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论数码时代本土化观念摄影

[日期:2015-05-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一百七十六年前,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发明银板摄影。由西方传教士引入我国发展至今不过区区百余年,但是短暂的历史并没有阻碍这门技术发扬光大。当下摄影术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历史告诉我们,摄影是一门易变的和不断变化着的技术。在我们满足常规拍摄所需的同时,加以艺术语言的表达,使其超然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如何又最终沉淀于事物的本源?如何形成特有东方特质?是我国当代摄影师、艺术家们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码时代 “无观念,不摄影” 本土化 探索与实践。

 

  绪论

  当代影像创意的各种艺术语言随着技术的革新而不断的更新换代。发展到当下,数字技术的切入对摄影的影响绝非偶然,也并非只引起了摄影创作观念上的变化。而是革命性地颠覆传统意义上--从上游的摄影载体、记录媒介到后期调整、冲印、发表等环节。从各个层面推动整个摄影在现当代社会与艺术中的变化与升华。这是科技进步带给人类在这个领域的必然发展。

  “无观念,不摄影”的当代摄影相对单一模式遭到了诟病,而本土的摄影艺术原创表达日趋匮乏也应当引起重视,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新一代创作者的瓶颈所在。迷茫的同时,究竟是创新还是继续模仿?在探索与实践中前行,运用当今先进的数码摄影技术结合本土文化,发掘更多的创意新亮点……

  论文主体

  不可否认,数码时代进步与繁荣降低了摄影领域的创作门槛。大量有所作为的艺术人士的加入也使得这一门艺术空前地枝繁叶茂。

  硬件器材方面

  1975年,美国柯达公司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试验型数码相机。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生产第一架商用无胶卷电子相机。1986年,柯达公司发明了第一台兆像素数码相机,可谓划时代的产品。1991年柯达推出世界第一款专业单反数码相机并进行了量产,引领数码摄影(包括摄像)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短短24年后,数码相机(Digital Camera,简称DC)市场蓬勃发展:手机级、卡片消费级、准专业级、专业级……市场细分得步伐已经很全面地涵盖了摄影的各个领域。

  软件编辑方面

  在摄影的后期处理、编排方面,借助个人电脑的普及化,消费级、专业级的照片、影像编辑多媒体、全媒体软件也随之蓬勃发展。在柯达、Adobe、Apple等著名软件厂商的的引领下,摄影后期编辑软件的模块化发展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其功能也涵盖了摄影(包括摄像)的各个领域。使得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选择面非常宽泛。

  在数码时代,软、硬件方面的不断完善。为当下现当代摄影的前期和后期打下了基本基础要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对文化滋养需求也与日俱增。追求艺术化、形成观念化的思维方式也渐渐被大多数摄影人所主动或被动的认可。借助数码化的软硬件的优势,不断提升自身水准,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摄影人的因素

  人是摄影的第一要素!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其带来的表现力牵动了传统“非专业”摄影人群从事"艺术"创作的热情。摄影的客观与表现两面性也吸引了大量传统艺术家的介入。数码技术学习成本的降低使得大众群体更容易拍摄有美存在的画面。随着"好"照片的不断增加,照片图像的价值中枢已由“视觉美”转向富有内涵的意识。由此也更接近当代艺术的观念性要求。随着摄影人不断提纯思考和实践,使得摄影在当代艺术中成为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媒介之一。而更多热爱摄影的社会群体“大众化”的介入创作和“去专业化”的多极发展成因,使得摄影成为一种融合各种思想的“多极”表达介质。

  观念摄影与无观念、不摄影

  观念摄影是表达拍摄者对某一事物观点和思想的摄影形式。它以将个人观念视觉化为最重要的诉求点。它同时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分支。它将摄影这一方式作为拍摄者个人观念的依存体,在拍摄和制作手段上不受传统摄影观点和要求的限制,观念摄影家认同摄影这一形式的可能性,但同时反击对摄影的种种历史限制。他们的努力以攝影形式拓展了内涵和表现形式,并自以為为摄影注入了新的活力。观念摄影说白了就是用摄影来表达作者的主导观念。

