生动传神之笔,首先打动你的是情之激动、爱之温馨,这自然是画家的情感注入而使之“拟人化”的结果。再从其取景、章法、色调、技法等等方面来说,杨德衡一反常规使鹤返璞归真,将其置于湖泽、芦苇、水草、晴空、月色等等大自然之中以得其天。”
而我的管窥之见,画中双鹤虽然并没有四目相对那么直白。但此看不是由眼,而是由心。心有所爱,爱有所归,此时无看胜有看。
《相看两不厌》的画里画外,满满地洋溢着一个“情”字。这份情,将会一直令人沉醉其中。它不是特别浓烈的白酒所至,而是柔绵如米酒的中国画、诗、绣酿就。……
中国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参与绘画,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相传唐代王维因其诗、画俱佳,故后人称他的画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一变勾斫之法",创造了"水墨淡,笔意清润"的破墨山水。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写花的枝叶蕊萼,然后略施淡彩,开创了徐体"落墨法"。之后宋代文同兴"四君子"画风,明代林良开“院体”写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浓墨浅色,陈白阳重写实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韵。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写意画已进入全盛时期。经八大山人,石涛、李鱓、吴昌硕、齐白石以及上世纪中华姚氏求正堂内的,张大千、潘天寿、汪亚尘的弟子汪德祖、安平义君、姚丹萍等并李苦禅、朱宣咸、李可染等发扬光大,如今写意画已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画法。
中国写意画以墨、色、水三样为骨骼;以气韵生动;骨法
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法为筋络。以形意神似来追求其“有诗味的意境”。
杨德衡先生擅长工笔重彩,兼长没骨、小写意,尤精绘鹤,作品“雅俗共赏”。在1982-2004的二十二年里,他十一次深入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江苏盐城、辽宁盘锦等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与鹤朝夕相处,以鹤为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得其绘鹤之气韵生动的没骨、小写意独家专精。画坛予以“鹤王”美誉。
《相看两不厌》是其无数鹤画中一幅,被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评为“写生妙笔,体兼徐黄;晴空舞鹤,气象辉煌。”之作。
二、《相看两不厌》的诗意
中国写意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杨德衡先生以李白千古名句“相看两不厌”为画命名,犹见其匠心独具。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然而,出自如此凄苦景遇的诗句,恰恰又是诗人真情所致。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杨德衡先生题画名“相看两不厌”,也是意在“得一知己足矣”这样一种超脱物是人非,笃信自然永恒的旷达之情。试想,二十二年间,十一次深入鹤乡,与鹤朝夕相处,以鹤为师,又岂是泛泛恋慕虚荣者可任意为之?如果没有对造物自然的敬畏之心、大爱之情,安能耐得住鹤乡那些冰封的孤寒雪夜?安能抵得了鹤乡那些灼热的焦躁赤日?
读画、品诗间已经肃然起敬,运针用线时怎敢分心走神……。三、《相看两不厌》的绣制
“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卓约唼喋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明万历苏州人张应文《清秘藏》给予苏绣的溢美之辞,在文字上为苏绣的精品下了定义,较之苏绣中“细乱结合和虚实针法”所演绎的作品,我认为称为“写意绣”或许更能接近此定义的内涵。
用“写意绣”来阐述“写意画”的这种“有诗味的意境”,应该说,是能达到相得益彰和珠联璧合的效果的。绣制“写意绣”时,首先必需熟读原稿画作构图,理解画义主题,梳理笔触墨晕,分析色彩过渡,吃透层次分合;其次精确勾稿描线,充分配足线色(一套线色不少于8色级);然后以苏绣各类技法、针法灵活、综合运用加以绣制:“针脚长短不拘定式,疏密有致适度为好;线色潜现渐变无痕,按图化界勿戗是要;丝缕撇分有章可循,针迹笔触融合见韵;细乱并用凸晰渡朦,成像自然灵动最佳。”当然,“写意绣”绣制者个人在绘画、书法、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积淀和文化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中国写意画的构图中,常有题跋、题诗、落款、印章等其他文化元素出现,如无领会,恐生曲解、岐义、谬误,以致贻笑大方。
《相看两不厌》的绣制,始终贯穿“写意绣”的运用。画家“兼工带写”的笔法墨韵,恰巧是“写意绣”尽情发挥的绝佳平台:鹤首和鹤翅工笔重彩的部分,用细乱结合针法逼真、精致刻画;鹤身、鹤腿及芦苇、水草没骨写意的地方,全用虚实针法借底、乱针渲染。既不失原画笔墨张驰之随心,又凸显绣作针线疏密之所欲。
虽说刺绣之功,不如画、诗的创造力那样铿锵、豪迈,遗世而独立,但“铁杵磨针”、“煮茧抽丝“般的辛甘,又何尝人皆能熬?喧嚣尘世,落座入定,除却僧尼,恐怕就是芸芸众绣娘了。幸我专注一生,乐在其中:读画、品诗、运针,与今昔大家心聚神交,容天地万物魂萦梦牵,自然得益匪浅。烦恼摒弃意外,而身心徜徉其中,不由同感:但到情深处,相看两不厌。……
作者简介:
钱丽萍,女,1961年4月生,苏州市人,1979年进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刺绣。工艺美术师。擅长苏绣各种针法和绣法。主要代表作品《蓝石头》(美国摄影家罗伯特. 格伦.凯彻姆私藏)、双面地屏《兰花》(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收藏)、单面绣《兰花》(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参展)、《金色荷塘》(中纪委定制、印度外宾定制)、《彩墨荷塘》(中央统战部定制)等数十幅。相关业绩被《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新浪网、光明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