  在摄影诞生之初,就开始具有“观念”的意识,只是摄影界尚没有把这一提法给予明确的定义。摄影史上有很多无可争议的例证:上个世纪中后期,英国画意摄影的倡导者之一的亨利·佩奇·鲁滨逊的《秋》、《弥留》、以及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两种人生》、《艰难时世》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在这些作品中说明观念摄影自摄影之初就已经开始运用了。观念摄影是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期,一些颇有见地的年轻新锐们为观念摄影的探索付出了辛勤的探索与实践,只不过那时候的大气候还不具备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这些探索也只能成为中国现代摄影史上的一段绝唱。当代摄影领域最早明确出现“观念艺术”(也叫观念主义)是在1988年4月《摄影报》的文章《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1991年中国摄影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第一次相对完全地介绍了“概念摄影”(conceptual photograph)的概念。1997年策展人岛子和1998年策展人朱其在其策划的当代摄影展的命名中都用了“观念摄影”,使得这个名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这一类作品的指代。从时间段上与国际接轨(因为在这个时间段上,观念摄影才获得国际上的认同)。在这两年中以摄影为意识形态的观念艺术正式以观念摄影的名义,进入了美术界并有一定反响。随着国际对其的认同度不断趋向于一致而开始进入前卫画廊和收藏家的销售渠道,中国观念摄影家也逐渐成了各种国际前卫摄影展和综合国际艺术展的不可或缺的常客。

  非常巧合—也恰恰正是在这个历史时间节点上,数码时代的摄影术也伴随着观念摄影而成长。而观念摄影的界定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逐渐被细化了。“无观念、不摄影”的主观创作思维模式:先有自己独到的主导观念,再去用摄影的方式将其意明确、艺术的表述。大量的当代摄影人与艺术家、摄影爱好者都在这片土地上乐此不疲地不断发掘着。“无观念、不摄影”的高大上观念模式也逐渐得到国内、外摄影界的认同,直到当下。

  “无观念、不摄影”为什么会显得如此“高端”?我以为创新的思维与表述观念才是真正的“驱动力”。而寻求“自我突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做大量探索性的研究。

  弊端、迷茫与探索、实践

  21世纪数码时代的中国摄影之路,充满了发展的喜悦,同时也显现了弊端与迷茫。

  一、当下我国现当代摄影的主要问题“马首是瞻”。一味地模仿造成缺乏原本就存在的自身特色。我国当代摄影作品中模仿盛行,似乎已形成了常态化的思维模式?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王林就认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在国际上的呈现,过于他者化和市场化。也就是说,我们总是根据西方人的中国想象,在展览中提供相应的符号化图像。……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和困惑,才是当代艺术最应关注和呈现的主题。……在这样的历史情景前,当代艺术家有质疑、困惑和价值诉求,理想状态就是将这些在个体化的创作中呈现出来,引起思考,给人以不一样的启发”。

  “就是要有不同的‘观看方式’,抄袭相同的‘观看方式’就是一种‘机会主义’”。这句话我很赞同。一个自己会用自身唯一性视角走路还能让同行啧啧称道的摄影人,才是有建树、有创造性观念变革的摄影人!我国当代摄影人如果一直在复制别人的观念,那原本属于自身特质的思想就已然开始了荒废殆尽之途。也给出了自己还没有脱离观念摄影“无创少新”初级阶段的隐喻。

  二、我国当代摄影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是理解观念摄影主次关系的混淆与偏差。有些摄影人错误地把关于记录行为艺术的影像当作了观念摄影。本质上说,这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用照相技术记录的方式。虽然带有些纪实性的摄影特征,但归根结底其主体还是行为艺术本身而不是观念摄影。

  三、摄影的随意观念性。有些摄影人认为,凡是作品中带有主观意图的作品都称之为观念摄影。凡是摄影创作,在按动快门的同时都会带有摄影者的主观意图与个体的倾向抉择,按这样标准出片所有的作品皆可称为所谓的“无观念,不摄影”……究其成因,我以为是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多元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性,使得各种艺术门类的表达观念相互交会、冲突。而“无观念,不摄影”的当代摄影模式,似乎也在一片质疑中艰难前行。一直以来中国摄影在强势的中国传统艺术面前找不到合适的立足点,它们之间的关系远不如想象中融洽。

  作为摄影人、艺术家。应该对创作中事物的本质深入发掘和具有清晰的主导思想。观念摄影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地位是绝对主体还是相对客体?他们之间产生的关系是怎样的?观念一定是清晰的而不是随意表达的。在理清思路后,一切都归于明了。再者或许是自身对历史人文的积淀不够导致,或许这对当下国内大多数摄影人来说有着相同的“难题”放在眼前。

  如今国际上对中国现当代摄影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中国当代摄影在国际上也有着一定影响力。中国摄影人、艺术家也利用了数码时代的前、后期便捷处理的优势对西方认同的观念摄影模式进行创作。这种中西合璧式思维激发出摄影人的“灵感火花”,然而留给摄影人、艺术家的思考和回视往往被忽略了。而属于本源的摄影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基础与人文积淀显得有点相对单薄而无力。一直追求着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观念也变得非常抽象而难以理解了。而作为摄影人、艺术家,乐此不疲地诠释其作品的主观导向性也越来越让受众面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似乎这才是艺术?还是已经入了观念的死胡同?

  “无观念,不摄影”这句话,我个人认为需要重新深刻来理解。要有什么样的观念传导,才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其实当下中国处在突破改革开放的“瓶颈”中,可发掘的现实或非现实题材一点也不少,关键看当代摄影人的“独立看世界、看社会”的思维是否敏捷与清晰。而不是“为了观念而观念”,形而上学地摄影。当代摄影必须是观念的成果,而非记录的工具。

  我国当代摄影师王久良的《垃圾围城》,就是很好的例证。作为本土化环保题材的代表作品,足足用了四年多时间拍摄完成。其主导观念紧密贴近大众日益危机化的生存环境。无疑是和这个高速大发展所产生的弊端紧密相连,作品折射出的场景除了震撼力外,留给社会的思考也是深远的。有了独到观念,结合本土化的不足,褒也可、贬也罢就去实实在在地开拓吧!除去一些华丽的外表而追求一些本真的源泉。

  论本土化

  在观念摄影的市场表现被普遍看好的时候,仿佛我们也看到了一种“新沙龙化”摄影的泛滥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品在西方市场上的异常火爆,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开始针对西方人的胃口做作品。于是,“打中国牌”、“印中国符号”,体现“本土化”仿佛很摩登时髦。追求“捷径”本身就是对当代摄影的一种不严谨,“伪本土化”的体现。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当代摄影人利用数码时代的“便捷性”追逐所谓的“伪本土化”,在创作中对拍摄背景不可或缺的文化了解地不够深入,从而使作品本身本应具有的观念打了折扣。很多作品似乎有浮躁之意。更有甚者,利用经济手段来快速谋名取利。急功近利、麻痹自我已胜过了脚踏实地地探索与实践……

  其实我们东方人有着独特的艺术哲学与理解,这源自于中国一脉相承的文化连续性与包容性。我们本身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当下意识形态的变化所对撞出的亮点非常强烈,这中间的本土化元素也非常宽泛:无论观念上、构图影调上、表现手法上、材质上、制作工艺上……都取之不竭。大量的本土化元素如何排列组合得更有深度,更有层次地有机融合到摄影创作中,需要我们自己来对这些“本土化”概念反复、认真地梳理,探索无限的可能性!在大量的实践中,去糟留精。细节处理方面经得起考验与推敲,不留瑕疵。这才是当代摄影本土化创作的魅力所在!

  创新与发展

  当代摄影进入21世纪,早已不能仅仅用视觉艺术来破译它的各种各样的现象了。摄影与美术、装置、行为等多媒体的有机交融和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延伸,这已经成为整个世界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创新与发展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脚下的探求之路也没有终点可言。从20世纪初超现实主义把生活的实用品放入影像画面起,到60年代新写实主义(波普艺术)在摄影中被广泛地使用,再到如今数码时代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创新与发展之路,视觉只是其中的一座桥,当代艺术中己经有许多这样的桥,努力将观众引向新思维、新方式的彼岸。一座桥本身到底有多美已经不是主要的目的所在了,能将彼岸的新思维、新方式联系起来而达到作品的本身想要表述的观念,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所在。我们身在其中,而这一切都不曾离开探索与实践的检验,以及本土化内涵地反复熏陶。

  参考文献:

  [1]《相机发展史》---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2]《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1988年4月《摄影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Gu3x1HK1m0OYvztoI8yLuW92jy3ULHW94yNxcoNB7a2Qz8xVikauc-gsyMn7JgnkIytz9Gis-x2lQiTxZrZPYY-cKcegoa6LyE5XCS43TS)

  [3]1991年《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中国摄影出版社翻译出版(http://book.knowsky.com/book_481465.htm)

  [4]《观念摄影》---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5]《垃圾围城》---王久良

  作者简介:

  徐群伟,1971年生,工艺美术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苏州文化艺术博览中心,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创意设计部经理。国际当代艺术展主任设计师、摄影师。

回到顶部